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悬架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6641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系统及车辆。平衡悬架系统包括:平衡轴单元和导向元件单元。平衡轴单元包括第一分体部、第二分体部和连接板。第一分体部与第二分体部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两侧。第一分体部与第二分体部之间连接有连接板。导向元件单元包括四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各上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各下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平衡轴单元上。与现有技术中设置有两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的平衡悬架相比,该平衡悬架系统的防侧倾能力极大增强,进而整车的可靠性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该平衡悬架系统中使用分体式结构的平衡轴,能够减小装配难度,提升整车装配效率。提升整车装配效率。提升整车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衡悬架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重载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平衡悬架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国内的重载自卸车的平衡悬架中,大多采用上二下四这种六根推力杆的布置形式,这种平衡悬架的整体抗侧倾能力不足,常常会导致车桥与车架之间发生干涉,进而损坏推力杆并影响整车的可靠性。另外,在目前的平衡悬架中,通常使用整体式平衡轴,整体式平衡轴的安装较为困难,进而极大降低了整车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平衡悬架系统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平衡悬架的抗侧倾能力不足,整车可靠性较差以及由于平衡轴安装困难所导致的整车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提升平衡悬架的抗侧倾能力,提高整车可靠性以及整车装配效率的效果。
[000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系统,包括:平衡轴单元和导向元件单元。
[0005]其中,所述平衡轴单元包括第一分体部、第二分体部和连接板。所述第一分体部与所述第二分体部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两侧。所述第一分体部与所述第二分体部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板。
[0006]其中,所述导向元件单元包括四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各所述上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各所述下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平衡轴单元上。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所述第一分体部包括第一支架和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内的第一平衡轴,所述第二分体部包括第二支架和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内的第二平衡轴,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连接板连接。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000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所述上推力杆位于所述车桥的上方,并且,各所述上推力杆对称分布在所述平衡轴单元的前后两侧;所述下推力杆位于所述车桥的下方,并且,各所述下推力杆对称分布在所述平衡轴单元的前后两侧。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所述上推力杆包括两根第一上推力杆和两根第二上推力杆,两根所述第一上推力杆配置成第一“V”形结构,两根所述第二上推力杆配置成第二“V”形结构,所述第一“V”形结构与所述第二“V”形结构的开口相对设置。
[0011]其中,所述下推力杆包括两根第一下推力杆和两根第二下推力杆,两根所述第一下推力杆配置成第三“V”形结构,两根所述第二下推力杆配置成第四“V”形结构,所述第三“V”形结构与所述第四“V”形结构的开口相对设置。
[00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所述第一“V”形结构、所述第二“V”形结构、所述第三“V”形结构和所述第四“V”形结构的夹角均处于35
°
至55
°
之间。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所述车架的两侧均形成有上推力杆支座。车辆的中桥的上方形成有中桥上支座,所述中桥的下方形成有中桥下支座。车辆的后桥的上方形成有后桥上支座,所述后桥的下方形成有后桥下支座。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下方均形成有下推力杆连接区域。
[0014]其中,各所述第一上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桥上支座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上推力杆支座上。各所述第二上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桥上支座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上推力杆支座上。各所述第一下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桥下支座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推力杆连接区域内。各所述第二下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桥下支座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推力杆连接区域内。
[001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减震缓冲单元,所述减震缓冲单元包括钢板弹簧、板簧压板和U型螺栓。
[0016]其中,所述中桥上设置有中桥滑板座,所述后桥上设置有后桥滑板座,所述钢板弹簧的一端插装在所述中桥滑板座内且与所述中桥滑板座滑动连接,另一端插装在所述后桥滑板座内且与所述后桥滑板座滑动连接,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搭在所述平衡轴单元上,所述板簧压板压制在所述钢板弹簧的上方,并且,所述U型螺栓穿过所述板簧压板并与所述平衡轴单元固定连接。
[001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限位单元和稳定单元。
[0018]其中,所述限位单元包括限位块支架和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支架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限位块安装在所述限位块支架上。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块支架均位于所述车架与所述车桥之间。
[0019]其中,所述稳定单元包括稳定杆、吊杆和连接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在所述后桥上,所述连接支架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吊杆连接在所述稳定杆与所述连接支架之间。
[0020]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
[0021]在本技术提供的平衡悬架系统中,所述平衡轴单元包括第一分体部、第二分体部和连接板。所述第一分体部与所述第二分体部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两侧。所述第一分体部与所述第二分体部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板。所述导向元件单元包括四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各所述上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各所述下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平衡轴单元上。
[0022]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一方面,该平衡悬架系统中设有四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与现有技术中设置有两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的平衡悬架相比,该平衡悬架系统的防侧倾能力极大增强,进而整车的可靠性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该平衡悬架系统中使用分体式结构的平衡轴,能够减小装配难度,提升整车装配效率。
[0023]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车辆中,由于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平衡悬架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平衡悬架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平衡悬架系统中的平衡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00:车架;
ꢀꢀꢀꢀꢀꢀꢀꢀꢀꢀ
201:中桥;
ꢀꢀꢀꢀꢀꢀꢀꢀꢀꢀꢀꢀꢀꢀ
202:后桥;
[0030]301:第一支架;
ꢀꢀꢀꢀꢀꢀ
302:第一平衡轴;
ꢀꢀꢀꢀꢀꢀꢀꢀ
303:第二支架;
[0031]304:第二平衡轴;
ꢀꢀꢀꢀ
305:连接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轴单元和导向元件单元,其中,所述平衡轴单元包括第一分体部、第二分体部和连接板,所述第一分体部与所述第二分体部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两侧,所述第一分体部与所述第二分体部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板,其中,所述导向元件单元包括四根上推力杆和四根下推力杆,各所述上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各所述下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平衡轴单元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部包括第一支架和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内的第一平衡轴,所述第二分体部包括第二支架和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内的第二平衡轴,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连接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推力杆位于所述车桥的上方,并且,各所述上推力杆对称分布在所述平衡轴单元的前后两侧;所述下推力杆位于所述车桥的下方,并且,各所述下推力杆对称分布在所述平衡轴单元的前后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推力杆包括两根第一上推力杆和两根第二上推力杆,两根所述第一上推力杆配置成第一“V”形结构,两根所述第二上推力杆配置成第二“V”形结构,所述第一“V”形结构与所述第二“V”形结构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下推力杆包括两根第一下推力杆和两根第二下推力杆,两根所述第一下推力杆配置成第三“V”形结构,两根所述第二下推力杆配置成第四“V”形结构,所述第三“V”形结构与所述第四“V”形结构的开口相对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形结构、所述第二“V”形结构、所述第三“V”形结构和所述第四“V”形结构的夹角均处于35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史建辉曹港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