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462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包括上水软管收纳仓、上水单元柜体和上水干管,上水软管放置于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内,所述上水软管的一端设有可与列车水箱连通的上水接头,所述上水接头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内,所述上水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水干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上水软管收纳至收纳仓内,缩减上水作业的回卷软管工作量,避免因上水软管与卷管器脱扣而降低作业效率,减少了软管弯折频率,解决了上水软管作业后不回卷而散铺的安全隐患。安全隐患。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常的铁路客车上水系统包括供水水源、配水管网及附件、上水单元、电控系统等。供水水源采用市政自来水,或者铁路部门设置给水加压站,提供稳定的水量、水质、水压;配水管网及水表、阀门等附件将饮用水配送至铁路股道间;上水单元作为管网末梢,用于向列车进行上水作业,包括上水接头、软管、阀门等;电控系统用于按钮收管等功能。
[0003]目前铁路车站上水单元采用地下式或地上式安装,上水软管回卷存在以下问题:
[0004]每次进行上水作业后,需要将软管回卷至箱体内,上水软管与卷管器常发生脱扣,可靠性不高,增加维护检修工作量。另外,上水软管回卷频繁,上水软管经常弯折常出现裂纹,压力作业条件下易断裂,铁路接触网距地面不足5m,上水软管服务水头一般大于10m,如果喷射水到达距离接触网不足2米内,接触网立即放电,严重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轻则导致接触网跳闸,影响客车正常运行。
[0005]车站的上水单元一般位于股道间,露天环境下工作,作业时雨水进入箱体内,积水和潮气长期腐蚀下,使用几年后电动回卷功能失效,仅能进行手动回卷,上水工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磨损强度高。
[0006]调研多座车站、动车所,由于电动回卷功能失效,手动回卷劳动强度大,上水单元软管直接平铺在股道间,发生过上水工误踩上水管接头,接头变形,不能接进列车水箱,干扰正常上水作业,同时平铺在股道间的上水软管,如果列车高速通过,根据伯努利方程,流速大则压强小,上水软管会被列车“吸引”,存在安全隐患。
[0007]目前铁路客车上水单元软管主要为回卷型,上水作业完成后将软管回收进上水单元箱体内。申请号201920945985.3提出了一种客车上水栓,包括壳体、缠管器、电机等,通过缠管器的接头与收管筒将水管收回。申请号201921445513.8提出了一种智能模块化客车上水设备,包括底座、卷绕模块和控制系统模块,所述卷绕模块用于收卷上水管道。申请号201721046757.X提出了带有缠管筒阻尼系统的客车上水栓,利用阻尼系统降低水管回卷紊乱故障率。申请号202020158453.8提出了一种悬挂滑轨式卸污、反冲洗、上水单元设备,将接头支架安装到滑动轨道上,降低拖拽管道的磨损消耗,仍然需要卷管器将软管收回至单元内。
[0008]目前上水单元均需设置卷管器回卷上水软管,传统电动回卷软管存在故障率高,维修工作量大等问题,故亟需一种上水单元软管固定结构,解决当前上水软管回卷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至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部分问题。
[0010]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11]本技术提供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包括上水软管收纳仓、上水单元柜体和上水干管,上水软管放置于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内,所述上水软管的一端设有可与列车水箱连通的上水接头,所述上水接头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内,所述上水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水干管连通。
[0012]作为优选,所述上水软管的另一端通过上水支管与所述上水干管连通。
[0013]作为优选,所述上水支管连通所述上水干管的一端设有支管阀门。
[0014]作为优选,所述上水接头处设有一阀门,所述上水接头通过卡箍或托架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内。
[0015]作为优选,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设置在排水沟内,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上设有孔洞或栅条间隙,所述孔洞或栅条间隙供积水排至排水沟内。
[0016]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沟的顶部设有排水沟盖板。
[0017]作为优选,所述上水单元柜体位于地面上,所述上水单元柜体的底板通过膨胀螺栓与排水沟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排水沟盖板的上表面平齐。
[0018]作为优选,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通过顶板密封,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与排水沟盖板的上表面平齐。
[0019]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为推拉式,折叶式或翻盖式。
[0020]作为优选,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设置在地面下,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的底部设有坡度,最低处设有供积水流出的排水孔洞。
[002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传统电动回卷软管故障率高,维修工作量大,本技术将上水软管收纳至收纳仓内,缩减上水作业的回卷软管工作量,避免因上水软管与卷管器脱扣而降低作业效率,减少了软管弯折频率,解决了上水软管作业后不回卷而散铺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平面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剖面图I

I;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剖面图II

II。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

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包括上水软
管收纳仓4、上水单元柜体5和上水干管1,上水软管6放置于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4内,所述上水软管6的一端设有可与列车水箱连通的上水接头7,所述上水接头7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5内,所述上水软管6的另一端通过上水支管3与所述上水干管1连通,所述上水支管3连通所述上水干管1的一端设有支管阀门2。所述上水接头7处设有一阀门,所述上水接头7通过卡箍10或托架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5内。
[0029]本技术将上水软管收纳至收纳仓内,缩减上水作业的回卷软管工作量,避免因上水软管与卷管器脱扣而降低作业效率,减少了软管弯折频率,解决了上水软管作业后不回卷而散铺的安全隐患。
[0030]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4设置在排水沟14内时,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4上设有孔洞或栅条间隙,所述孔洞或栅条间隙供积水排至排水沟14内。
[0031]所述排水沟14的顶部设有排水沟盖板9。所述上水单元柜体5位于地面上,所述上水单元柜体5的底板通过膨胀螺栓11与排水沟14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排水沟盖板9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4通过顶板8密封,所述顶板8的上表面与排水沟盖板9的上表面平齐。所述顶板8为推拉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水软管收纳仓、上水单元柜体和上水干管,上水软管放置于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内,所述上水软管的一端设有可与列车水箱连通的上水接头,所述上水接头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内,所述上水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水干管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软管的另一端通过上水支管与所述上水干管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支管连通所述上水干管的一端设有支管阀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接头处设有一阀门,所述上水接头通过卡箍或托架固定在所述上水单元柜体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客车上水软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设置在排水沟内,所述上水软管收纳仓上设有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志远王松林唐寅刘飞张志斌林亚楠漆磊熊易琰徐庆龙龙晴文刘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