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362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人行道一侧设有车行道,人行道自上而下为透水砖、中粗砂调平层、土工布、透水混凝土、碎石层,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设有净水沟,透水砖上表面设有横坡并坡向净水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领域,尤其可用于无侧分带或者侧分带宽度较窄的城市支路、改造类道路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人行道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的优点在于:在传统透水人行道结构中增加透水管,提高了透水人行道透水能力和净水能力;采用车行道路缘石开口的方式代替传统环保雨水口,将雨水收集进入净水沟净化后排放,提高了路面雨水的收水效率,同时也较大程度地削减了车行道雨水径流污染。染。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


[0001]本技术是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属于市政工程建设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是城市环境中的一大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市容环卫等多种因素。根据相关研究,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成分复杂,尤其是车行道污染物浓度与城市生活污水接近,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同时对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加强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维度的社会课题;
[0003]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目前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抓手,道路建设中最常见的海绵设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环保雨水口等,其中,以生物滞留设施为主,然而,对于无侧分带或者侧分带宽度较窄的城市支路、改造道路,生物滞留设施往往无法实施,因此,主要依赖环保雨水口和透水铺装两种措施分别对车行道、人行道的雨水进行净化。
[0004]但是现有技术环保雨水口、透水铺装对于道路面源污染治理的效果有限,同时运维管理难度较大,已不能满足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需求;其中,环保雨水口仅能够对大的颗粒杂质进行物理拦截,对于小颗粒杂质的去除效率较低;透水铺装孔隙空间容易淤堵,渗水、净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环保雨水口、透水铺装对道路面源污染治理的效果有限,同时运维管理难度较大,其中,环保雨水口仅能够对大的颗粒杂质进行物理拦截,对于小颗粒杂质的去除效率较低;透水铺装孔隙空间容易淤堵,渗水、净水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所述人行道一侧设有车行道,所述人行道自上而下为透水砖、中粗砂调平层、土工布、透水混凝土、碎石层,所述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设有净水沟,所述透水砖上表面设有横坡并坡向净水沟,所述碎石层内铺设有透水管,该透水管与净水沟连通,所述净水沟自上而下为透水盖板、网格、滤料层、透水孔板、蓄水层,所述滤料层与透水孔板贴合,该透水孔板与蓄水层贴合,所述蓄水层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净水沟内还安装有溢流管,该溢流管底端与蓄水层连通,且溢流管顶端高度高于滤料层高度。
[0007]进一步地,所述土工布上下表面分别与中粗砂调平层、透水混凝土贴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净水沟结构为矩形断面,深度为0.8~1米。
[0009]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铺设于净水沟内,厚度不低于30cm,滤料类型为沸石滤料,粒径为8~16mm,采用300g/m2规格土工布包裹,所述滤料层下方的透水孔板开孔率不低于30%。
[0010]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层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净水沟与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且该路缘石上设有开口,开口之间距离为5~10m。
[0012]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在净水沟内间隔15米设置,且溢流管管径为50~100mm,且溢流管顶端高度高出滤料层高度10cm。
[0013]进一步地,所述透水管管径为25~50mm,顶部开孔,且开孔率不低于50%,用于提高人行道透水能力。
[0014]进一步地,所述透水盖板为混凝土结构或者铸铁结构,宽约0.5m,承载能力≥20t,所述网格设置于透水盖板的下方,用于拦截路面大颗粒杂质,如树叶、石块等。
[0015]本技术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领域,尤其可用于无侧分带或者侧分带宽度较窄的城市支路、改造类道路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人行道相比,本技术专利的优点在于:
[0016]1、在传统透水人行道结构中增加透水管,提高了透水人行道透水能力和净水能力;
[0017]2、采用车行道路缘石开口的方式代替传统环保雨水口,将雨水收集进入净水沟净化后排放,提高了路面雨水的收水效率,同时也较大程度地削减了车行道雨水径流污染。
附图说明
[00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的平面图。
[0021]图中:人行道

1、透水砖

11、中粗砂调平层

12、土工布

13、透水混凝土

14、碎石层

15、透水管

16、净水沟

2、透水盖板

21、网格

22、滤料层

23、透水孔板

24、蓄水层

25、溢流管

26。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3]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技术方案:所述人行道1一侧设有车行道,所述人行道1自上而下为透水砖11、中粗砂调平层12、土工布13、透水混凝土14、碎石层15,所述人行道1与车行道之间设有净水沟2,所述透水砖11上表面设有横坡并坡向净水沟2,所述碎石层15内铺设有透水管16,该透水管16与净水沟2连通,所述净水沟2自上而下为透水盖板21、网格22、滤料层23、透水孔板24、蓄水层25,所述滤料层23与透水孔板24贴合,该透水孔板24与蓄水层25贴合,所述蓄水层25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净水沟2内还安装有溢流管26,该溢流管26底端与蓄水层25连通,且溢流管26顶端高度高于滤料层23高度。
[0024]更优地,所述土工布13上下表面分别与中粗砂调平层12、透水混凝土14贴合,所述净水沟2结构为矩形断面,深度为0.8~1米,所述滤料层23铺设于净水沟2内,厚度不低于
30cm,滤料类型为沸石滤料,粒径为8~16mm,采用300g/m2规格土工布包裹,所述滤料层23下方的透水孔板24开孔率不低于30%,所述蓄水层25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所述净水沟2与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且该路缘石上设有开口,开口之间距离为5~10m,所述溢流管26在净水沟2内间隔15米设置,且溢流管26管径为50~100mm,且溢流管26顶端高度高出滤料层23高度10cm,所述透水管16管径为25~50mm,顶部开孔,且开孔率不低于50%,用于提高人行道透水能力,所述透水盖板21为混凝土结构或者铸铁结构,宽约0.5m,承载能力≥20t,所述网格22设置于透水盖板21的下方,用于拦截路面大颗粒杂质,如树叶、石块等。
[0025][实施例][0026]请参阅图1

图2,在进行使用时,人行道1上设有坡度坡向净水沟2,下雨时,雨水在人行道1上渗透进其渗透结构的同时多余雨水流向净水沟2,最后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所述人行道(1)一侧设有车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1)自上而下为透水砖(11)、中粗砂调平层(12)、土工布(13)、透水混凝土(14)、碎石层(15),所述人行道(1)与车行道之间设有净水沟(2),所述透水砖(11)上表面设有横坡并坡向净水沟(2),所述碎石层(15)内铺设有透水管(16),该透水管(16)与净水沟(2)连通,所述净水沟(2)自上而下为透水盖板(21)、网格(22)、滤料层(23)、透水孔板(24)、蓄水层(25),所述滤料层(23)与透水孔板(24)贴合,该透水孔板(24)与蓄水层(25)贴合,所述蓄水层(25)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净水沟(2)内还安装有溢流管(26),该溢流管(26)底端与蓄水层(25)连通,且溢流管(26)顶端高度高于滤料层(23)高度。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李翔谢鹏贵陈俊宇黄黛诗王泽阳吴连丰王开春林卫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