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9450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面的主体防滑区,所述主体防滑区包括相隔一定距离排成若干列的多个楔形防滑块,所述楔形防滑块朝向鞋底长度方向排列,相邻列的楔形防滑块朝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以对鞋底前后方向实现止滑,其对侧方也具有较好的止滑效果。其对侧方也具有较好的止滑效果。其对侧方也具有较好的止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滑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滑鞋底。

技术介绍

[0002]人们通过向地面施加一定的力,地面摩擦力给予一个反作用力使得人们正常行走,但是在一些环境中,当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系数降低,使得足底施加的力大于地面最大静摩擦力时,鞋子克服最大静摩擦力做功,由于动摩擦力小于静摩擦力,人们便会加速摔倒。于此,产生了多种防滑鞋底,现有的防滑鞋底一般通过鞋底材质增大摩擦系数和鞋底花纹提高抓地力来实现防滑,现有的防滑鞋底并未对鞋底进行防滑功能进行划分,未对足底主要作用力方向进行针对性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是提供针对鞋底作用力方向进行针对性防滑设计的鞋底,提高防滑效果。
[0004]为此,本技术的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面的主体防滑区,其特征是:所述主体防滑区包括相隔一定距离排成若干列的多个楔形防滑块,所述楔形防滑块朝向鞋底长度方向排列,相邻列的楔形防滑块朝向相反。
[0005]进一步的,所述楔形防滑块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厚度大于第二端的厚度,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小于第二端的宽度。楔形防滑块朝向鞋底长度方向指楔形防滑块第一端和第二端朝向鞋底的长度方向。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设在鞋底前端的前端止滑区和/或设在鞋底后端的后端止滑区,所述前端止滑区用于当足部向前掌施加作用力时防止鞋底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滑动,所述后端止滑区用于当足部向后跟施加作用力时防止鞋底向行走方向滑动。
[0007]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止滑区和后端止滑区包括沿相邻鞋边呈放射状排列成若干组的楔形防滑块,并且该楔形防滑块第二端朝向鞋底中心方向。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防滑区的楔形防滑块第一端设有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防滑区沿中心线设有若干个连续分布的止滑钉区,所述止滑钉区分布多个止滑钉。
[0010]进一步的,至少部分所述止滑钉形状由一个长三角锥体和一个短三角锥体朝向相反组合而成。
[0011]进一步的,所述止滑钉区至少包括部分不规则排列的止滑钉。
[0012]进一步的,部分所述止滑钉区包括圆周上等间距分布且长三角锥体方向朝向圆心的多个止滑钉。
[0013]进一步的,所述鞋底还包括横向和纵向设置的排水槽,该横向排水槽和纵向排水槽连通。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本技术将鞋底面包括前端止滑区、后端止滑区和主体防滑区,并针对行走的轨迹进行针对性设计,前端止滑区、后端止滑区的楔形防滑块沿相邻鞋边呈放射状排列成若干组并且楔形防滑块较厚的第二端朝向鞋底中心方向,当行走足底踏地时,身体重心从另外一只脚转移过来,鞋底向地面施加一个向前地力,楔形防滑块向后形变,较厚的第二端形变产生较大的弹力,使得向地面施加地力不易超过最大静摩擦力,从而避免鞋底踏地时向作用力方向即前方滑动,当行走前掌抬起时,前掌成弧形弯曲变形,鞋底向行走方向相反的后方地面施加作用力,前端防滑区的楔形防滑块向前方变形提供一个弹性支撑力,使得向地面施加地力不易超过最大静摩擦力,从而避免鞋底抬起时向后方滑动。
[0016](2)本技术的主体防滑区设置沿鞋底长度方向排列的楔形防滑块,相邻列楔形防滑块朝向相反,为鞋底提供前后双向的止滑,沿中间止滑区设置的止滑钉,可以在泥泞地面提供防滑,且其朝向具有不规则性,具有多方向的防滑能力。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楔形防滑块示意图;
[0019]图3为止滑钉示意图;
[0020]图4为主体防滑区的一种设槽的楔形防滑块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鞋底面;2、防滑单元;3、楔形防滑块;301、第一端;302、第二端;303、侧面;304、第二端表面;305、槽;4、主体防滑区;5、止滑钉;501、长三角锥体;502、短三角锥体;6、横向排水槽;7、纵向排水槽;8、前端止滑区;801、止滑钉区;9、后端止滑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3]参照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面1上的主体防滑区4,主体防滑区4设在前掌和后跟部位,主体防滑区4由若干防滑单元2排列形成,防滑单元2包括楔形防滑块3,楔形防滑块3由弹性防滑材料制成,防滑单元2可与鞋底一体成型,楔形防滑块3具有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楔形防滑块第一端301的厚度大于第二端302的厚度,第一端301宽度小于第二端302的宽度,楔形防滑块3的两侧面303为三角形或四边形,第二端表面304为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楔形防滑块3从第二端302向第一端301收缩。楔形防滑块3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主体防滑区4,具体为主体防滑区4包括相隔一定距离排成若干列的多个楔形防滑块3,相同列的所述楔形防滑块3沿鞋底长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重复排列,相邻列的楔形防滑块3朝向相反,主体防滑区4具有在鞋底前后两个方向的防滑功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鞋底则可能受到侧向的作用力,本技术充分考虑了这种情形,楔形防滑块3的侧面303为三角形或四边形,当受到侧向的作用力时也具有良好的侧向防滑功能。同时,第二端302的边可撕裂水膜,因此在湿滑路面,该鞋底仍然具有防滑效果。
[0024]参照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设在鞋底前端的前端止滑区8和/或设在鞋底后端的后端止滑区9,在本实施例中,前端止滑区8和后端止滑区9的楔形防
滑块3沿相邻鞋边呈放射状排列成若干组并且所述楔形防滑块3第二端302朝向鞋底中心方向,前端止滑区8针对步行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后跟抬起,主要依靠足底和鞋底向地面施加作用力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反向作用而前行,此时向地面施加步行的反方向地力,前端止滑区8的楔形防滑块3的第二端302与地面摩擦防止鞋底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滑动。与此相似,足部腾空后落地时,足部或鞋底向后跟地面施加作用力,后端止滑区9用于防止鞋底向行走方向滑动。
[0025]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主体防滑区4的楔形防滑块3第一端301设有槽305,在弹性防滑材料中,硬度越小,变形能力越强,和地面接触越紧密,一般防滑效果也越好,但是硬度越小,材料的耐磨性越差,在防滑鞋底的设计中往往需要在两者间寻找平衡,本实施例在选用耐磨性较好的防滑材料时,通过在楔形防滑块3的第一端301设置槽305,使得楔形防滑块3仍然具有较好的弹性,兼顾耐磨和防滑性能要求。
[0026]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主体防滑区4沿中心线设有若干个连续分布的止滑钉区801,止滑钉区801分布多个止滑钉5,止滑钉5用于在湿软地面加强鞋底与地面的抓地力从而提高防滑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滑钉5形状由一个长三角锥体501和一个短三角锥体502朝向相反组合而成,由于鞋底分隔影响,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面的主体防滑区,其特征是:所述主体防滑区包括相隔一定距离排成若干列的多个楔形防滑块,所述楔形防滑块朝向鞋底长度方向排列,相邻列的楔形防滑块朝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防滑块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厚度大于第二端的厚度,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小于第二端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鞋底前端的前端止滑区和/或设在鞋底后端的后端止滑区,所述前端止滑区用于当足部向前掌施加作用力时防止鞋底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滑动,所述后端止滑区用于当足部向后跟施加作用力时防止鞋底向行走方向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是:所述前端止滑区和后端止滑区包括沿相邻鞋边呈放射状排列成若干组的楔形防滑块,并且该楔形防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恩洪周启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曼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