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簧支架及主副簧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9160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副簧支架及其悬架系统,所述一种副簧支架的特征在于,具有车架安装面和副簧接触面;所述车架安装面上设有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一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一安装高度位置,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二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二安装高度位置。所述一种主副簧悬架系统,包括安装于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主副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副簧结构包括主钢板弹簧及安装于主钢板弹簧上部的副钢板弹簧,所述副钢板弹簧的两端分别用以与装配于车架纵梁上的两个副簧支架相适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簧支架通过螺栓螺母安装在车架上,用户在调整过程中只需调整四组螺栓螺母组即可,较为方便。较为方便。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簧支架及主副簧悬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悬架系统
,具体来说,是一种副簧支架及主副簧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轻卡商用车的上装结构形式多样,一般有栏板、厢式、仓栅,还有形式多样的改装车。而各种上装的重量差别很大,设计总重为9T卡车,其上装的重量跨度可在400kg—2000kg之间。为保证零部件的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总重为9T卡车的悬架系统通常为一种,不会为不同的上装形式设计不同的悬架系统。
[0003]采用主副簧结构的钢板弹簧悬架系统,主要目的是车辆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保证车辆在空载、满载同时具有较好的平顺性。其基本原理是:空载状态副簧不与副簧支架直接接触,仅主簧工作;满载状态下副簧与副簧支架接触,主副簧同时工作。
[0004]一般情况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路面的激励,车桥上下跳动的范围为
±
30mm左右。设计后悬架系统时,一般保证空载状态下,副簧距副簧支架的距离为35mm—45mm。此距离过小,车辆行驶过程中,副簧与副簧支架容易频繁接触,造成冲击噪音及悬架系统频率的波动,影响整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此距离过大,会造成副簧利用率低,钢板弹簧设计重量偏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副簧支架及主副簧悬架系统,该副簧支架通过结构优化,实现自身安装位置的灵活调试,进而能够使整个主副簧悬架系统根据上装重量不同获得最优的悬架系统性能。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副簧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支架本体成型有用以与车架纵梁相连接的车架安装面和用以与副钢板弹簧接触的副簧接触面;
[0008]所述车架安装面上设有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一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一安装高度位置,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二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二安装高度位置。
[0009]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布设,即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侧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右侧同样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
[0010]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的孔位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右两侧两两对称且相互平齐。
[0011]一种主副簧悬架系统,包括安装于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主副簧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主副簧结构包括主钢板弹簧及安装于主钢板弹簧上部的副钢板弹簧,所述副钢板
弹簧的两端分别用以与装配于车架纵梁上的两个副簧支架相适配;
[0012]所述副簧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以及成型于支架本体上的用以与车架纵梁相连接的车架安装面和用以与副钢板弹簧接触的副簧接触面;
[0013]所述车架安装面上设有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一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一安装高度位置,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二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二安装高度位置。
[0014]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布设,即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侧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右侧同样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
[0015]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的孔位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右两侧两两对称且相互平齐。
[0016]本技术的一种副簧支架及主副簧悬架系统,在副簧支架上设计两组固定孔位,通过两组孔位可视不同负载情况来调整副簧与副簧支架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副簧支架具有两种不同的安装位置,一方面避免因上装较重出现的副簧与副簧支架间距无法调整的问题,从而保证悬架系统处于最优的状态。另一方面保证空载状态下车辆具有较好的舒适性,且正常行驶时也能避免副簧与副簧支架间的频繁接触冲击。副簧支架通过螺栓螺母安装在车架上,用户在调整过程中,只需调整四组螺栓螺母组即可,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7]图1:实施例一的一种副簧支架及其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8]图2:实施例一的副钢板弹簧与副簧支架距离及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9]图3:实施例一的副簧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0]图4:实施例一的副簧支架两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本实施例涉及的是一种主副簧悬架系统中的副簧支架,该副簧支架5的结构包括支架本体,以及成型于支架本体上的车架安装面51和副簧接触面52,所述车架安装面51用以与车架纵梁固连,所述副簧接触面52用以与下方的副钢板弹簧4压触配合。所述车架安装面51上开设有两两一对四个为一组的第一位置安装孔组53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54,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53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54在所述车架安装面51的左右两侧对称布设,即在所述车架安装面51的左侧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在所述车架安装面51的右侧同样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在所述
车架安装面5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53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54的孔位两两对称且相互平齐。所述车架安装面51通过螺栓螺母6和第一位置安装孔组53的四个安装孔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在车架1上的第一安装高度位置h1,所述车架安装面51通过螺栓螺母6与第二位置安装孔组54的四个安装孔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在车架1上的第二安装高度位置h2。
[0024]本实施例的副簧支架的车架安装面通过两组安装孔组和螺栓螺母连接在车架上,从而使在同一悬架系统中的副簧支架具有两种安装位置。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高度位置h1适合于上装较轻的车辆,第二安装高度位置h2适用于上装较重的车辆。车辆以二类底盘出厂时,默认使用第一安装高度位置h1。用户在安装上装以后,因上装较重出现副簧与副簧支架间距过小,即可通过调整副簧支架位置至第二安装高度位置h2,从而保证悬架系统处于最优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空载状态车辆具有较好的舒适性,且正常行驶时也能避免副簧与副簧支架间的频繁接触冲击。
[0025]实施例二
[0026]本实施例主要提供一种适用于中轻卡载货车的主副簧结构钢板弹簧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包括安装于车架1与车桥2之间的主副簧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簧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成型有用以与车架纵梁相连接的车架安装面和用以与副钢板弹簧接触的副簧接触面;所述车架安装面上设有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一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一安装高度位置,所述副簧支架具有通过第二位置安装孔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二安装高度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布设,即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侧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右侧同样布设有两两一对的第一位置安装孔和两两一对的第二位置安装孔,四个安装孔位上下间隔交叉布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副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安装孔组和第二位置安装孔组的孔位在所述车架安装面的左右两侧两两对称且相互平齐。4.一种主副簧悬架系统,包括安装于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主副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副簧结构包括主钢板弹簧及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勇陈丽胡红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