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物絮团-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8577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生物絮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稳定供应的大规格苗种是水产养殖的基础之一。使用大规格苗种,可以缩短养殖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如在仔稚鱼苗培育的过程中,通常先后经历仔鱼期(又称“水花”)和稚鱼期,然后再经历幼鱼期、逐步培育成为大规格鱼种。处于仔鱼期和稚鱼期的苗种,鱼体幼小纤弱,摄食能力低,食料范围窄,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敌害的侵袭和应付能力低,而鱼种的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所以要求在高水平的控制条件下给予精细的管理。
[0003]目前,绝大多数水产仔稚鱼苗的培育在池塘中进行(俗称“发塘”),通过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仔稚鱼苗提供饵料食物。室外池塘的面积较大,饲养管理不方便,水体肥度难以控制,水温和水质变化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池塘苗种培育过程难以做到封闭式管理,注水、换水和飞禽等易将寄生虫、病原菌和敌害生物引入苗种培育池塘。气温和降雨等天气变化易使水温和水质等条件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苗种生长和供应。因此,急需封闭式的室内工厂化仔稚鱼苗培育方法来阻隔敌害生物的入侵、稳定的养殖环境,从而获得稳定的仔稚鱼苗培育效果。
[0004]室内工厂化培育仔稚鱼苗,充足的饵料供应是重要难点之一,并且暂时难有适口、充足、廉价、使用效果优良的单一饵料供应。室内工厂化的生物絮团技术,利用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作用或硝化作用,将氨氮最终转化为细菌生物量或硝态氮,是实现养殖水环境控制和零换水目标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此外,絮团中生活着大量体型微小的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可以为仔稚鱼苗提供天然饵料。因此,可以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培育水产苗种。但是,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生物絮团养殖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质会增至过高的浓度,会对苗种稚嫩的鳃等组织产生胁迫效应,导致苗种不宜长期高密度生长在该环境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可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的水处理装置(如机械过滤装置等)控制水体中固体颗粒物质的浓度,但在采用机械过滤装置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之前,应将仔稚鱼苗与含有污染物质的水体进行筛分。但尚处于仔鱼期或稚鱼期的鱼苗身体很小,通常体长<1cm、体径<0.1mm,体径大小与水体中的固体颗粒物质尚处于同一级别,难以有效筛分。这些问题限制了室内工厂化的生物絮团技术在仔稚鱼苗培育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厂化的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08](1)、对生物絮团育苗池及其底部的曝气装置进行清洗和消毒,并注入自来水,曝
气去除余氯、调控水温,然后接种培育成熟生物絮团并调整其总悬浮固体物浓度为70

200mg/L;
[0009](2)、在生物絮团育苗池内放养仔鱼期的仔稚鱼苗,仔稚鱼苗的投放密度为2000

10000尾/m3;
[0010](3)、仔稚鱼苗在生物絮团育苗池培育期间饲喂复合饵料7

28天,然后将仔稚鱼苗按1000

5000尾/m3的放养密度转移入循环水育苗池内;
[0011](4)、在循环水育苗池培育阶段投喂颗粒状配合饲料,并进行养殖培育21

45天。
[0012]优选地,步骤(3)中,复合饵料为饵料配方A、饵料配方B和饵料配方C的混合物。
[0013]其中,饵料配方A为:熟鸡蛋黄重量占比40

60%、卤虫无节幼体重量占比10

30%、细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15

35%、粗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0

10%。
[0014]饵料配方B为:熟鸡蛋黄重量占比10

30%、卤虫无节幼体重量占比10

30%、细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30

50%、粗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10

30%。
[0015]饵料配方C为:熟鸡蛋黄重量占比0

10%、卤虫无节幼体重量占比0

10%、细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10

30%、粗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60

80%。
[0016]优选地,生物絮团培育仔稚鱼苗的第1

3天,饲喂饵料配方A的日投饵率为10

15%;第4

7天,饲喂饵料配方B的日投饵率为8

12%;第8

28天,饲喂饵料配方C的日投饵为6

10%。
[0017]优选地,细粉状的配合饲料为配合饲料研磨后获得,粒径为150

200目,粗粉状的配合饲料为配合饲料研磨后获得,粒径为70

100目。
[0018]优选地,步骤(4)中,配合饲料为通威淡水鱼配合饲料(粗蛋白≥35.0%,粗脂肪≥3.0%,赖氨酸≥1.5%,总磷≥0.8%,粗纤维≤8.0%,粗灰分≤16.0%,水分≤10.0%);日投饵率为6

10%。
[0019]优选地,步骤(3)和步骤(4)中,仔稚鱼苗培育阶段中,育苗水质的控制参数为:pH值为7.2

8.7,溶解氧浓度≥6mg/L、碱度为120

250mg/L;每天进行氨氮和亚硝氮的测定,调控氨氮的浓度≤1.5mg/L,调控亚硝氮的浓度≤0.5mg/L。
[0020]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套室内工厂化接力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能够在苗种非常小、仍处于仔稚期时采用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培育,培育过程中无需换水,培育期间的水处理无需在水体中对仔稚鱼苗进行筛分;待仔稚鱼苗培育成幼鱼后,便可采用悬浮固体颗粒浓度小于20mg/L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通过机械过滤等装置将幼苗与养殖固体废弃物筛分,从而进行后续幼鱼培育。该方法相较于土塘等育苗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仔稚鱼苗的成活率,提供数量充足、规格整齐和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
[0023]本专利技术的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首先通过生物絮团育苗7

28天,然后接力式地使用循环水育苗21

45天,完成仔稚鱼苗的培育,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4](1)、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1)、对生物絮团育苗池进行清洗和消毒,并注入自来水,曝气去除余氯、调控水温,然后接种成熟生物絮团,并调整其总悬浮固体物浓度为70

200mg/L;(2)、在生物絮团育苗池内放养仔鱼期的仔稚鱼苗,所述仔稚鱼苗的投放密度为2000

10000尾/m3;(3)、所述仔稚鱼苗在生物絮团育苗池培育期间饲喂复合饵料7

28天,然后将仔稚鱼苗按1000

5000尾/m3的放养密度转移入循环水育苗池内;(4)、在循环水育苗池中培育阶段投喂颗粒状配合饲料,并进行养殖培育21

45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生物絮团

循环水接力的方式培育仔稚鱼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复合饵料为饵料配方A、饵料配方B和饵料配方C的混合物;所述饵料配方A为:熟鸡蛋黄重量占比40

60%、卤虫无节幼体重量占比10

30%、细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15

35%、粗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0

10%;所述饵料配方B为:熟鸡蛋黄重量占比10

30%、卤虫无节幼体重量占比10

30%、细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30

50%、粗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10

30%;所述饵料配方C为:熟鸡蛋黄重量占比0

10%、卤虫无节幼体重量占比0

10%、细粉状的配合饲料重量占比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畅谭洪新郭衍硕罗国芝徐志兵吕欣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