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以及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35712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以及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承压扩体囊式锚索对软土地质地层进行锚固时存在的张拉达不到设计值、后期应力易损失的技术问题。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包括钻孔以及设于钻孔内的囊式锚索和填充结构;囊式锚索包括至少两个钢绞线、对钢绞线头部进行固定的锚头和对钢绞线尾部进行固定的锚具;囊式锚索还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锚固组件、第二锚固组件和第三锚固组件;钻孔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孔体、第二孔体和第三孔体;所述第三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体和第一孔体的直径;填充结构包括第一锚固体和第二锚固体;第二锚固体的强度大于第一锚固体的强度。第二锚固体的强度大于第一锚固体的强度。第二锚固体的强度大于第一锚固体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以及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土地质锚固的
,具体而言,涉及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以及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承压扩体囊式锚索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锚索形式,主要应用于基坑支护或工程抗浮领域。承压扩体囊式锚索通过扩大头锚固段锚入持力层,其优点为锚固段可不锚入岩层,较普通锚索节约了锚索长度,且其承拉能力远大于普通锚索。但在对软土地质土层进行锚固时,常常出现张拉达不到设计值、后期应力易损失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索、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以及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承压扩体囊式锚索对软土地质地层进行锚固时存在的张拉达不到设计值、后期应力易损失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索。技术方案如下:
[0005]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索,包括至少两个钢绞线、对钢绞线头部进行固定的锚头和对钢绞线尾部进行固定的锚具;囊式锚索还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锚固组件、第二锚固组件和第三锚固组件;所述第一锚固组件包括间隔排列于钢绞线上的第一架线环以及与钢绞线配合的套管;所述第二锚固组件包括间隔排列于钢绞线上的紧箍环和第二架线环,所述紧箍环捆扎固定钢绞线从而使所述至少两个钢绞线不相平行;所述第三锚固组件包括设于钢绞线外部的承压囊结构。
[0006]进一步地是,囊式锚索包括四个钢绞线。
[0007]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二锚固组件的长度大于第三锚固组件的长度。
[0008]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架线环包括第一环体以及位于第一环体外侧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套管适配。
[0009]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二架线环包括第二环体以及位于第二环体外侧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与钢绞线适配。
[0010]进一步地是,相邻两个第一架线环的间距为1500~2500mm;相邻两个第二架线环的间距为500~1500mm。
[0011]进一步地是,所述紧箍环由铁丝紧密绕制而成;所述紧箍环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架线环之间的中部。
[0012]进一步地是,所述承压囊结构包括第一穿线环、第二穿线环和囊体,第一穿线环与钢绞线焊接,第二穿线环与锚头焊接,囊体两端分别与第一穿线环和第二穿线环压接。
[0013]进一步地是,囊式锚索还包括注浆组件,所述注浆组件包括居中放置于锚索内的囊内注浆管和囊外注浆管。
[0014]进一步地是,所述囊内注浆管的出口端与囊体头部的间距为囊体长度的0.25~0.35倍;所述囊外注浆管的出口端与囊体尾部的间距为100~200mm。
[001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技术方案如下:
[0016]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包括钻孔以及设于钻孔内的囊式锚索和填充结构;囊式锚索包括至少两个钢绞线、对钢绞线头部进行固定的锚头和对钢绞线尾部进行固定的锚具;囊式锚索还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锚固组件、第二锚固组件和第三锚固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锚固组件包括间隔排列于钢绞线上的第一架线环以及与钢绞线配合的套管;所述第二锚固组件包括间隔排列于钢绞线上的紧箍环和第二架线环,所述紧箍环捆扎固定钢绞线从而使所述至少两个钢绞线不相平行;所述第三锚固组件包括设于钢绞线外部的承压囊结构;钻孔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孔体、第二孔体和第三孔体;其中,所述第一孔体与所述第一锚固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孔体与部分第二锚固组件配合;所述第三孔体与剩余部分的第二锚固组件以及第三锚固组件配合,所述第三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体和第一孔体的直径;填充结构包括第一锚固体和第二锚固体;其中,所述第一锚固体填充于第二孔体以及填充于第三孔体中第三锚固组件的外部;所述第二锚固体填充于第三孔体中第三锚固组件的内部;第二锚固体的强度大于第一锚固体的强度。
[0017]进一步地是,相邻两个第一架线环的间距为1500~2500mm;相邻两个第二架线环的间距为500~1500mm。
[0018]进一步地是,所述紧箍环由铁丝紧密绕制而成;所述紧箍环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架线环之间的中部。
[0019]进一步地是,所述承压囊结构包括第一穿线环、第二穿线环和囊体,第一穿线环与钢绞线焊接,第二穿线环与锚头焊接,囊体两端分别与第一穿线环和第二穿线环压接。
[0020]进一步地是,囊式锚索还包括注浆组件,所述注浆组件包括居中放置于锚索内的囊内注浆管和囊外注浆管。
[0021]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二锚固组件的长度大于第三锚固组件的长度;第二孔体和第三孔体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一孔体的长度。
[0022]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三孔体的直径为500~700mm;所述第二孔体和第一孔体的直径为100~200mm。
[0023]进一步地是,囊式锚固结构还包括设于护壁桩与锚具之间的腰梁组件,所述腰梁组件包括梁体结构,所述梁体结构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钢绞线穿过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之间后与锚具连接。
[0024]进一步地是,所述腰梁组件还包括:第一垫板,所述第一垫板设于梁体结构和护壁桩之间;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第二垫板,所述第二垫板设于梁体结构和锚具之间。
[002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技术方案如下:
[0026]软土地质的锚固方法,采用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索或采用第二方面所述的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
[0027]可见,本专利技术的承压扩体囊式锚索以及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的结构简单,部件均能在现场快速组装,注浆后能够高效地对软土地质地层进行锚固,使用时能够显著简化软土地质的锚固工艺,并且锚固后的张拉力强,后期应力不易损失,能够长期维持优异的锚固效果,非常适合于对软土地质地层进行锚固,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9]构成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但不构成对本说明书提供的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索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中的A1

A1向剖视图。
[0032]图3为图1中的B1

B1向剖视图。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包括钻孔以及设于钻孔内的囊式锚索和填充结构;囊式锚索包括至少两个钢绞线(110)、对钢绞线(110)头部进行固定的锚头(120)和对钢绞线(110)尾部进行固定的锚具(130);其特征在于:囊式锚索还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锚固组件、第二锚固组件和第三锚固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锚固组件包括间隔排列于钢绞线(110)上的第一架线环(210)以及与钢绞线(110)配合的套管(220);所述第二锚固组件包括间隔排列于钢绞线(110)上的紧箍环(320)和第二架线环(310),所述紧箍环(320)捆扎固定钢绞线(110)从而使所述至少两个钢绞线(110)不相平行;所述第三锚固组件包括设于钢绞线(110)外部的承压囊结构;钻孔包括沿锚索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孔体(610)、第二孔体(620)和第三孔体(630);其中,所述第一孔体(610)与所述第一锚固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孔体(620)与部分第二锚固组件配合;所述第三孔体(630)与剩余部分的第二锚固组件以及第三锚固组件配合,所述第三孔体(63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体(620)和第一孔体(610)的直径;填充结构包括第一锚固体(710)和第二锚固体(720);其中,所述第一锚固体(710)填充于第二孔体(620)以及填充于第三孔体(630)中第三锚固组件的外部;所述第二锚固体(720)填充于第三孔体(630)中第三锚固组件的内部;第二锚固体(720)的强度大于第一锚固体(710)的强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第一架线环(210)的间距为1500~2500mm;相邻两个第二架线环(310)的间距为500~150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软土地质的承压扩体囊式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箍环(320)由铁丝紧密绕制而成;所述紧箍环(320)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架线环(310)之间的中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伟李忠勇李红均杨应松任果李发兴刘刚林裕田泽辉尹超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