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360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    上述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该叠层体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上述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上述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上述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上述叠层体具有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含正极、负极和隔离物的电池,特别是涉及可以小型化和高能量密度化的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从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等的需要出发,要求扁平形而且能量密度高的电池。例如,为了高效地容纳在电池外壳内,如图6所示,提出了包含正极、负极及隔离物的叠层体(参见专利文献1及2)。图6的叠层体51,是把具有正极54、负极57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隔离物58的电极群59曲折地折叠而形成的。正极54包含由铝箔组成的正极集电体52和负载于其上的由LiCoO2等锂复合氧化物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3。负极57包含由铜箔组成的负极集电体55和负载于其上的由碳质材料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56。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池中,也可以使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不负载活性物质的区域并把该区域设置为叠层体的弯曲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弯曲部由于不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其弯曲部厚度变薄。从而,叠层体厚度变得均一。另一方面,还提出了图7所示构造的电池(参见专利文献3)。在图7的电池中,也采用如图6所示的叠层体51。在叠层体51的周围,配置电绝缘片材61。配置导电板材,使之与处于叠层体下面的正极集电体52连接。导电板材62变为正端子。同样地,配置导电板材63,使之与处于电极群上表面的负极集电体55连接。导电板材63变为负端子。专利文献1:特开平9-761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8-26420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6-140077号公报-->但是,具有像上述这样的构造的电池,为了焊接在电路板上,必须有引线端子。因此,不仅电池本身不能小型化,而且安装面积必须大于电池本身的横断面积。此外,电池的高度也会变高。因而,电路板难以小型化。另外,由于零件数增多,成本也不免要上升。为了提高电极群中活性物质层的比率,达到高容量化,可以考虑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的厚度变薄。但是,特别是若集电体的厚度不足5μm,则引线端子难以熔焊在集电体上。若集电体的厚度薄,则其处理也困难。因而,难以形成引线端子,而又不把集电体刺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集电体薄,也可以设置引线端子而又不刺破集电体且可靠性高的薄型电池。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向隔离物。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隔离物。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其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位于与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叠层体具有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换言之,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曲折地折叠。因而,隔离物开放部分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折叠,形成交互排列的断面U字形第一电极容纳部分和第二电极容纳部分。第一电极容纳在第一电极容纳部分中。第二电极容纳在第二电极的容纳部分中。第一电极具有2个第一电极片,各第一电极片包含第一集电体和在其一个面上负载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二电极具有2个第二电极片,包含第二集电体和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个第一电极片配置在第一电极容纳部分中,使活性物质层连接到隔离物,2个第二-->电极片配置在第二电极容纳部分中,使活性物质层连接隔离物。容纳在相邻的2个第一电极容纳部分中,活性物质层相互面对面的各第一电极部分,设置得跨过第一电极容纳部分间的隔离物通过第一连结部连结。装入相邻的2个第二电极容纳部分,活性物质层彼此面对面的各第二电极部分设置得跨过第二电极容纳部分之间的隔离物通过第二连结部连结。第一连结部至少由第一集电体构成,第二连结部至少由第二集电体构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具有使第一连结部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子部分及使第二连结部相互连接的第二端子部分。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各有多个弯曲部,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中的至少一个,多个弯曲部的位置,也可以在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上依次错开。或者,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使弯曲部的位置每隔一个向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突出。这里所谓叠层体的厚度方向,是指平坦部的叠层方向。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中至少一个弯曲部,集电体最好不负载活性物质层。此外,至少一个弯曲部,最好在其集电体的表面上设置凹凸。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池中所包含的叠层体,在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分别配置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及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第一集电体位于第一弯曲部的最外周侧,第二集电体位于第二弯曲部的最外周侧。另外,叠层体具有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至少连接到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因此,即使集电体的厚度薄,也可以把其他引线端子连接到这些端子上,从而可以收集电流。此外,由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在叠层体的侧面形成,故可以提供不因设置端子而增大厚度的电池。另外,上述端子连接到整个弯曲部,因此即使端子的一部分没有和集电体接触,端子的其他部分也能维持和集电体的接触。因而,可以提供可靠性高的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图2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图3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图4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图5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图6是概要地表示以前的叠层式电池的纵断面;图7是概要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作的比较电池1的纵断面图;而图8表示在下落试验中变为底面的4个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形态1在图1中,表示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图1的发电部具有叠层体2、并列地设置在叠层体2上的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叠层体具有多个平坦部8、位于多个平坦部8的第一端部侧且第一集电体5a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一弯曲部9和10、位于第一端部侧的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第二集电体6a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二弯曲部11和12。叠层体是通过曲折地折叠带状电极群而形成的。带状电极群由第一电极5、第二电极6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隔离物7组成。第一电极5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5a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5b。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集电体6b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6b。第一活性物质层5b和第二活性物质层6b隔着隔离物相向。另外,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正极,也可以是负极。第一弯曲部9及10位于上述叠层体的第一端部侧的端面(第一端面)。第二弯曲部11及12位于与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的端面(第二端面)上。第一集电体的弯曲部13及14位于第一弯曲部9及10的最外周-->侧。第二集电体的弯曲部15及16位于第二弯曲部11及12的最外周侧。从而,把第一集电体5a配置在配置了第一弯曲部9及10的叠层体的第一端面上。此外,在配置了第二弯曲部11及12的叠层体的第二端面上配置第二集电体6a。另外,在图1的发电部中,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由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该叠层体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上述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上述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上述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上述叠层体具有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2.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美浓辰治冈崎祯之宇贺治正弥平本雅祥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