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掺杂磁半导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5557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材料,其是非氧化物材料或者是已经被掺杂的氧化物材料,其中所述材料被掺杂以锰Mn,且在室温和500K之间范围内的至少一温度是铁磁的。优选地,该锰掺杂材料具有5at%或以下的锰浓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其功能中使用铁磁性的电子部件的材料。此类部件影响或调整玻色子和费米子例如电子的自旋取向。近年来对稀磁半导体(dilutemagnetic semiconductor)中室温以上铁磁性的探索已经成为追求,尤其是为了开发探索电子自旋态即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的全新类型的未来器件。用于这些器件的部件的类型包括例如磁存储器(例如硬盘)、半导体磁存储器(例如MRAM)、自旋阀晶体管、自旋发光二极管、非易失性存储器、逻辑器件、量子计算机、光学隔离器、传感器和超快光学开关。稀磁半导体还能用在电子和磁基产品中。
技术介绍
电子部件技术日益趋向于使用铁磁材料用于新部件设计和功能。常规铁磁材料为例如铁、镍、钴及其合金。用于实施它们的新颖科学活动或新建议在技术和科学期刊上被频繁报导。具有基本部件设计的材料预期的一些示例可以在Physics World(1999年4月)和IEEE Spectrum(2001年12月)近期的评论文章中发现。所有这些文献描述了设计能在产业、汽车和军事温度范围(通常-55℃至125℃)运行的铁磁材料的问题和需要。现在已知的大多数感兴趣的材料需要低温。然而,Klaus H.Ploog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July 2001中描述了利用在砷化镓(GaAs)上生长的铁膜来极化诸如到半导体GaAs中的电子的自旋。此实验在室温下进行。自旋电子器件例如自旋阀晶体管、自旋发光二极管、非易失性存储器、逻辑器件、光学隔离器和超快光学开关是两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6-7)中描述的在半导体中引入室温下的铁磁属性的非常感兴趣的领域的一部分。近年来,已经对掺杂稀磁半导体(DMS)中表现铁磁有序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下面的五篇文献(参考文献1-5)中描述的,着重于可能的自旋传输属性,其具有许多潜在感兴趣的器件应用。在目前报导的材料中,已发现Mn掺杂GaAs是铁磁性的,具有最高的报导居里温度(见参考文献1),Tc~110K。随此之后,Dietl等人(见参考文献2)在理论上预言ZnO和GaN在掺杂Mn时将表现室温之上的铁磁性。此预言引起了对多种掺杂稀磁半导体的广泛实验工作。近来,分别报导了在Co掺杂TiO2、ZnO和GaN中室温以上的Tc(见参考文献3、8和9)。然而,在Ti1-xCoxO样品中发现了Co的非均质团簇(见参考文献10)。Kim等人(见参考文献11)表明,在Zn1-xCoxO的均质膜表现出自旋玻璃性质的同时,在非均质膜中发现室温的铁磁性,将此发现归因于Co团簇的存在。清楚地,对于器件应用,我们需要均质膜。申请人已经有一个基于锰掺杂氧化锌的专利技术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通过掺杂锰(Mn)到非氧化物的材料或到是氧化物且已被掺杂另一掺杂剂的材料中来在掺杂稀磁半导体中产生铁磁性的概念。这些两组材料在下面仅称为材料。块或膜层中室温上铁磁性的剪裁已经被实现。在此状态下,发现Mn带有磁矩。这些样品的铁磁共振(FMR)数据证实在高达500K的温度下铁磁有序的存在。在顺磁态,顺磁共振数据显示Mn在2+态。我们的ab initio计算证实了上述发现。在500K退火温度以上烧结块体时,室温附近的铁磁完全被抑制,在40K以下产生经常报导的显著的“类铁磁”有序态。该材料还显示在利用相同块材料作为靶通过脉冲激光沉积在不同衬底上沉积的数微米厚透明膜中的室温铁磁有序。铁磁稀释Mn掺杂材料还可以作为透明纳米颗粒获得。所证明的新性能使用于自旋电子器件和其他部件的复杂元件的实现变得可能。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具有铁磁属性的锰掺杂材料也可用溅镀系统制造,其中多个金属(例如锰和铜)靶同时使用,或者含有材料和适当浓度的掺杂剂的一个烧结靶被使用。附图说明图1示出计算的Mn掺杂Cd23S24的态密度(DOS),其中费米能级设置为零;图2示出减去线性项之后CdS:Mn 5%在300K的磁滞回线,其中Ms~1.61×10-3emu/g,且下面的图示出在高场下带有线性项的回线; 图3a示出在1000Oe下CdS:Mn 5%磁化的温度相关性;以及图3b示出图3a的材料在1000Oe下磁化系数的倒数1/χ的温度相关性。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基于通过掺杂锰(Mn)到材料中(非氧化物材料或者到是氧化物且已被掺杂另一掺杂剂的材料中)来在掺杂稀磁半导体中产生铁磁性的概念。被掺杂以锰的材料的示例是硫化镉、硒化镉、硫化锌、硒化锌、磷化镓、铜掺杂氮化镓、铜掺杂磷化镓、铜掺杂氧化锌、铜掺杂砷化镓。我们的实验显示块体的Mn掺杂材料中室温以上铁磁性的成功剪裁。对于块体材料,Mn掺杂水平应小于6at%(原子百分比)。理论上我们发现对于铁磁性的上限是约5at%的Mn。实验上我们已经发现由于材料问题,4at%以上的Mn时对于Mn原子有清楚的形成团簇的趋势,其是反铁磁性的且抑制了铁磁有序。SEM观察显示,对于2at%以上的样品,局部团簇化且样品变得非均质,这影响了材料,使得在室温附近在4-5at%铁磁效应几乎被抑制。铁磁共振(FMR)数据证实在小球和薄膜中在高达425K的温度下铁磁有序的存在。在顺磁状态,EPR谱显示Mn在2+态(Mn2+)。此外,还在煅烧(500℃以下)粉末中观察到室温以上的铁磁性。我们的ab initio计算证实了上述发现。如果Mn掺杂材料的烧结在更高温度下进行,掺杂材料在室温下显示出额外大的顺磁贡献,而铁磁分量变得可忽略。在700℃以上温度烧结块体时,室温附近的铁磁性完全被抑制,在40K以下发生经常报导的显著的“类铁磁”有序态。700℃、800℃和900℃烧结温度的实验已经证实了此事实。利用相同块体材料作为靶,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或溅镀,在600℃以下的温度在熔凝石英衬底上沉积的2-3μm厚的膜中也已经获得了室温铁磁有序。这些膜材料中的掺杂浓度应小于6at%,以获得可控的均质化。实验已经显示,2at%以下的样品可以被剪裁为在成分上均质的,有轻微的变化,但是不含有团簇。在激光熔蚀中,衬底温度影响膜中的Mn浓度。发现在较高温度下沉积的膜与在较低温度沉积的膜相比具有高浓度的Mn。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温度来控制Mn浓度。研究了烧结温度对标称2at%Mn掺杂材料的磁属性的影响。我们发现了室温以上的铁磁有序(Tc>420℃)。室温铁磁相作为烧结温度的函数,如M(H)测量所示。在500℃烧结的小球的元素绘图(elemental mapping)显示出Mn在样品中的均匀分布。然而,发现局部Mn浓度远低于(~0.3at%)标称成分。考虑到此事实,我们估计铁磁相的饱和磁化并确定每Mn原子磁矩为0.16μB。有时候在600℃-700℃的温度范围中烧结小球时,除了铁磁分量之外,我们在高场磁滞回线中发现线性顺磁贡献。然而,在700℃以上烧结小球完全抑制了室温附近的铁磁性。掺杂稀磁半导体还能通过颗粒尺寸选择被处理为透明且铁磁的纳米颗粒。锰掺杂材料可以利用溅镀系统制造,其中或者同时使用两个金属(材料和锰)靶,或者如前所述使用一个烧结陶瓷靶。当使用两个金属靶时,材料和锰靶上的溅射能(sputtering energy)被调节,使所得锰含量在1-6at%的范围。确切参数需要针对所使用的溅镀设备调节且取决于能量、几何构型和气体。沉积衬底的衬底温度与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材料,是非氧化物材料或者是已经被掺杂的氧化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被掺杂以锰Mn,且在室温和500K之间范围内的至少一温度是铁磁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SE 2004-5-18 0401319-91.一种半导体材料,是非氧化物材料或者是已经被掺杂的氧化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被掺杂以锰Mn,且在室温和500K之间范围内的至少一温度是铁磁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锰掺杂材料包括下列材料的任一种掺杂以锰的硫化镉、掺杂以锰的硒化镉、掺杂以锰的硫化锌、掺杂以锰的硒化锌、掺杂以锰的磷化镓、掺杂以锰的铜掺杂氮化镓、掺杂以锰的铜掺杂磷化镓、掺杂以锰的铜掺杂氧化锌、掺杂以锰的铜掺杂砷化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锰掺杂材料具有4at%以下的锰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卡特拉奥帕马南德沙马阿米塔格普塔博杰约翰森雷吉夫阿赫贾
申请(专利权)人:NM斯平特罗尼克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E[瑞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