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547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工业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上端设置有变距板机构,所述伸缩杆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该变距转移装置,通过气缸将与伸缩杆的活动连接,将第八变距板内部的开孔的第二限位块将第八变距板向上移动,将第八边距边向上提升,再通过第三限位块L型结构将第七变距板向上移动,再通过第四限位块的U型结构将第六变距板与第五变距板向上移动,再通过第四限位块将第四变距板与第三变距板向上移动,再通过第三限位块将第二变距板向上移动,再第八变距板移动到第一限位块时气缸停止运作,实现了变距板多组同时移动。动。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距转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工业
,具体为一种变距转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注塑工业的发展,一模多腔技术已应用地越来越广泛,例如在注塑医疗行业中,采血管、化学反应杯等较小的产品一般都会采用这种技术。由于产品本身体积小、批量大,一模多腔可以在一个注塑循环中生产多个工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些产品也需要相应的自动化设备取出以及堆放。
[0003]然而,现有的变距转移装置通常是需要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变距板的移动,但是电机的体积过大,变距板不能实现多组同时移动,在使用时及其不便,大大增加了成本,大大降低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距转移装置,以解决上诉
技术介绍
提出的变距转移装置通常是需要电机驱动实现变距板的移动,但是电机的体积过大,变距板不能实现多组同时移动,在使用时及其不便,大大增加了成本。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上端设置有变距板机构,所述变距板机构内部设置有第一变距板,第一变距板的内部设置有轴孔,所述第一变距板上开设有开孔,所述变距板机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所述开孔的内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伸缩杆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
[0007]可选地,所述变距板机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变距板、第二变距板、第三变距板、第四变距板、第五变距板、第六变距板、第七变距板、第八变距板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变距板设置于所述限位座上;所述开孔的内部位于第八变距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变距板、第四变距板、第六变距板第八变距板均采用相同的形状的变距板,所述第三变距板、第五变距板和第七变距板均采用相同形状的变距板。
[0008]可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三限位块、第四限位块、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三限位块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螺栓,所述第四限位块的内部开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三限位块等间距设置有三个,所述第四限位块等间距设置有两个。
[0009]可选地,所述轴孔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杆,所述变距板机构穿设在活动杆上,所述气缸与伸缩杆传动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三限位块分别与第一变距板、第二变距板和第八变距板通过第一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四限位块分别与第四变距板和第六变距板通过第二螺栓可拆卸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该变距转移装置,通过气缸将与伸缩杆的活动连接,将第八变距板内部的开孔的第二限位块将第八变距板向上移动,实现了气缸移动变距板,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实用性。
[0013]2、该变距转移装置,通过气缸的移动,将第八边距边向上提升,再通过第三限位块将第七变距板向上移动,再通过第四限位块将第六变距板与第五变距板向上移动,再通过第四限位块将第四变距板与第三变距板向上移动,再通过第三限位块将第二变距板向上移动,再第八变距板移动到第一限位块时气缸停止运作,实现了变距板多组同时移动大大增加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底座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限位机构与变距板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第三变距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第二变距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第一变距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技术第三限位块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技术第四限位块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底座;2、限位座;3、变距板机构;4、轴孔;5、开孔;6、限位机构;7、气缸;8、伸缩杆;9、顶板;10、活动杆;11、第一限位块;31、第一变距板;32、第二变距板;33、第三变距板;34、第四变距板;35、第五变距板;36、第六变距板;37、第七变距板;38、第八变距板;39、第二限位块;61、第三限位块;62、第四限位块;63、第一螺栓;64、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8,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座2,限位座2的上端设置有变距板机构3,变距板机构3内部设置有第一变距板31,第一变距板31的内部设置有轴孔4,第一变距板31的内部开设有开孔5,变距板机构3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6,开孔5的内部设置有气缸7,气缸7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8,伸缩杆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9,伸缩杆8的下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顶板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1。
[0025]变距板机构3包括第一变距板31、第二变距板32、第三变距板33、第四变距板34、第五变距板35、第六变距板36、第七变距板37、第八变距板38和第二限位块39,限位座2的上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变距板31、第二变距板32、第三变距板33、第四变距板34、第五变距板35、第六变距板36、第七变距板37和第八变距板38,开孔5的内部位于第八变距板38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39,第二变距板32、第四变距板34、第六变距板36第八变距板38均采用相同的形状的变距板,第三变距板33、第五变距板35和第七变距板37均采用相同形状的变距板,设置
有多组变距板。
[0026]限位机构6包括第三限位块61、第四限位块62、第一螺栓63和第二螺栓64,第三限位块6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螺栓63,第四限位块62的内部开设有第二螺栓64,第三限位块61采用L形结构设计,第四限位块62采用U型结构设计,第三限位块61等间距设置有三个,第四限位块62等间距设置有两个,实现了与多组变距板的连接,轴孔4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杆10,变距板机构3穿设在活动杆10上,气缸7与伸缩杆8传动连接,方便变距板活动连接,第三限位块61分别与第一变距板31、第二变距板32和第八变距板38通过第一螺栓63可拆卸连接,第四限位块62分别与第四变距板34和第六变距板36通过第二螺栓64可拆卸连接,实现了多组变距板同时联动。
[0027]在使用时,在变距转移装置组装完毕后,通过气缸7与伸缩杆8相互配合,通过开孔5内部的第二限位块39,将第八变距板38向上进行移动,再通过第三限位块61L型结构将第七变距板37向上移动,再通过第四限位块62的U型结构将第六变距板36与第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座(2),所述限位座(2)的上端设置有变距板机构(3),所述变距板机构(3)内部设置有第一变距板(31),第一变距板(31)的内部设置有轴孔(4),所述第一变距板(31)上开设有开孔(5),所述变距板机构(3)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6),所述开孔(5)的内部设置有气缸(7),所述气缸(7)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8),所述伸缩杆(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9),所述伸缩杆(8)的下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顶板(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距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板机构(3)包括第一变距板(31)、第二变距板(32)、第三变距板(33)、第四变距板(34)、第五变距板(35)、第六变距板(36)、第七变距板(37)、第八变距板(38)和第二限位块(39),所述限位座(2)的上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变距板(31)、第二变距板(32)、第三变距板(33)、第四变距板(34)、第五变距板(35)、第六变距板(36)、第七变距板(37)和第八变距板(38),所述开孔(5)的内部位于第八变距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建俊孙飞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新昌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