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铅酸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6134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高效铅酸蓄电池及其制备。其中采用经合理处理的耐酸、耐氧化的环状聚丙烯腈碳化纤维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导电添加剂。这种导电纤维的长度不超过0.8cm,重量比例为正极活性物质的0.05~2%,按一定方法加入铅膏中。由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电池,其电极具有良好的强度,吸酸性及导电性,与不加导电物质的同样重量的电极相比较,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相对提高3~8%,电容量相对提高5~15%,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电化学领域,是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加有导电物质的铅酸蓄电池及其制备。常规铅酸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45%,因此其电池容量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为电极孔隙度和孔径的有效性所造成的电解液硫酸扩散的障得,此种障碍阻抑了充、放电过程中单位电化当量转化时按化学计量所需的基本电液量的输送,从而严重降低了电池容量的输出;其二为板栅活性物质界面上的过渡层结构或导电网络的不良导电性。随着正极放电的进行,电极电阻越来越大,我们可以把电极看作一个电阻元件统计分布的网络,电极由一个良导电体(Pb和PbO2)和一个不良导电体(PbSO4)组成,放电时在PbSO4体积比值达某一临界值时,整个体系改变为PbSO4不良导电相,这时尽管PbO2向PbSO4的转化尚未全部完成,但电子传递已被强烈干扰,进一步放电不再可能,其三为活性物质的软化、解体及脱落。随着实际使用中电池持续充放电过程的进行,活性物质的不断蜕变及硫酸盐化使正极活性物质、微观结构解体,粒子间接触不良,活性物质软化脱落,电极强度下降,从而导致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明显下降。为了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酸蓄电池,包括正极栅及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板、电解液、封装外壳几个部分,按常规工艺封装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还加有重量为其0.05~2%的长度小于0.8cm的环状聚丙烯腈碳化短纤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品弟柳厚田周伟舫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