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重车架第一横梁结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9004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架结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拖钩的第一横梁总成;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载重车架第一横梁结构总成,包括圆管主梁,圆管主梁的一端布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通过螺栓与左前伸梁相连,圆管主梁的另一端布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通过螺栓与右前伸梁相连,圆管主梁的顶部布置有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通过螺栓与清洁踏步板相连,第二连接组件与车道偏离系统相连,圆管主梁的底部布置有第三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通过螺栓与前碰撞预警雷达系统相连,整个结构设计合理,充分利用结构空间,布置多个减重通孔,既保证了线路和管路的安装空间,又大大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重量减轻了35%。35%。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重车架第一横梁结构总成


[0001]本技术属于车架结构件
,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拖钩的第一横梁总成。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车辆前置第一横梁多为方管实心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虽能够起到承载车身重量的作用,但部件结构多为冲压件多次拼接而成,现场配焊,强度很难达到要求,第一横梁为实体结构,未能考虑管路/线路的穿插、固定和保护,通过管线路都是通过加长绕过第一横梁的方式进行装配,显得杂乱无章,又易发故障。另外,第一横梁上的安装件重量大,拆装不便,稳定性差,可靠性低,整车的安全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拖钩孔的第一横梁总成,质量轻,结构强度高,结构性能稳定。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载重车架第一横梁结构总成,包括圆管主梁,圆管主梁的一端布置有第一连接部,圆管主梁的另一端布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对称布置,圆管主梁的顶部布置有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圆管主梁的底部布置有第三连接组件。
[0005]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拖车钩连接座、第一前大灯连接座和第一前伸梁连接座,第一拖车钩连接座上开有第一拖车孔,螺栓穿过第一拖车孔后与拖车钩相连;第一前大灯连接座上开有两个第一大灯连接孔,螺栓穿过两个第一大灯连接孔后与前大灯相连;第一前伸梁连接座通过螺栓与左前伸梁相连,在保证第一前伸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第一前伸梁连接座上开有多个第一减重通孔,大大减轻了第一前伸梁连接座的重量。
[0006]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拖车钩连接座、第二前大灯连接座和第二前伸梁连接座,第二拖车钩连接座上开有第二拖车孔,螺栓穿过第二拖车孔后与拖车钩相连;第二前大灯连接座上开有两个第二大灯连接孔,螺栓穿过两个第二大灯连接孔后与前大灯相连;第二前伸梁连接座通过螺栓与右前伸梁相连,在保证第二前伸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第二前伸梁连接座上开有多个第二减重通孔,大大减轻了第二前伸梁连接座的重量。
[0007]螺栓穿过第一连接组件后与清洁踏步板相连,第一连接组件与圆管主梁之间通过多块第一加强筋板支撑,多块第一加强筋板等距间隔布置,第一连接组件与圆管主梁之间留有安装空间,方便螺栓的拆装。
[0008]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一直板与第二直板组成L型板,第一直板与圆管主梁焊接,第二直板上开有第一安装孔,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与车道偏离系统相连。
[0009]第三连接组件上开有第三减重通孔,第三连接组件与圆管主梁之间通过两块第二加强筋板支撑,第三连接组件与前碰撞预警雷达系统通过螺栓相连。
[0010]第一拖车钩连接座上设有第一内凹型弧形连接段,第一内凹型弧形连接段既能够增加结构强度,又能够减轻第一拖车钩连接座的重量,同时能够节约安装空间。
[0011]第一前伸梁连接座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基座,第一连接基座上开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后与左前伸梁相连,相邻的第一连接基座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板相连,相邻的第一连接基座、连接相邻第一连接基座的第一连接板共同围成第一减重通孔;靠近圆管主梁的第一连接基座与圆管主梁通过第一连接板相连。
[0012]第二拖车钩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内凹型弧形连接段,第二内凹型弧形连接段既能够增加结构强度,又能够减轻第二拖车钩连接座的重量,同时能够节约安装空间。
[0013]第二前伸梁连接座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基座,第二连接基座上开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后与右前伸梁相连,相邻的第二连接基座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板相连,相邻的第二连接基座、连接相邻第二连接基座的第二连接板共同围成第二减重通孔;靠近圆管主梁的第二连接基座与圆管主梁通过第二连接板相连。
[0014]为了避免第一减重通孔开裂,第一减重通孔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为了避免第二减重通孔开裂,第二减重通孔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
[0015]第一连接组件上开有多个第四减重通孔,第一连接组件上开有多个开口型减重凹槽,多个第四减重通孔和多个开口型减重凹槽能够减轻第一连接组件的重量。
[0016]第一连接组件上切有斜角,进一步减轻第一连接组件的重量,同时也能够节省安装空间。
[0017]在满足第一横梁结构总成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圆管主梁为空心管,重量大大减轻。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9]一、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充分利用结构空间,布置多个减重通孔,既保证了线路和管路的安装空间,又大大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重量减轻了35%。
[0020]二、本技术为铸件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冲压件,重量更轻,稳定性更好,结构强度更高。
[0021]三、本技术通过布置多条加强筋,进一步增加了结构强度,可靠性高。
[0022]四、本技术布置多个连接组件,通过连接组件分别与前伸梁、清洁踏步板、拖车钩、前大灯、前碰撞预警雷达系统、前保险杠和车道偏离系统相连,整体连接结构稳定,能够提高整车的正碰性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后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右视图。
[0028]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9]图中,1为圆管主梁,2为第一连接部,21为第一拖车钩连接座,22为第一前大灯连接座,23为第一前伸梁连接座,24为第一拖车孔,25为第一大灯连接孔,26为第一减重通孔,27为第一内凹型弧形连接段,28为第一连接基座,29为第一连接板,3为第二连接部,31为第二拖车钩连接座,32为第二前大灯连接座,33为第二前伸梁连接座,34为第二拖车孔,35为第二大灯连接孔,36为第二减重通孔,37为第二内凹型弧形连接段,38为第二连接基座,39
为第二连接板,4为第一连接组件,41为第一加强筋板,42为第四减重通孔,43为开口型减重凹槽,5为第二连接组件,51为第一直板,52为第二直板,53为第一安装孔,6为第三连接组件,61为第三减重通孔,62为第二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如图1

6所示,一种载重车架第一横梁结构总成,包括圆管主梁1,圆管主梁1的一端布置有第一连接部2,圆管主梁1的另一端布置有第二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2与第二连接部3对称布置,圆管主梁1的顶部布置有第一连接组件4和第二连接组件5,圆管主梁1的底部布置有第三连接组件6。
[0032]第一连接部2包括第一拖车钩连接座21、第一前大灯连接座22和第一前伸梁连接座23,第一拖车钩连接座21上开有第一拖车孔24,螺栓穿过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重车架第一横梁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主梁(1),所述圆管主梁(1)的一端布置有第一连接部(2),所述圆管主梁(1)的另一端布置有第二连接部(3),所述圆管主梁(1)的顶部布置有第一连接组件(4)和第二连接组件(5),圆管主梁(1)的底部布置有第三连接组件(6);所述第一连接部(2)包括第一拖车钩连接座(21)、第一前大灯连接座(22)和第一前伸梁连接座(23),所述第一拖车钩连接座(21)上开有第一拖车孔(24),所述第一前大灯连接座(22)上开有两个第一大灯连接孔(25),所述第一前伸梁连接座(23)上开有多个第一减重通孔(26);所述第二连接部(3)包括第二拖车钩连接座(31)、第二前大灯连接座(32)和第二前伸梁连接座(33),所述第二拖车钩连接座(31)上开有第二拖车孔(34),所述第二前大灯连接座(32)上开有两个第二大灯连接孔(35),所述第二前伸梁连接座(33)上开有多个第二减重通孔(36);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与圆管主梁(1)之间通过多块第一加强筋板(41)支撑,多块第一加强筋板(41)等距间隔布置;所述第二连接组件(5)为第一直板(51)与第二直板(52)组成L型板,所述第一直板(51)与圆管主梁(1)焊接,第二直板(52)上开有第一安装孔(53);所述第三连接组件(6)上开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翊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