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舱框架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前舱框架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前舱框架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来自于电池包,电池包内电池模组给整车提供动力。目前的电池技术限制了汽车的续航里程的增加,为了得到较长的续航里程,电池包的尺寸越来越大,尺寸也越来越多样,同时还需要考虑电池在碰撞中的安全性。
[0003]目前车辆的传力结构中,前纵梁后段可以一直延伸到中地板连接板,这样在正碰传力时可以更好的抵抗来自正碰的撞击力,由于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存在高度差,前纵梁后段的存在可以为正碰提供更好的Z向(车辆高度方向)抗弯性,进而保证前纵梁稳定的变形模式。但是,为了向电池包提供更多的布置空间,提高更多的续航里程,通常的做法是减弱甚至打断前纵梁后段的结构,为电池包让空间。
[0004]然而,弱化前纵梁后段会影响正碰前纵梁的主传力结构,相应地影响Z向抗弯性,使得前纵梁易于处于Z向翻折状态,这样在碰撞时,将会使得前围板的侵入量提高,并会挤压电池包,从而影响整车碰撞安全性。
专利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前段(1)、门槛梁(2)、前轮罩上边梁(3)和支撑传力结构,其中,所述前纵梁前段(1)通过所述支撑传力结构与所述门槛梁(2)和/或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框架包括在所述门槛梁(2)和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之间延伸的支撑传力扩大部(4),所述前纵梁前段(1)通过所述支撑传力扩大部(4)与所述支撑传力结构连接以增大与所述支撑传力结构的连接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传力扩大部(4)为三角区域;和/或,所述支撑传力扩大部(4)作为所述前纵梁前段(1)的后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传力结构内形成有支撑空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前纵梁前段(1)和所述支撑传力结构的前连接点相对于所述支撑传力结构与所述门槛梁(2)和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的后连接点靠前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框架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横梁(5),其中,所述第一横梁(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车辆前舱框架的两侧的前连接点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框架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横梁(6),其中,所述支撑传力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1)和所述门槛梁(2)之间的下侧结构段(7);所述第二横梁(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辆前舱框架的两侧的所述下侧结构段(7)。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框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撑传力结构后方的前围板(8),其中,所述前围板(8)的下围板段(10)上设置有横梁板件(9),所述下围板段(10)和所述横梁板件(9)形成所述第二横梁(6)。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框架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横梁(11);所述支撑传力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1)和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之间的上侧结构段(12);所述第三横梁(11)和所述车辆前舱框架的两侧的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连接,所述上侧结构段(12)与所述第三横梁(11)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11)为前流水槽板(13);和/或,所述上侧结构段(12)通过多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三横梁(11)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框架包括A柱内板(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撑传力结构后方的前围板(8)和设置在所述前围板(8)的前侧表面上的前围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慧心,衣本钢,黄海,闫军飞,刘腾涌,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