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436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钣金成型模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包括:设有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的下模座,通孔,压边圈导柱,压边圈,压边圈镶块,第一凸模,第二凸模,压边圈导槽,顶杆柱,上模导槽,板件限位器,上模座,第一凹模,第二凹模,上模导柱,平衡块,平衡块凸台,限位杆,限位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双工位同时进行工作,提升了模具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压边圈导槽和压边圈导柱以及上模导槽和上模导柱,使零件之间在运动时均能够被导向,从而消除了各零件之间的活动间隙,提升了模具精度的保持性;在压边圈上设置有板件限位器,其能够将板料方便地导入至上料区,并且还能够调整位置以改变上料区的大小。能够调整位置以改变上料区的大小。能够调整位置以改变上料区的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钣金成型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钣金件是工业制品中一类常见的零部件,钣金件的加工,通常用到冲压模具、成型模具、裁剪模具、冲孔模具、包边模具等;常见的基本结构为上下模压合结构,模具通常包括:上模板、上模体、下模板、下模体及工作组件组成等部分。
[0003]现有的钣金件拉延模具,通常只有单工位,其加工效率较低;并且由于上模和下模,模芯和下模之间均可相对运动,因此在拉延时由于受力较大同时受到公差叠加的因素影响,会导致其精度保持性不好,长时间使用后容易使公差增大;同时,如果采用多工位进行上料,则上料的找正时间会比较长,影响生产效率,因此采用可方便上料的自动料板导正装置也是本设计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从而克服现有的钣金拉延模具工作效率低,精度保持性差以及上料不方便的缺陷。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包括: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座(1),其固设有第一凸模(11)和第二凸模(12),所述下模座(1)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压边圈导柱(13),所述下模座(1)还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孔(14),所述导柱(13)和所述通孔(14)环设于所述第一凸模(11)和所述第二凸模(12)的周围;压边圈(2),其以可滑动的方式套设在所述第一凸模(11)和所述第二凸模(12)上,并设有与第一凸模(11)相适配的第一模孔(21)以及与所述第二凸模(12)相适配的第二模孔(22),所述压边圈(2)上设有与所述压边圈导柱(13)相适配的压边圈导槽(23),所述压边圈(2)的底部设有顶杆柱(24),所述顶杆柱(24)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4)向所述下模座(1)的下方延伸,所述压边圈(2)的侧部开设有上模导槽(25);板件限位器(3),若干个所述板件限位器(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模孔(21)和所述第二模孔(22)的孔口处并围合出上料区,所述上料区的面积可调;上模座(4),其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凹模(41)和第二凹模(42),所述第一凹模(41)和所述第一凸模(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凹模(42)和所述第二凸模(1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模座(4)上设有与所述上模导槽(25)相适配的上模导柱(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2)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衡块(5),所述平衡块(5)的高度可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4)上设有与所述平衡块(5)相对应的平衡块凸台(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钣金件双腔单动式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2)上设有若干个压边圈镶块(26),若干个所述压边圈镶块(26)分别围合出所述第一模孔(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超宽黄业贵曾绍睿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彬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