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455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包括:提供步骤、置入步骤以及下压步骤。提供步骤在提供载体和多个热管,载体具有凹陷槽,热管具有彼此围绕的上部、下部和二侧部;置入步骤在将各热管彼此并排地置入凹陷槽内;下压步骤则在下压各热管的上部,使各热管彼此相邻的二侧部变形成彼此无缝连接的二变形侧部,并使各热管的上部共同变形成能直接贴接热源的一热源贴接平面。借此,可同时达成快速传热的效果以及将热平均分布的平均散热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


[0001]本专利技术与散热模块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现今电子装置的效能要求愈来愈高,导致电子发热组件(热源)所产生的热也跟着愈来愈高,因此,用于散热的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就极为重要。现有散热模块包括热管接触型散热模块以及铜板接触型散热模块。
[0003]其中的热管接触型散热模块,其优点是能让多个热管直接接触热源,所以没有铜板的热阻,能将热快速传导到散热鳍片进行散热;但缺点是各热管高低不平且有间隙,无法将热源的热平均分布到各热管,也就是缺少均温板的均温效果。
[0004]其中的铜板接触型散热模块,其优点是能让铜板直接接触热源,所以热源的热将能平均分布到铜板上,进而就能将热平均传导到各热管而平均散热,也就是具有均温板的均温效果;但缺点是多了铜板的热阻。
[0005]换言之,现有的热管接触型散热模块和铜板接触型散热模块,都无法符合现今要求愈来愈高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能直接以多个热管来制出具有均温板效果的热源贴接平面,因此提高散热效率。
[0007]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提供步骤,提供一载体和多个热管,该载体具有一凹陷槽,该凹陷槽具有一槽内底面,每一该热管具有彼此围绕的一上部、一下部和二侧部;一置入步骤,将各该热管彼此并排地置入该凹陷槽内,使各该热管的该下部面对该槽内底面;以及一下压步骤,下压各该热管的该上部,使各该热管所彼此相邻的该二侧部变形成彼此无缝连接的二变形侧部,并使各该热管的该上部共同变形成一热源贴接平面。
[0008]相较于先前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功效:借由将热源直接贴接于各热管所形成的热源贴接平面,因此具有快速传热的效果;再借由各热管所形成的热源贴接平面还能同时具有均温板的均温效果,因此符合现今要求愈来愈高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09]图1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的流程图;图2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置入第一种热管前的立体图;图3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置入第一种热管前的剖视图;图4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置入第一种热管后的剖视图;图5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下压第一种热管后的剖视图;图6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置入第二种热管前的剖视图;
图7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置入第二种热管后的局部剖视图;图8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下压第二种热管后的局部剖视图;图9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置入第三种热管后的剖视图;图10 为本专利技术制法中在下压第三种热管后的剖视图。
[0010]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00:散热模块;1:载体;10:凹陷槽;11a、11b、11c:凹沟;12:槽内侧壁;13:间隔肋;14:顶面;3a、3b、3c:热管;30:结合段;31:上部;32:下部;33:第一侧部;34:第二侧部;35:变形上部;36:变形下部;37:第一变形侧部;370:第一变形侧部;38:第二变形侧部;380:第二变形侧部;5:固接层;C:流体通道;D:长度方向;F:热源贴接平面;G:间隙;T:侧部变形方向;S101、S103、S105、S107、S109: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和
技术实现思路
,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用于制出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以下简称散热模块)100,所制出的散热模块100可对热源(图中未示)快速散热。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如图2至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第一种热管来制造的剖视图;如图6至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第二种热管来制造的剖视图,如图9至图10所示则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第三种
热管来制造的剖视图。
[0013]如图1并搭配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以下简称散热模块的制法)包括:一提供步骤S101、一置入步骤S105以及一下压步骤S109,较佳地,还包括一凹沟开设步骤S103和一热管固定步骤S107。
[0014]提供步骤S101:提供一载体1和多个热管3a(在本专利技术中属于第一种热管)。
[0015]其中的载体1可为任何可与热管3a组合使用的物体,在本实施例中则以金属制物体为例进行说明,例如铝制物体等。此外,本专利技术亦不定载体1的形状,只要能够将各热管3a在载体1上彼此并排地组合即可。具体而言,载体1具有一凹陷槽10,凹陷槽10具有一槽内底面(未标示组件符号)和二槽内侧壁12,二槽内侧壁12位于槽内底面上且彼此相对。需说明的是,载体1具有一顶面14,凹陷槽10自顶面14凹陷成型。
[0016]其中的热管3a具有用以与载体1结合的结合段30。结合段30具有彼此围绕的一上部31、一下部32和二侧部,二侧部包含一第一侧部33和一第二侧部34。结合段30的断面可为各种形状,例如:侧立椭圆形、平躺椭圆形或圆形等皆可,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种热管3a则以侧立椭圆形为例进行说明。
[0017]凹沟开设步骤S103:在前述槽内底面开设有彼此并排的多个凹沟11a,使二槽内侧壁12位于所有凹沟11a的两相对侧,且凹沟11a也设置成与下部32相对应的形状。较佳而言,凹陷槽10除了可在任相邻二凹沟11a之间皆具有一间隔肋13,还可在二槽内侧壁12邻接有另二间隔肋13,且所有间隔肋13皆自前述槽内底面凸出。
[0018]置入步骤S105:如图3和图4所示,在载体1具有凹沟11a的情况下,借由将各热管3a的下部32分别置入并邻接各凹沟11a,以使各热管3a随着各凹沟11a的排列而彼此并排。热管3a置入后,二槽内侧壁12与各热管3a的长度方向D(见图2)彼此并排,且各热管3a的上部31凸出于载体1的顶面14而用于下压。
[0019]承上置入步骤S105,各热管3a利用所有间隔肋13而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部33与第二侧部34之间间隔出多个间隙G(见图4),并在最外侧的第一、二侧部33、34与二槽内侧壁12之间间隔出另二间隙G(见图4)。
[0020]热管固定步骤S107:将各热管3a的下部32固定于各凹沟11a内,以确保各热管3a的下部32在下压过程中不会移位。具体而言,则是在各下部32与各凹沟11a之间以一固接层5固接。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固接层5的种类,只要能将热管3a的下部32固定于凹沟11a内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的固接层5则以焊锡或锡膏为例进行说明。
[0021]下压步骤S109:如图4和图5所示,利用下压加工的方式下压各热管3a的上部31,使各热管3a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部33和第二侧部34能因为下压而分别变形成彼此无缝连接的一第一变形侧部37和一第二变形侧部38,并使各热管3a的上部31也因为此下压而共同变形成一热源贴接平面F。详细而言,热源贴接平面F包含彼此无缝连接的多个变形上部35,这些变形上部35是各上部31经由下压所变形而成,且各变形上部35彼此无缝连接而共同形成该热源贴接平面F。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提供步骤,提供一载体和多个热管,该载体具有一凹陷槽,该凹陷槽具有一槽内底面,每一该热管具有彼此围绕的一上部、一下部和二侧部;一置入步骤,将各该热管彼此并排地置入该凹陷槽内,使各该热管的该下部面对该槽内底面;以及一下压步骤,下压各该热管的该上部,使各该热管所彼此相邻的该二侧部变形成彼此无缝连接的二变形侧部,并使各该热管的该上部共同变形成一热源贴接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提供步骤中的该凹陷槽还具有彼此相对的二槽内侧壁,该多个热管中位于最外侧的二该侧部在该下压步骤中分别变形成与该二槽内侧壁彼此无缝连接的二变形侧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二槽内侧壁分别位于该多个热管的两侧,且该二槽内侧壁与各该热管的长度方向彼此并排。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凹沟开设步骤在该提供步骤与该置入步骤之间,该凹沟开设步骤在该槽内底面开设有彼此并排的多个凹沟,各该热管的该下部在该置入步骤中分别置入各该凹沟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热管并排型散热模块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热管固定步骤在该置入步骤与该下压步骤之间,该热管固定步骤将各该热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复元
申请(专利权)人:昇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