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合片封装型电池本案是国际申请日为2000年3月27日、申请号为00801285.7(国际申请号为PCT/JP00/01873)、名称为“叠合片封装型电池”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产生电能要素收容在对两片重叠的叠合片周围进行熔敷而形成的封装壳体内部的较薄的叠合片封装型电池。
技术介绍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等的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具有在由叠合片形成的封装壳体内收容非水电解质的产生电能要素的结构,厚度薄且重量轻,所以用作厚度较薄的便携式电器的驱动电源是极有效的,尤其是近几年来被广泛用作迅速普及的便携式手机的驱动电源。图35所示为作为现有叠合片封装型电池一般性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俯视图,图36所示为沿图35的XXXVI-XXXVI线的向视剖面图。该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如图36所示,是将层叠多个单位极板组3形成的层叠电极组2装在由叠合片形成的封装壳体1内而构成的。这样的层叠电极组2对构成扁平电池是有效的,将它装入由叠合片构成的封装壳体1内,就能构成更扁平轻量的电池。上述单位极板组3的构成如图37所示,在负极集电体7的两个面上形成负极复合剂层8、8而形成负极板4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9)的正极端子(10a)接合的正极引线(14)及一端与所述负极板(4)的负极端子(7a)接合的负极引线(13)通过所述封装壳体(1、18)的一个边引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阻止所述电极组(2)在所述封装壳体(1、18)内运动的电极组固定手段,电极组固定 手段由与电极组(2)一起收容在封装壳体(18)内的绝缘框状衬垫(69、70、77、7 ...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9-3-26 82851/99;JP 1999-3-26 83339/99;JP 1991.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9)的正极端子(10a)接合的正极引线(14)及一端与所述负极板(4)的负极端子(7a)接合的负极引线(13)通过所述封装壳体(1、18)的一个边引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阻止所述电极组(2)在所述封装壳体(1、18)内运动的电极组固定手段,电极组固定手段由与电极组(2)一起收容在封装壳体(18)内的绝缘框状衬垫(69、70、77、78)构成,所述绝缘框状衬垫(69、70、77、78)由不会浸入电解液、且熔点比所述封装壳体(18)高的材料形成,其外形与由收容在所述封装壳体(18)内的所述电极组(2)的、引出正负极端子(10a、7a)的一端面及与该一端面相对的所述封装壳体(18)的内侧面(18g)所围成的空间对应,并设有将与所述正、负极端子(10a、7a)分别接合的正、负极引线(14、13)分别引出到外部的一对穿插孔(69c、69d、77d、77e、78e),以及设于该穿插孔(69c、69d、77d、77e、78e)之间、以紧密接触状态与所述一端面抵接的增强部分(69e、77f、78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特征在于,绝缘框状衬垫(77、78)通过将平板状构件(77a、78a)沿至少两个薄壁弯折槽(77b、77c、78b、78c)弯折,形成为具有与由装在封装壳体(18)内的电极组(2)的一端面及与该端面相对的所述封装壳体(18)的内侧面(18g)所围成的空间对应的外形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特征在于,将绝缘框状衬垫(69)与封装壳体(18)热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特征在于,正、负极引线(14、13)在绝缘框状衬垫(69)内部的分别结合正极板(9)及负极板(4)的一端部的附近部位形成有折回部分(13a、13b)。5.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9)的正极端子(10a)接合的正极引线(14)及一端与所述负极板(4)的负极端子(7a)接合的负极引线(13)通过所述封装壳体(1、18)的一个边引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阻止所述电极组(2)在所述封装壳体(1、18)内运动的-->电极组固定手段,电极组固定手段由与电极组(2)一起装在封装壳体(18)内的一对平板状衬垫构件(71、72)构成;所述一对衬垫构件(71、72)用不会浸入电解液、且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为平板状,各自的一条边侧与所述电极组(2)的引出正、负极端子(10a、7a)的一端面分别接触,且相对所述电极组(2)的正极板(9)及负极板(4)的各集电部,边沿其外形发生弹性变形,边从两侧覆盖所述集电部,在该状态相互接合。6.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9)的正极端子(10a)接合的正极引线(14)及一端与所述负极板(4)的负极端子(7a)接合的负极引线(13)通过所述封装壳体(1、18)的一个边引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阻止所述电极组(2)在所述封装壳体(1、18)内运动的电极组固定手段,电极组固定手段由夹在封装壳体(18)与装在其内部的电极组(2)之间的多个部位、将所述封装壳体(18)与所述电极组(2)相互热熔接的变性烯烃树脂(80)构成。7.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9)的正极端子(10a)接合的正极引线(14)及一端与所述负极板(4)的负极端子(7a)接合的负极引线(13)通过所述封装壳体(1、18)的一个边引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阻止所述电极组(2)在所述封装壳体(1、18)内运动的电极组固定手段,电极组固定手段由将与电极组(2)粘接固定、保持所述电极组(2)形状的固定带(82)与封装壳体(18)相互热熔接而构成。8.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9)的正极端子(10a)接合的正极引线(14)及一端与所述负极板(4)的负极端子(7a)接合的负极引线(13)通过所述封装壳体(1、18)的一个边引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阻止所述电极组(2)在所述封装壳体(1、18)内运动的电极组固定手段,电极组固定手段由这些面构成,这些面是,形成于封装壳体(87)的一侧叠合片所设电极组(2)收容凹部(87b)的一侧面、使正极板(9)及负极板(4)的各集-->电部分别嵌入的一对倾斜面(87g、87g),以及,分别设于所述一侧面的一对所述倾斜面(87g、87g)之间及所述各倾斜面(87g、87g)的外侧、以紧密接触状态与收容在所述收容凹部(87b)内的所述电极组(2)的一端面抵靠的抵靠面(87h)。9.根据权利要求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特征在于,隔板(12)的外形尺寸设定为比正极板(9)及负极板(4)的外形尺寸要大的构成。10.一种叠合片封装型电池,其这样构成:正极板(9)与负极板(4)夹着隔膜(12)层叠而形成电极组(2),所述电极组(2)和电解液装入在将两片重叠成的叠合片的周边密封而成的封装壳体(1、18)内,一端与所述正极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田正明,吉尾英明,松政义高,一之濑浩明,铃木仁,津田信吾,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