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驻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069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自行车驻车架,其包括:框架体,其具有二侧框架、上框条、下框条,上框条、下框条分别相连于二侧框架之间;数条隔间条,其分别活动设置于上框条、下框条之间,各相邻隔间条之间具有间距;数个软管套,其分别活动套设于数条隔间条;一挂物架,其设置于其中一侧框架,而隔间条活动拆卸以调整相邻隔间条之间的间距,另隔间条套设有软管套,即使自行车的车轮宽度略小于隔间条之间的间距,也能因软管套的紧迫而不会晃动,另配置有挂物架以供骑乘者挂放骑乘配件。骑乘者挂放骑乘配件。骑乘者挂放骑乘配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驻车架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自行车驻车架,用于提供自行车停放并稳定车身,避免自行车停放时因些微的外力就发生倾倒。

技术介绍

[0002]交通工具,是一种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大幅缩短路程的工具,科技发展自今已有相当多的种类,最为常见的类型便是「车」,例如汽车、机踏车、自行车等,其中自行车虽然在缩短路程的效率上远不如引擎驱动的汽车、机车,但是却有停放方便、容易携带、能当作运动器材等优势,使得自行车在科技已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相当高的使用率。
[0003]而自行车虽然说停放方便,但是其车身过于轻薄,些微的外力就能够使其倾倒,因此多数人停放自行车时会选择使用驻车架,又或是选择有提供自行车驻车架的环境来进行停放,然而目前常见的自行车驻车架具有许多不方便之处,首先较为常见的驻车架款式便是利用多根立杆间隔设置,而自行车以前轮停放于相邻立杆之间达到稳定车身的作用,然而此种驻车架每根立杆之间的间隔都是固定的无法适应每种车型,另外当多台自行车并排停放时,由于相邻自行车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因此很难挂放一些骑乘配件(例如安全帽),以至于车主只好将骑乘配件随身携带,颇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自行车驻车架,隔间条活动拆卸以调整相邻隔间条之间的间距,另隔间条套设有软管套,即使自行车的车轮宽度略小于隔间条之间的间距,也能因软管套的紧迫而不会晃动,另配置有挂物架以供骑乘者挂放骑乘配件。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自行车驻车架,其包括:一框架体,其具有二侧框架、一上框条、一下框条,该上框条、该下框条分别相连于该二侧框架之间;数条隔间条,其分别活动设置于该上框条、该下框条之间,各相邻隔间条之间具有间距;数个软管套,其分别活动套设于该数条隔间条;一挂物架,其设置于其中一侧框架。
[0007]进一步,其中各侧框架分别具有呈倒U型的一弧弯部,各弧弯部二端分向下延伸有一延伸段,各侧框架的各延伸段的延伸末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有一第一外偏段,各侧框架的各第一外偏段的延伸末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有一第二外偏段,各侧框架的各第二外偏段的延伸末端分别朝下方弯折延伸有一直伸段,各侧框架分别具有一底杆部,前述底杆部分别连结于对应侧框架的各直伸段的延伸末端,该下框条相连于各侧框架的底杆部之间,该上框条相连于各侧框架的弧弯部之间。
[0008]进一步,其中各延伸段与相连的第一外偏段形成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140~150度。
[0009]进一步,其中各第一外偏段与相连的第二外偏段形成有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
角的角度为150~160度。
[0010]进一步,其中该挂物架包括有一横杆段,该横杆段的二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向上延伸有一斜杆段。
[0011]进一步,其中该横杆段与相连的各斜杆段分别形成一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为140~145度。
[0012]进一步有二辅助杆分别相连于各侧框架的底杆部之间,该下框条位于该二辅助杆之间。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隔间条活动拆卸以调整相邻隔间条之间的间距,另隔间条套设有软管套,即使自行车的车轮宽度略小于隔间条之间的间距,也能因软管套的紧迫而不会晃动,另配置有挂物架以供骑乘者挂放骑乘配件。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8]图4为取下部分软管套示意图。
[0019]图5为取下部分隔间条示意图。
[0020]图6为挂物架挂置物品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侧视视角示意图。
[0022]图中标号说明:
[0023]1ꢀꢀꢀ
框架体
[0024]11
ꢀꢀ
侧框架
[0025]111 弧弯部
[0026]112 延伸段
[0027]113 第一外偏段
[0028]114 第二外偏段
[0029]115 直伸段
[0030]116 底杆部
[0031]12
ꢀꢀ
上框条
[0032]13
ꢀꢀ
下框条
[0033]14
ꢀꢀ
辅助杆
[0034]2ꢀꢀꢀ
隔间条
[0035]3ꢀꢀꢀ
软管套
[0036]4ꢀꢀꢀ
挂物架
[0037]41
ꢀꢀ
横杆段
[0038]42
ꢀꢀ
斜杆段
[0039]θ1 第一夹角
[0040]θ2 第二夹角
[0041]θ3 第三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更加详细了解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请搭配附图一同观看,如图1至图5所呈现,为一种自行车驻车架,其包括:一框架体1,其具有二侧框架11、一上框条12、一下框条13,该上框条12、该下框条13分别相连于该二侧框架11之间;数条隔间条2,其分别活动设置于该上框条12、该下框条13之间,各相邻隔间条2之间具有间距;数个软管套3,其分别活动套设于该数条隔间条2;一挂物架4,其设置于其中一侧框架11。
[0043]接续上述内容进一步详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如图3所呈现本技术二侧皆可供自行车停放,自行车仅需将前轮停放至相邻的隔间条2之间即可,而软管套3的材质可以为EVA材质,具有弹性,因此即使自行车的车轮宽度略小于隔间条2之间的间距,也能因软管套3的迫紧而不会晃动,此外也可如图4所呈现将软管套3拆除(本实施例以拆除部分软管套为例)来微调可停放的车轮宽度,或是如图5所呈现直接将隔间条2活动拆除大幅度调整可停放的车轮宽度,如此一来确实解决现有驻车架每根立杆之间的间隔都是固定的,无法适应每种车型的问题。
[0044]此外如图6所呈现,本技术另配置有挂物架4以供骑乘者挂放骑乘配件,解决当自行车停放的过于密集时,自行车难以挂置骑乘配件以致必须随身携带的问题。
[0045]综上内容可以得知本技术确实解决了现有驻车架所具备的问题,实具有新颖性、进步性。
[0046]如图7所呈现,其中各侧框架11分别具有呈倒U型的一弧弯部111,各弧弯部111二端分别向下延伸有一延伸段112,各侧框架11的各延伸段112的延伸末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有一第一外偏段113,各侧框架11的各第一外偏段113的延伸末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有一第二外偏段114,各侧框架11的各第二外偏段114的延伸末端分别朝下方弯折延伸有一直伸段115,各侧框架11分别具有一底杆部116,前述底杆部116分别连结于对应侧框架11的各直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驻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体,其具有二侧框架、一上框条、一下框条,该上框条、该下框条分别相连于该二侧框架之间;数条隔间条,其分别活动设置于该上框条、该下框条之间,各相邻隔间条之间具有间距;数个软管套,其分别活动套设于该数条隔间条;及一挂物架,其设置于其中一侧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侧框架分别具有呈倒U型的一弧弯部,各弧弯部二端分别向下延伸有一延伸段,各侧框架的各延伸段的延伸末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有一第一外偏段,各侧框架的各第一外偏段的延伸末端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有一第二外偏段,各侧框架的各第二外偏段的延伸末端分别朝下方弯折延伸有一直伸段,各侧框架分别具有一底杆部,前述底杆部分别连结于对应侧框架的各直伸段的延伸末端,该下框条相连于各侧框架的底杆部之间,该上框条相连于各侧框架的弧弯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延伸段与相连的第一外偏段形成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140~150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赛克迪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