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52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包括用以承托动力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用以将所述框架结构与车身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前安装件和所述后安装件均为型材,所述后安装件的前端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后端向外弯曲用以与所述车身连接且与所述前安装件形成高度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如上所述的副车架、将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架相连的前桥。将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架相连的前桥。将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架相连的前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而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车身骨架相连。
[0003]常规的汽车底盘副车架设计开发中,只针对开发车型进行设计开发,后续动力改款升级或开发共平台车型时,副车架无法进行适应商调整,制约了新开型的开发。目前有2种解决方法,一种是不开发新副车架,动力系统也沿用原方案;另一种是新开发副车架,重新进行设计、验证。方法一限制了新动力系统的应用,无法达成新车型的功能构想;方法二开发新的副车架,周期长、投资大,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也影响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副车架作为底盘中尺寸规格最大、关联影响大的零件,以上方法都无法很好地支撑车型的后续升级和车型拓展。
[0004]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性好的副车架及汽车。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用以承托动力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用以将所述框架结构与车身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前安装件和所述后安装件均为型材,所述后安装件的前端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后端向外弯曲用以与所述车身连接且与所述前安装件形成高度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均为内部中空的管材,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相对布置,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右纵梁相对布置,所述前安装件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后安装件与所述后横梁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将所述后安装件与所述车身相连的后连接件,所述前安装件、所述后安装件、所述后连接件均为圆管。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后安装件的前端形成插接部伸入后横梁的中空腔内并与所述后横梁焊接,所述后安装件通过弯管工艺使后端与前端呈弧形。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前安装件与所述前横梁的端部连接,所述后连接件与所述后安装件的后端连接,所述前安装件的轴线与所述后连接件的轴线平行。
[0011]进一步地,所述前横梁的端部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形成与所述前安装件的外轮廓相匹配的曲面用以增大连接面积;所述后安装件的后端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形成与所述后连接件的外轮廓相匹配的曲面用以增大连接面积。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将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的动力安装结构,所述动力安装结构包括与所述前横梁连接的第一安装件和与所述后横梁连接的第二安装件。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件为内部中空的管材,所述第一安装件伸入所述前横梁的中空腔内并与所述前横梁焊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左纵梁的端部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形成与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的外轮廓相匹配的曲面用以增大连接面积;所述左纵梁的端部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形成与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的外轮廓相匹配的曲面用以增大连接面积。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如上所述的副车架、将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架相连的前桥。
[0016]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通过将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前安装件、后安装件均由型材构成,使副车架的长度、宽度、高度尺寸均可根据具体车型做调整,提高了副车架的通用性;通过由后安装件实现副车架与车身前后安装位置的高度差,相对于用左右纵梁来实现高度差,在面对不同车型时框架结构高度尺寸可以保持不变,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的通用性。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之间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处理,用以增大接触面积,增加焊缝长度,进而提高连接强度。后安装件拼插伸入后横梁的中空腔内,后安装件与后横梁的内表面、外表面均接触用以增大焊缝长度。通过将后连接件与前安装件的轴线设计为平行,使副车架与车身的前后安装位置受力方向相同,减少动力系统向车身传递的震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述副车架中右纵梁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所述副车架中后安装件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1]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框架结构10、连接结构20和动力安装结构30,框架结构10用以承托动力系统(未图示),动力安装结构30用以将动力系统与框架结构10相连,连接结构20用以将框架结构10与车身(未图示)相连。
[0022]框架结构10包括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前横梁11与后横梁12相对平行布置,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相对平行布置。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均为型材,在本实施例中,前横梁11为矩形管,后横梁12为方钢管,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均为圆管。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均为内部中空的管材,减少了框架结构10的整体质量。
[0023]请参考图2,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的两端部均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处理,形成与前横梁11、后横梁12外轮廓相匹配的曲面,用以增大左纵梁13、右纵梁14与前横梁11、后横梁1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焊缝长度,进而提高连接强度。
[0024]连接结构20包括两个前安装件21、两个后安装件22、两个后连接件23和两个第一加强件24,前安装件21、后安装件22、后连接件23均为圆管,后安装件22、后连接件23、第一加强件24构成两组安装位置。前安装件21与前横梁11连接,后安装件22的前端与后横梁12
连接,后端与后连接件23连接,第一加强件24与后安装件22、后横梁12均连接用以增加后安装件22与后横梁1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安装件21、后安装件22在框架结构10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0025]两个前安装件21分别与前横梁11的两端相连,前横梁11的两端部均通过三维切割工艺加工形成与前安装件21的外轮廓相匹配的曲面,用以增大接触面积,增加焊缝长度,进而提高连接强度。
[0026]请参考图3,后安装件22的前端形成插接部221伸入后横梁12的中空腔内且顶端与后横梁12的内侧壁抵接,使得后安装件22与后横梁12的内表面、外表面均可焊接,提高连接强度。后安装件22通过弯管工艺使后端与前端呈弧形,后端向外弯曲与前安装件21形成高度差。
[0027]通过将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纵梁13、右纵梁14、前安装件21、后安装件22、后连接件23均由型材构成,使副车架的长度、宽度、高度尺寸均可根据具体车型做调整,提高了副车架的通用性。通过由后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承托动力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用以将所述框架结构与车身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前安装件和所述后安装件均为型材,所述后安装件的前端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后端向外弯曲用以与所述车身连接且与所述前安装件形成高度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均为内部中空的管材,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相对布置,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右纵梁相对布置,所述前安装件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后安装件与所述后横梁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将所述后安装件与所述车身相连的后连接件,所述前安装件、所述后安装件、所述后连接件均为圆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件的前端形成插接部伸入后横梁的中空腔内并与所述后横梁焊接,所述后安装件通过弯管工艺使后端与前端呈弧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件与所述前横梁的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炎周马祖国谢志强施报伟胡西程满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