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4144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其至少包含有一轮毂及数个沿着轮毂周围向外延伸的扇叶,该数个扇叶的每一扇叶具有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且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部可为连接或非连接轴向设置,以防止流体由入风口逆流溢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尤其指一种散热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结构。
技术介绍
台湾半导体及信息产业在近年来成长相当迅速,其中更有多项的产品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亦逐渐朝向高性能、高频率、高速度与轻薄化的方向演进,且芯片尺寸逐渐微型化,造成电子组件的发热密度越来越高,而在高温状态下运作的电子产品容易产生不稳定现象,所以热量能否妥善的排除已成为目前产品研发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过去由于计算机发热量不大,对散热系统的要求不高,现在的计算机计算速度加快,功能强大,为有效的解决电子组件散热的问题,进而将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带出至机壳外部,通常,在其内部加装一些散热机构,例如热吸管(thermosyphon)、热管(heat pipe)与散热片(heat sink)等帮助电子组件及系统整体散热,然而,在考虑经济效益及散热功能兼具时,由风扇(fan)搭配散热片(heat sink)所构成的散热系统,较能被一般使用者所接受,风扇叶轮经由动力装置带动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能量借由叶片的传递致使气体流动,用以增加空间内的对流系数,而利用压力变化及速度增加所产生的流动,直接将热量从散热片上带走而达散热的目的,但是,为了在有限的使用空间提升散热系统的散热量,风扇的设计便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一般最常使用在散热上的风扇为轴流式及离心式两种,其中离心式风扇其气体流动方向呈径向,或与轴垂直,叶轮转动时,气体由叶轮中心进入,借由气体本身的离心力的作用获得能量,由于气体是沿着叶片作辐射状流出,故叶片的形状会影响整个风机的性能,故,依其叶片的形式可分为(a)后弯曲型、(b)径向型及(c)前弯曲型等三种,且由于离心式风扇的风压较高,故常用-->于阻力较大的系统中,又因为离心式风扇内的流场十分复杂,流体进入叶轮中心后,随叶轮回转成径向,如此流体在叶轮内会产生回流(recirculation)、逆流(reversed flow)及流体分离(separation)的现象,使叶轮内的流场变得复杂,因此,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以提升散热效果是目前研究所注重的目标。请参阅图1、图2为一般现有技术离心式风扇的扇叶结构,其具有一轮毂11及数个沿着轮毂11周围向外延伸的扇叶12,该等扇叶12是辐射状的形成于轮毂周围,并在该等扇叶12的径向方向加以变化,例如扇叶12靠近轮毂11的一侧,即该扇叶是呈平直状(如图1所示);或者扇叶12由轮毂11的一端至靠近外侧的一端,完全的朝径向弯曲(如图2所示)。续参阅图3、图4、图5为该风扇枢设于壳体内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包含有一上壳体13及一下壳体14,其中该上壳体13于其表面开设第一透孔131,该下壳体14于其表面开设第二透孔141,且该上壳体13及下壳体14可组合成一体,并进而界定一蜗形流道15以容设该轮毂11及该等扇叶12,且该上壳体13及下壳体14的一侧形成有一出口16连通该蜗形流道15,当该轮毂11及该等扇叶12转动时,进而吸入流体,即该流体分别由第一透孔131及第二透孔141进入,而旋转的动力令流体顺扇叶12向外辐射后,再沿着该蜗形流道15朝出口16吹出。然而,上述该等扇叶12其轴向方向为直线形,当吸入流体时在第一透孔131及第二透孔141所能产生的风压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有其问题所在,该流体由第一透孔131及第二透孔141流入时,由于第一透孔131及第二透孔141的流入条件不同(例如第二透孔141处设有数个支撑肋),当出口16处的阻抗略高时,流体不会完全由出口16流出,而这一些未能流出的流体会由第一透孔131或第二透孔141逆流出,如此不仅降低第一透孔131或第二透孔141处的流入的流体量,且逆流的流体亦会与流入的流体产生撞击而增加风扇的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在风扇轮毂周围轴向设置数个扇叶,其每一扇叶分为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以控制不同流体流入处的流入压-->力,进而增加入风量及减少噪音的特性。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至少包含有一轮毂及数个连接于该轮毂周围的扇叶,其每一扇叶分为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彼此任选呈不连接状、呈连接状、或者部分呈连接状而部分呈不连接状。且该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是呈轴向设置;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的数量可相同或不同;其厚度可相同或不同;其径向弯曲角度可相同或不同;其径向弯曲方向可相同或不同。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以更深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一般现有技术离心式风扇的第一种扇叶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般现有技术离心式风扇的第二种扇叶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般现有技术离心式风扇应用于上下壳体内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一般现有技术离心式风扇应用于上下壳体内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为第四图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上下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上下壳体的组合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上下壳体的剖视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的另一态样俯视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的再另一态样俯视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的剖视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另一式样的剖视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再一式样的剖视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1轮毂;12扇叶;13上壳体;131第一透孔;14下壳体;141第二透孔;15蜗形流道;16出口;21轮毂;22扇叶;221根部;222第一叶片部;223第二叶片部;23上壳体;231第一透孔;24下壳体;241第二透孔;25蜗形流道;26出口;32扇叶;321根部;322第一叶片部;323第二叶片部;42扇叶;421根部;422第一叶片部;423第二叶片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附图系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6、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至少包含有一轮毂21及数个扇叶22,该等扇叶22连接于该轮毂21周围,且每一扇叶22具有一根部221及第一叶片部222、第二叶片部223,该根部221的一端连接于轮毂21周围,另一端向外分别延伸至该第一叶片部222及第二叶片部223,而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叶片部222与第二叶片部223的数量相同且呈不连接状轴向设置,即该第一叶片部222及第二叶片223部是呈上下位置关系的排列设置,且该第一叶片部222的径向弯曲方向及弯曲角度是与该第二叶片部223不同,即如图7所示该第一叶片部222系构成于该等第二叶片部223与邻近第二叶片部223之间,又呈分叉状。请继续参阅图8、图9、图10为本专利技术枢设于壳体内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包含有一上壳体23及一下壳体24,其中该上壳体23于其表面开设第一透孔231,该下壳体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至少包含:一轮毂;数个扇叶,是连接于该轮毂周围,其每一扇叶分为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部彼此可以任选呈不连接状、呈连接状、或者部分呈连接状而部分呈不连接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至少包含:一轮毂;数个扇叶,是连接于该轮毂周围,其每一扇叶分为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部彼此可以任选呈不连接状、呈连接状、或者部分呈连接状而部分呈不连接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其中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部彼此呈不连接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其中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部彼此呈连接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其中该第一叶片部与第二叶片部部分呈连接状而部分呈不连接状。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其中该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是呈轴向设置。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离心式风扇的扇叶单元,其中该第一叶片部及第二叶片部的数量相同。7、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柏灏严润杰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