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8380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包括移动底座、支撑架、支撑高度平行可调的腋下承载机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上,所述腋下承载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端。所述移动底座具有与所述支撑架连接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构成移动副的至少两个承载底座,两个承载底座之间间距随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中的腋下承载机构,在保持腋下支撑杆一定姿态下,通过第一线性致动器驱动实现高度调节,可以较好的模拟人从坐姿状态完成站立以及较好的模拟人从站立姿态到坐姿状态的动作过程,并且腋下支撑杆高度的调节可以适用不同身高群体的人;并且可以通过腋下承载机构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属于康健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以及下肢残疾人员的医疗、护理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0003]目前市面上移位机多用于辅助看护人员转移使用者的位置,例如将使用者在沙发、床、座便器等位置之间进行转移,但现有的移位结构复杂,操作繁琐,需要看护人员辅助完成繁琐的穿戴动作;此外市面上的沙发、座椅、床没有统一的标准高度,而传统意义上的移位机还止步于固定高度阶段,导致难以匹配沙发、床、坐便器的高度,护理整体还是不方便,需要通过护理人员搬、扛、抱的形式进行护理。并且现有的移位机不够很好的模拟人从坐姿状态下到站立状态下的动作过程以及不能很好的模拟人从站立状态下到坐姿状态下的动作过程。针对不同宽度的门、轮椅、座椅等目前移位机不能在保证其他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去进行底座的宽度调节;目前采用腋下支撑的移位机不能保证在抬升过程中支撑部分保持一定的姿态角度。
[0004]此外目前的移位机功能单一,只能进行简单的移位工作,但对于有一定下肢能力的长者以及需要做下肢训练的病患来言,得不到很好的助行效果。
[0005]综上所述,开发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同时实现移位助行功能以及提供一定的减重作用。
[0007]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包括移动底座、支撑架、支撑高度平行可调的腋下承载机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上,所述腋下承载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端。
[0009]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腋下承载机构包括第一机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杆、第一线性致动器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杆上的两根腋下支撑杆,所述第一机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一机架上,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一连杆上,所述线性致动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架或第一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的中部,所述第一机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杆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0010]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架上铰接有与第一机架构成转动副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首端各自铰接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以调整连接件与第一机架之间的转动幅度。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以调整连接件与第一机架之间的角度,以此改变腋下支撑杆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0011]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件、构成转动副的T型螺栓,所述T型螺栓的螺杆段穿过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的转轴,并设有与T型螺栓匹配的调整螺母。
[0012]作为优选,进一步地,两根所述腋下支撑杆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间距可调,具体在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具有正反向螺纹的螺纹杆,两根所述腋下支撑杆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杆的两端。
[0013]作为优选,进一步地,在所述腋下承载机构的下方还设置有可折叠承载座机构,其包括第二机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二连杆、第二线性致动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上的承载座,所述第二机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二机架上,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或第二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三连接杆或第四连接杆的中部,所述第二机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和第二连杆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0014]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底座具有与所述支撑架连接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构成移动副的至少两个承载底座,两个承载底座之间间距随调。
[0015]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两侧设有两个承载底座,分别为第一承载底座和第二承载底座,所述第一承载底座、第二承载底座与基座或支撑架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线性致动器;
[0016]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底座和第二承载底座的侧部各自一体式设有辅助滑动部件,各所述辅助滑动部件通过滑动轴承与基座构成移动副。
[0017]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底座和第二承载底座的底部还设置有定向轮和/或万向轮和/或电动轮,所述定向轮和/或万向轮和/或电动轮中至少有一或两个带有刹车机构。
[0018]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9]本技术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中的腋下承载机构,在保持腋下支撑杆一定姿态下,通过第一线性致动器驱动实现高度调节,可以较好的模拟人从坐姿状态完成站立以及较好的模拟人从站立姿态到坐姿状态的动作过程,并且腋下支撑杆高度的调节可以适用不同身高群体的人;并且可以通过腋下承载机构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0020]本技术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中的承载座机构,在保持座一定姿态下,通过第二线性致动器驱动实现高度调节以及折叠,完成折叠后,给予使用者较大范围的活动空间,此外完成折叠后在进行移位时可以使装置更近地接近使用者,方便移位工作。可以通过调整座的姿态完成不同姿态下的移位;并且可以通过承载座机构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0021]本技术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可以实现腋下承载机构以及承载座机构配合使用。
[0022]本技术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其他尺寸的情况下,第三线性致动器和第四线性致动器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对移动底座的宽度进行调节,适用更多情况下的移位助行。
[0023]本技术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可以实现移位、助行功能,可以简单快速的对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进行移位,移位方便,机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的立体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承载座机构完成收缩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腋下支撑杆角度调节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腋下支撑杆距离调节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移动底座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第一种移动底座距离调节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第二种移动底座距离调节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承载底座距离调整机构示意图。
[0032]图中标号:10移动底座,101基座,102第一承载底座,103第二承载底座,104第三线性致动器,105第四线性致动器,106光轴,107辅助滑动部件,1011光轴固定器,1021第一直线轴承固定座组件,1031第二直线轴承固定座组件,20支撑架,30腋下承载机构,3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座(10)、支撑架(20)、支撑高度平行可调的腋下承载机构(30),所述支撑架(20)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10)上,所述腋下承载机构(30)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0)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腋下承载机构(30)包括第一机架(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第一连杆(304)、第一线性致动器(305)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杆(304)上的两根腋下支撑杆(306),所述第一机架(30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0)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一机架(301)上,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的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一连杆(304)上,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305)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架(20)或第一机架(301)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接杆(302)或第二连接杆(303)的中部,所述第一机架(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和第一连杆(304)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架(301)上铰接有与第一机架(301)构成转动副的连接件(3001),所述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的首端各自铰接在所述连接件(3001)上,所述第一机架(301)与所述连接件(3001)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以调整连接件(3001)与第一机架(301)之间的角度,以此改变腋下支撑杆(306)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件(3001)构成转动副的T型螺栓(3002),所述T型螺栓(3002)的螺杆段穿过所述第一机架(301)上设置的转轴,并设有与T型螺栓匹配的调整螺母(300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腋下支撑杆(306)在所述第一连杆(304)上的间距可调,具体在所述第一连杆(304)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陈庚杜明洲陈恩伟陆益民刘正士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