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公开了促吞噬素对COVI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吞噬素在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制药领域,更为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促吞噬素(Tuftsin)在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新型冠状病毒(COVID
‑
19病毒)感染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持续蔓延,感染人数和因病死亡人数持续增加。根据《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发现,我们已经知道,Covid
‑
19病毒能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受体进入人体细胞。男性对COVID
‑
19的易感性可以通过这种酶在其体内的大量存在来解释。但是,根据两项新研究,该病毒正在使用新的“大门”进入人体,这种新路径可以让病毒直接进入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种组织。这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名为神经纤毛蛋白(NRP1)。因此,由于COVID
‑
19病毒可通过刺突(S)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和神经纤毛蛋白
‑
1(NRP
‑
1)等分子结合,感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即使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中和抗体含量也非常有限,难以完全阻止病毒的局部感染。因此,寻找有效预防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是解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威胁的重要方向。
[0003]脾氨肽口服溶液是塔夫茨大学在健康牛脾脏中发现的一种低分子量天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免疫促进与调节功能,在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均有类似品种上市销售,用于改善免疫力和防治病毒感染。经检测和免疫学研究表明,脾脏提取物中的主要免疫活性成分包括促吞噬素、脾防御素等在内的多种小分子活性多肽。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促吞噬素(Tuftsin),又名塔夫素,是一种具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等多种免疫学活性作用的四肽,能够刺激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提高促吞噬能力,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等作用。然而目前尚无关于该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治疗作用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填补现有技术的空白,本专利技术首次公开了促吞噬素在治疗COVID
‑
19病毒感染中的治疗作用。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促吞噬素在制备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0006]一种促吞噬素在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促吞噬素在用于制备抗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病毒是以ACE
‑
2和/或NRP
‑
1作为结合受体进而感染机体的病毒抗原。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脾氨肽组合物在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脾氨肽组合物含有促吞噬素。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脾氨肽组合物在用于制备抗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病毒是以ACE
‑
2和/或NRP
‑
1作为结合受体进而感染机体的病毒抗原,所述脾氨肽组
合物含有促吞噬素。
[0010]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显著的进步:
[0011]1.本专利技术首次公开了促吞噬素对COVID
‑
19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证明了促吞噬素可通过抑制COVID
‑
19与其受体ACE
‑
2以及NRP
‑
1的结合,从而抑制COVID
‑
19对细胞的感染;
[0012]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为COVID
‑
19进行药物筛选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该方法可针对目标位点对待选药物的药效进行全面、精准的预测和评估,极大的推动了新冠药物的研发。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促吞噬素二维和三维结构图;
[0015]图2为促吞噬素的作用靶点分析图;
[0016]图3为促吞噬素作用靶点与COVID
‑
19疾病相关基因交集分析:A展示了2572个COVID
‑
19疾病相关基因;B展示了91个交集基因;
[0017]图4为91个交集基因的富集分析:A为功能富集结果分析,B为通路富集结果分析;
[0018]图5为促吞噬素在抗新冠病毒感染中的潜在作用靶点分析;
[0019]图6为促吞噬素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ACE2的结合作用;
[0020]图7为促吞噬素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NRP1的结合作用;
[0021]图8为表面等离子结合实验结果;
[0022]图9为SPR竞争抑制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4]实施例1促吞噬素作用靶点分析
[0025]促吞噬素购自living公司。
[0026]在NCBI上搜寻促吞噬素的结构,并且进一步用Chem3D软件构建出促吞噬素在自然状态下最稳定的结构,其二维和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0027]通过Pharmmapper和Pubmed数据库筛选出促吞噬素可能在人体内作用的靶点,结果如图2所示,促吞噬素在人体内可能作用的靶点共284个,这些靶点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可见,NRP1、AKT1、ARC等COVID
‑
19感染相关的作用因子为这284个靶点相互作用的核心分子。
[0028]进一步的,在https://www.genecards.org/数据库网站上查找COVID
‑
19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及编码基因,发现该网站中与COVID
‑
19疾病相关的基因共2572个(图3),利用R语言将这些基因与促吞噬素作用的靶点进行交集分析,发现促吞噬素与COVID
‑
19病毒感染相关有91个交集基因(图4)。
[0029]以上均提示促吞噬素可能是治疗COVID
‑
19病毒感染的良好候选药物活性分子。
[0030]实施例2交集基因富集分析
[0031]进一步应用R语言和cluster包对上述获得的91个交集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GO annotation databased website)以及通路富集分析(KEGG enrichmentanalysis):根据对每一个交集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归类,并根据已知数据库中的通路信息,将上述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归纳,功能富集结果表明(图4A),交集基因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上,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图4B),交集基因最显著富集的通路为COVID
‑
19通路),其次为IL
‑
17通路、T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吞噬素在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2.一种促吞噬素在用于制备抗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是以ACE
‑
2和/或NRP
‑
1作为结合受体进而感染机体的病毒抗原。3.一种脾氨肽组合物在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月丹,初明,黄佳浩,李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