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263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车架。车架包括纵梁组件及横梁组件,纵梁组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横梁组件包括前横梁、中间横梁及后横梁,前横梁包括第一前横梁及第二前横梁,第一前横梁、第二前横梁、中间横梁及后横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第一前横梁、第二前横梁、中间横梁及后横梁中的每一个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第一纵梁及第二纵梁连接;其中,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有减重孔。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及其车架同时具备轻量化及可靠性的优点。备轻量化及可靠性的优点。备轻量化及可靠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车架。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汽车
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轻量化的车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车架作为整车重量占比较大的总成结构,轻量化的车架能带来显著的降重效果,但目前的车架较难兼顾轻量化与可靠性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保证车架具有可靠性的同时还具有轻量化的优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车架较难兼顾轻量化与可靠性的要求,提供一种具有既具有较佳的可靠性,且还具有轻量化的优点的车架。
[0004]一种车架,所述车架包括:
[0005]纵梁组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及
[0006]横梁组件,包括前横梁、中间横梁及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前横梁及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前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中间横梁及所述后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前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中间横梁及所述后横梁中的每一个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纵梁及所述第二纵梁连接;
[0007]其中,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有减重孔。
[000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上均开设有减重孔。
[000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前横梁及所述第二前横梁上均开设有多个所述减重孔,所述第一前横梁上的全部所述减重孔沿所述第一前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横梁上的全部所述减重孔沿所述第二前横梁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横梁包括第一中间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中间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及所述第二纵梁共同围设形成限位发动机的限位空间。
[00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横梁及所述第二前横梁上均开设有减重孔,且所述第一前横梁上的所述减重孔、所述第二前横梁上的所述减重孔以及所述限位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通。
[00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横梁与所述第二前横梁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前横梁与所述第一中间横梁之间的间距。
[00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梁及所述第二纵梁相互朝向的表面分别开设有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
[0014]所述中间横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中间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第二中间横梁,所述第二中间横梁包括横梁主体、第一连接架及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
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0015]所述第一连接架及所述第二连接架相互朝向的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槽及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及所述第二连接槽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横梁主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横梁主体相对的两端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及所述第二连接槽内。
[001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前横梁的第一前端及第二前端,且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具有连接所述后横梁的第一后端及第二后端;
[0017]所述第一前横梁背向所述后横梁的端面、所述第一前端背向所述第一后端的端面,所述第二前端背向所述第二后端的端面平齐;
[0018]所述后横梁背向所述第一前横梁的端面、所述第一后端背向所述第一前端的端面,所述第二后端背向所述第二前端的端面平齐。
[001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中间横梁及所述后横梁中的每一个均与所述第一纵梁及所述第二纵梁可拆卸地连接。
[0020]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架。
[0021]上述车辆及其车架,由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前横梁、第二前横梁、中间横梁及后横梁中的每一个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第一纵梁及第二纵梁连接,如此,这个车架可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地支架结构,故具有较好的支撑的可靠性;而在第一前横梁及第二前横梁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有减重孔,由于在车架支撑车体的过程中,第一前横梁与第二前横梁载重较轻,因此,在不降低第一前横梁及第二前横梁的支撑的可靠性地同时还可降低第一前横梁和/或第二前横梁的重量,从而使得车辆及其车架能够同时具备轻量化及可靠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车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所示的第二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1所示的第二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图1所示的第一中间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图1所示的第二中间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图1所示的第三中间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图1所示的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说明:
[0032]100、车架;10、纵梁组件;11、第一纵梁;112、第一安装槽;12、第二纵梁;122、第二安装槽;20、横梁组件;21、前横梁;212、第一前横梁;214、第二前横梁;216、减重孔;22、中间横梁;221、第一中间横梁;223、第二中间横梁;2231、横梁主体;2233、第一连接架;2235、第二连接架;2237、第一连接槽;2239、第二连接槽;225、第三中间横梁;23、后横梁;30、限位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纵梁组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及横梁组件,包括前横梁、中间横梁及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前横梁及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前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中间横梁及所述后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前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中间横梁及所述后横梁中的每一个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纵梁及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有减重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上均开设有减重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前横梁及所述第二前横梁上均开设有多个所述减重孔,所述第一前横梁上的全部所述减重孔沿所述第一前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横梁上的全部所述减重孔沿所述第二前横梁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横梁包括第一中间横梁,所述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中间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及所述第二纵梁共同围设形成限位发动机的限位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横梁及所述第二前横梁上均开设有减重孔,且所述第一前横梁上的所述减重孔、所述第二前横梁上的所述减重孔以及所述限位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横梁与所述第二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华于宁王瑞君王健宇王继瑶刘福生单连旭刘豹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