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066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涉及排水领域。该系统包括布置在两机动车道之间的生态排水廊道,其坡底低于机动车道,用于收集和净化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生态排水廊道的顶部设有植被层。在生态排水廊道底部沿线布置蓄水模块,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蓄水模块的下游布置有清水池,用于存储蓄水模块的水源。在机动车道边侧的绿化带布置喷灌装置,清水池通过水泵为喷灌装置供水。生态排水廊道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太阳能发电装置,用于为水泵和喷灌装置供能。通过上述设施可大幅度提高市政道路雨水径流的就地利用量,集雨水净化和回用于一体,增强道路排水排涝能力,与下游水系实现良好的过渡衔接,做到节水、节材、节能且增效。且增效。且增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

技术介绍

[0002]现如今,城市水体污染、路面积水、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下垫面的重要组成,既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排水的重要通道,如何做好市政道路的雨水收集利用,是当下改善城市水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城市给排水,目前主要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改善,市政道路一般采取透水铺装、环保型雨水口、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就地收集、净化、下渗受污染的初期雨水,能够一定程度改善城市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但是,上述措施的调蓄空间十分有限,绝大多数雨水通过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就地下渗利用的雨水较少。且上述措施并未改变传统雨水管道系统,不仅存在与污水管道混错接以致污染下游水体的风险,而且受管道规模限制,其排水排涝能力相对有限,同时雨水管道下游埋深较大,不利于衔接下游水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包括:
[0006]生态排水廊道,布置在两机动车道之间,并与所述机动车道形成坡度,所述生态排水廊道坡底低于所述机动车道,用于收集和净化所述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所述生态排水廊道的顶部设有植被层;且所述生态排水廊道从上之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层、第一透水隔离层、碎石层和第二透水隔离层;
[0007]蓄水模块,布置在生态排水廊道底部,用于收集所述生态排水廊道的水源,所述蓄水模块间隔设置多个出水端;
[0008]多个清水池,间隔布置在所述蓄水模块的下游,且每个所述清水池对应一个或多个所述蓄水模块的出水端布置,并与对应的所述出水端连通,用于存储所述蓄水模块的水源;
[0009]多个喷灌装置,间隔布置在机动车道边侧的绿化带,每个所述喷灌装置通过第一输送装置连接至一所述清水池,以获得所述清水池的供水;
[0010]多个太阳能发电装置,间隔布置在所述生态排水廊道,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喷灌装置,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喷灌装置供能。
[001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水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透水隔离层的材质为透水土工布。
[00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模块内部设有支撑架,且底部设有出水管和反冲洗管,所述出水管连接至所述清水池的顶部,所述反冲洗管通过第二输送装置连接至所述清水池的底部。
[001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均为水泵。
[0014]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排水廊上间隔布置有多个挡水堰,相邻两个所述挡水堰之间的区域形成一蓄水单元。
[001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挡水堰的间距为25~35m;所述挡水堰的高度为10~20cm。
[001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模块的顶部还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穿出所述生态排水廊道,且所述溢流管的顶部高出所述挡水堰。
[001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周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水孔。
[001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模块下方布置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完全覆盖所述蓄水模块的底面及侧面。
[001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绿化带包括道路侧分带和/或退线绿化带。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通过在机动车道中部设置生态排水廊道和蓄水模块,对道路雨水径流进行收集、蓄滞、净化,大幅提高市政道路雨水就地利用量。净化后的雨水进入清水池,清水池用以供应喷灌装置,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绿化喷淋和道路浇洒,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此外,利用布设在生态排水廊道上的太阳能发电杆为喷灌装置等设施供能。通过中央生态排水廊道及配套设施替代了传统雨水管道系统,集雨水净化、回用于一体,既可避免如今普遍存在的雨污混错接问题,又增强道路排水排涝能力,并且能够以浅表流形式与下游水系实现良好的过渡衔接,同步做到节水、节材、节能且增效。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中生态排水廊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标:10

生态排水廊道;101

植被层;102

挡水堰;11

种植土层;12
‑ꢀ
第一透水隔离层;13

碎石层;14

第二透水隔离层;20

蓄水模块;21

支撑架;22

出水管;23

反冲洗管;24

第二输送装置;25

溢流管;26

盖板;27
‑ꢀ
出水孔;30

清水池;40

喷灌装置;41

第一输送装置;50

太阳能发电装置; 51

太阳能发电杆;52

蓄电装置;A

机动车道;B

绿化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排水廊道,布置在两机动车道之间,并与所述机动车道形成坡度,所述生态排水廊道坡底低于所述机动车道,用于收集和净化所述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所述生态排水廊道的顶部设有植被层,且所述生态排水廊道从上之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层、第一透水隔离层、碎石层和第二透水隔离层;蓄水模块,布置在所述生态排水廊道底部,用于收集所述生态排水廊道的水源,所述蓄水模块间隔设置多个出水端;多个清水池,间隔布置在所述蓄水模块的下游,且每个所述清水池对应一个或多个所述蓄水模块的出水端布置,并与对应的所述出水端连通,用于存储所述蓄水模块的水源;多个喷灌装置,间隔布置在机动车道边侧的绿化带,每个所述喷灌装置通过第一输送装置连接至一所述清水池,以获得所述清水池的供水;多个太阳能发电装置,间隔布置在所述生态排水廊道,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喷灌装置,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喷灌装置供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透水隔离层的材质为透水土工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模块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黛诗吴连丰王宁谢鹏贵陈俊宇许昊王开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