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9049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冷却模块框架,包括顶框、底框和侧框,顶框、底框和侧框围绕成闭合形状;以及前杠,与侧框连接,且在Z向上位于顶框和底框之间;其中,在前杠和顶框之间,和/或,在前杠和底框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架。如此甚至,提升了冷却模块框架与前杠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了冷却模块框架的结构强度,有效地衰减了散热风扇、空调压缩机激励振动噪声传递能量,达到了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改善了车内乘员乘坐舒适性,在激烈驾驶工况下,避免了出现局部撕裂危险,提高了车辆耐久安全性,为打造高端舒适车型打下良好的结构设计基础。构设计基础。构设计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身结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身前端设有冷却模块框架,冷却模块框架用于支撑散热风扇、水箱、冷凝器及空调管路安装支架等结构,冷却模块框架与相邻结构的安装结构设计强度影响散热风扇、空调压缩机激励振动噪声传递到车内的水平。尤其是新能源,由于没有发动机振动噪声激励能量,则散热风扇、空调压缩机激励振动噪声更加凸显出来,需要进行加强控制优化。
[0003]传统的冷却模块框架大都直接与前杠等车身前端结构连接在一起,导致散热风扇、空调压缩机激励振动噪声传递能量较大,进而车内噪声较大,影响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传统的冷却模块框架大都直接与前杠等车身前端结构连接在一起,导致散热风扇、空调压缩机激励振动噪声传递能量较大,进而车内噪声较大,影响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模块框架,包括顶框、底框和侧框,所述顶框、所述底框和所述侧框围绕成闭合形状;以及前杠,与所述侧框连接,且在Z向上位于所述顶框和所述底框之间;其中,在所述前杠和所述顶框之间,和/或,在所述前杠和所述底框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框和所述底框之间通过两个所述侧框连接,所述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还包括与两个所述侧框对应连接的两个下纵梁,定义两个所述下纵梁的相对侧为内侧,相背侧为外侧,两个所述下纵梁内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框之间均设有内加强组合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的一端部与所述侧框之间通过折弯板连接,所述内加强组合架与所述折弯板、所述下纵梁内侧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内侧具有U型板,使得所述下纵梁内侧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内加强组合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板,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板均部分地与所述折弯板连接,部分地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与所述U型板抵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模块框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内侧具有U型板,使得所述下纵梁内侧形成第一空腔,定义车身高度方向为Z向,所述折弯板具有沿Z向的第一分部和垂直于Z向的第二分部;所述内加强组合架包括:支撑管,与所述第二分部连接,且沿Z向延伸;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支撑管连接,且垂直于Z向;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分部、所述第二分部、所述U型板连接;以及第四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分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