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桩是一种户外使用的充电设备,在国标要求中,充电系统需满足环境温度50℃情况下不降额的使用要求,为满足此要求,大功率充电桩产品进出风风道上需设计较多的风机用于散热,但是,这些风机往往只能满足功率模块的散热需求,对产品内部的空气温度很少有降温效果。充电桩产品内部,功率模块与各器件通常相对独立布置,功率模块主要通过风冷散热,而小部分热量则通过热辐射作用传递到充电桩内部的空气中以及器件所在部位,功率模块经风冷排出的热量可以通过充电桩风道上的风机排到充电桩外部,而辐射到充电桩内部空气中的热量则会在充电桩产品内部积累,充电桩产品功率越大,热积累越明显,而这导致充电桩内部空气温度不断升高,影响内部器件使用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对充电桩产品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此外,热辐射进入到器件所在部位的热量也会对器件的散热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内部器件使用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桩产品内部功率模块与器件所在区域各自相对封闭,器件腔室如何进行有效散热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用于对充电桩机箱内部进行散热,包括纵向设置于所述机箱内腔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机箱内腔分隔出用于放置功率模块的功率模块腔室以及用于放置电气器件的器件腔室,所述充电桩散热系统还包括: >[0005]主散热风道,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机箱的两侧壳体上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功率模块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外部冷风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并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对所述功率模块进行直排散热;
[0006]第一辅散热风道,包括用于对所述器件腔室进行散热的第一风机,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一隔板下部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经过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同侧设置的第二进风口抽取冷风进入所述器件腔室内部,冷风流经所述器件腔室后由所述第一通风口进入所述功率模块腔室以对所述功率模块腔室进行中和散热。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辅散热风道,所述第二辅散热风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一侧的第二风机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抽取所述机箱内部的热量并经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0008]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腔室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辅散热风道内对所述功率模块腔室进行中和散热后的风经过所述第二通风口,并经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0009]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腔室的四周设置多个第二隔板以引导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功率模块,并引导对所述功率模块进行散热后的热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0010]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二隔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腔室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一侧的前隔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腔室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一侧的后隔板。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机箱的后侧壳体之间设置L型顶隔板,所述L型顶隔板位于所述功率模块腔室上方用于与所述前隔板以及所述后隔板配合以防止流经所述功率模块的热风回流。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0013]进一步地,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为进风口百叶窗,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出风口百叶窗,所述进风口百叶窗和所述出风口百叶窗相对设置。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L型顶隔板与所述机箱的壳体围合的区域内,所述进风口百叶窗的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风机所在的区域,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百叶窗的顶部。
[0015]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靠近所述进风口百叶窗的一端设置用于抽取冷风的模块风机,所述功率模块靠近所述出风口百叶窗的一端留设有用于热风流出的模块通风口。
[0016]本技术提供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充电桩散热系统,包括主散热风道以及第一辅散热风道,主散热风道为功率模块的主要散热方式,直接通过功率模块的强大风压,通过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将功率模块的绝大部分热风排到机箱外部;第一辅散热风道主要为器件散热风道,通过第一风机以及开设于第一隔板下部的第一通风口,使得冷风从第一风机进入,流经器件腔室内部并通过第一通风口进入到功率模块腔室内部进行中和散热;第一辅散热风道主要降低器件使用环境温度,此外还能中和功率模块腔室的高温空气,降低其对器件腔室的热辐射,从而改善器件腔室的散热效果。通过上述复合式的散热系统,充电桩产品只需要少量的风机便能实现功率模块腔室与器件腔室的有效散热,有利于保障器件稳定性及器件使用寿命,降低产品故障率,降低运维成本。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桩散热系统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实施例的右视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
[0021]图4是图1所述实施例的主散热风道风路走向示意图;
[0022]图5是图1所述实施例的第一辅散热风道风路走向示意图;
[0023]图6是图1所述实施例的第二辅散热风道风路走向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机箱;11、功率模块腔室;111、功率模块;12、器件腔室;13、进风口百叶窗;14、出风口百叶窗;15、进风风道腔;16、出风风道腔;2、第一隔板;21、第一通风口;3、第二风机;4、第一风机;5、前隔板;6、后隔板;7、L型顶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用于对充电桩机箱内部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设置于所述机箱内腔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机箱内腔分隔出用于放置功率模块的功率模块腔室以及用于放置电气器件的器件腔室,所述充电桩散热系统还包括:主散热风道,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机箱的两侧壳体上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功率模块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外部冷风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并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对所述功率模块进行直排散热;第一辅散热风道,包括用于对所述器件腔室进行散热的第一风机,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一隔板下部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经过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同侧设置的第二进风口抽取冷风进入所述器件腔室内部,冷风流经所述器件腔室后由所述第一通风口进入所述功率模块腔室以对所述功率模块腔室进行中和散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二辅散热风道,所述第二辅散热风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一侧的第二风机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抽取所述机箱内部的热量并经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腔室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辅散热风道内对所述功率模块腔室进行中和散热后的风经过所述第二通风口,并经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腔室的四周设置多个第二隔板以引导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功率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绍朋,林剑勇,李远征,樊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华恒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