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154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发电单元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该发电单元是具备芯材的;    从发电单元内取出电流的引线,是固定在上述芯材上的,而且,上述引线是和电极连接在一起。(*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发电单元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本申请是基于2002年11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号2002-341260的申请,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特在此具体化了。
技术介绍
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由于轻量薄型化的原因,有一种是由装在袋状的层压铝膜内的长圆筒型的发电单元所组成的。这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发电单元的构成如图6所示。该发电单元1,如图6(a)所示,在芯材11的周围,如图6(b)所示,卷绕有正极12和负极13,两者通过隔离膜14互相隔开。芯材11如图6(a)所示,是由片状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者PP(聚丙烯)等绝缘材料卷成的,卷时使之超过一圈以上,在最后的末端处用胶带15粘住。另外,芯材11也可以使用比如成长圆筒形的成型树脂制品。上述的发电单元1的正极12是一种比芯材11更宽的带状铝箔,在其表面涂有正极活性物质。负极13是与正极12几乎一样宽的带状的铜箔,在其表面涂有负极活性物质。但是,在呈带状的正极12的一端(图6的上部)设有未涂正极活性物质的未涂膜部位,在此未涂膜部位,铝箔是露出在外面的。同样,在负极13的另一端(图6的下部)也留有未涂负极活性物质的未涂膜部位,未涂膜部位的铜箔露出在外面。隔离膜14是比正极12和负极13的宽度略窄一点的,也呈带状的PE(聚乙烯)的微多孔膜组成的。上述正极12和负极13由隔离膜14隔开,卷绕在芯片11上。卷绕时使正极12在其一边的侧端部错开,同时负极13则在另一端的侧端部错开,如图6(b)所示,露出在发电单元1的一侧的端面(图6的上端面)只是正极12的侧端部的铝箔,而露出在另一端(图6的下端面)的只是负极13的侧端部的铜箔。而隔离膜14则卷绕在除开露出在发电单元1两端的铝箔及铜箔外的中央的大部分位置上。另外,隔离膜14在正极12和负极13卷绕完后继续再绕一圈以上,最后在末端处用胶带16粘住,使之不会散开。请参阅图6(C)所示,在上述的发电单元1的芯材11的一端的端部(图6的上端部)插入正极引线2,同时,在另一端(图6的下端部)则插入负极引线3。正极引线2是由铝板做成,而负极引线3是由铜板做成。正极12的露出在发电单元端面的铝箔部分互相叠合起来,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法连接在正极引线2上,在负极引线3上,同样也用超声波焊接的方法连接着露出在发电单元1的另一端的负极13的互相叠合在一起的铜箔。然后,把发电单元1装入袋状的层压铝膜内,加入电解液,使正极引线2与负极引线3的一部分突出在外面而封口,这样就完成一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但是,因为正极引线2和负极引线3只是分别连接在正极12和负极13的未涂膜部的铝箔及铜箔上,所以,当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受到冲击或振动时,里面的发电单元1发生活动,发生铝箔和铜箔与正极引线2和负极引线3之间的连接部位出现破损的问题。还有,上述现有的非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引线2和负极引线3是插入发电单元1的芯材11中,通过超声波焊接法连接的,在连接过程中,易发生正极引线2或负极引线3的偏移,不能连接在准确的位置,或电接触不充分的问题。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电池及其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这种电池通过预先把引线固定在发电单元的芯材上的方法,使引线与电极的连接牢固,而不会造成连接部的电极发生破损的情形,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发电单元的电池,该发电单元是具备芯材的;从发电单元内取出电流的引线,是固定在上述芯材上的,而且,上述引线是和电极连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发电单元是在芯材周围卷绕电极的卷绕型发电单元。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发电单元是电极与芯材一起叠合起来的积层型发电单元。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引线与上述芯材的固定部的位置,是和上述引线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置在引线的延伸方向上是不同的。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引线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是位于比芯材端部更外侧的位置上。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引线是露出在电池的外面。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引线为与通到电池的外表面的端子连接在一起。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芯材是具有绝缘性的芯材。前述的电池,其中收藏上述发电单元的电池外装体是由层压铝膜制成。前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的引线的表面的一部分上,为具备热可塑性树脂,上述热可塑性树脂为与层压铝膜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制作发电单元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把从发电单元内取出电流的引线固定在芯材上;以及在上述固定的作业之后,把上述引线连接在发电单元的电极上。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有具备芯材的发电单元的电池,其特征是从发电单元导出电流的引线是固定在前述的芯材上,而且前述的引线是连接在电极上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引线不仅仅是连接在发电单元的电极上,而且也固定在芯材上,因此,当电池即使受到冲击或振动,其引线因受到芯材的支持,可以抑制发电单元本身在内部的活动。当冲击或振动较强时,引线与发电单元一起活动,可以防止给予引线与电极的连接部位以较强的压力,从而可以防止其连接部位的电极发生破损。还有,在给突出于电池外的引线上施加较强的压力的情况下,因引线是与芯材固定在一起的,所以也不会把受到的压力传到电池内部的引线与电极的连接部位上,而不会使连接部位的电极发生破损。又因为引线是预先固定在芯材上的,所以在引线与电极的连接作业时,不会发生引线因错位而不能连接在准确的位置,或引线与电极的连接不够充分的现象。在拥有具备芯材的发电单元的电池的构成中,有具备在芯材周围卷绕电极的卷绕型发电单元的电池,也有具备与芯材一起叠合起来的积层型发电单元的电池。也就是说,前者是具备把电极卷绕在芯材周围的卷绕型发电单元的电池。上述的引线是固定在芯材上,并且,上述引线是连接在电极上的。因此,比如,只要把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通过一个隔离膜卷绕在芯材的周围的话,就可以构成一个发电单元,所以具有可以减少构成发电单元的材料的利点。另外,在这个构成中,比如在用树脂薄片绕一卷以上而做成的芯材,或者是板状的芯材的周围,把正极和负极通过隔离膜卷绕后,做成卷绕型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胸永训良铃木勋平田稔根本圣治松原岳人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