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1976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所述的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一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另一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车架,通过在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设置应力卸载件,局部优化了副车架的结构,增加了副车架的强度,使其在各种工况中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裂的情况。断裂的情况。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副车架是底盘中的关键部件,主要用来承受动力总成载荷,提供动力扭矩的反作用力。强度作为副车架的基础性能,首先需保证副车架的结构强度,现有副车架在侧向冲击工况下,后下拉杆安装点附近的受力很大,局部应力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通过局部结构优化,解决了侧向冲击工况中应力集中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一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另一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
[0007]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通过在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设置应力卸载件,局部优化了副车架的结构,增加了副车架的强度,使其在各种工况中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裂的情况。
[0008]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卸载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应力卸载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本体,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支脚,所述支脚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脚中的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下侧且朝向左下方延伸,两个所述支脚中的另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下侧且朝向右下方延伸;其中两个所述支脚与所述后横梁本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所述应力卸载槽。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卸载槽构造为“L”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设置在所述后横梁本体上,所述水平段设置在所述支脚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卸载件还包括:适于安装后下控制臂的内凹安装槽,所述内凹安装槽设置在所述支脚上且构造为簸箕形,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一端尺寸大于所述内凹安装槽的另一端尺寸。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内凹安装槽朝内、朝上延伸,且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上端和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下端分别构造为所述内凹安装槽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内凹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
°‑
50
°

[0014]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本体上设置有减重孔。
[0015]进一步地,所述左纵梁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和右端均设置有悬置。
[0016]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副车架。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副车架100,
[0023]左纵梁10,右纵梁20,前横梁30,
[0024]后横梁40,
[0025]后横梁本体41,支脚42,
[0026]应力卸载槽401,内凹安装槽402,减重孔403,
[0027]悬置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副车架是底盘中的关键部件,主要用来承受动力总成的载荷,提供动力扭矩的反作用力,并作为结构件辅助下车体承载的作用。副车架的性能要求包括强度、碰撞、NVH、刚度、重量、成本等等,其中,强度是副车架的基础,在副车架结构设计时,需要先满足各种工况使用中的强度要求,主要有制动工况、转向工况、垂向冲击工况、纵向冲击工况、侧向冲击工况等等。
[0030]为了加强副车架100的强度,本技术中的副车架100是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结构的局部优化,增加副车架100的强度,满足各种工况下副车架100的强度要求,尤其是在侧向冲击工况下,副车架100在后下拉杆安装点附近受力很大,导致局部应力较高,所以通过局部结构优化,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
[0031]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100,包括:左纵梁10、右纵梁20、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
[0032]具体的,左纵梁10和右纵梁20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的同侧一端与左纵梁10相连,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的同侧另一端与右纵梁20相连;其中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
[0033]副车架100由左纵梁10、前横梁30、右纵梁20和后横梁40依次相接组成,为了使应力分布均匀,减少后下拉杆安装点附近的受力,在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应力卸
载件。
[0034]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100,通过在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设置应力卸载件,局部优化了副车架100的结构,增加了副车架100的强度,使其在各种工况中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裂的情况。
[003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应力卸载件包括:设置在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应力卸载槽401。
[0036]应力卸载槽401如图2所示,应力卸载槽401分别设置在后横梁40和左端和右端上,通过设计应力卸载槽401可以改善调节应力在后横梁40上的分布。
[0037]具体的,后横梁40包括:后横梁本体41和支脚42。
[0038]在一个实施例中,后横梁本体41的左端与左纵梁10相连,后横梁本体41的右端与右纵梁20相连;支脚42为两个且两个支脚42中的一个形成在后横梁本体41的左端下侧且朝向左下方延伸,两个支脚42中的另一个形成在后横梁本体41的右端下侧且朝向右下方延伸;其中两个支脚42与后横梁本体4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应力卸载槽401。
[003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应力卸载槽401构造为“L”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竖直段设置在后横梁本体41上,水平段设置在支脚42上。
[0040]应力卸载槽401具有导向作用,“L”形的应力卸载槽401可以使局部应力沿应力卸载槽401的方向布置,分散应力的方向,使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一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另一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卸载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应力卸载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本体,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支脚,所述支脚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脚中的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下侧且朝向左下方延伸,两个所述支脚中的另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下侧且朝向右下方延伸;其中两个所述支脚与所述后横梁本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所述应力卸载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卸载槽构造为“L”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