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809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31
提供一种平衡性良好地改善了湿地操纵稳定性能和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凹坑群由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凹坑(100~104)构成,在将同一凹坑群内的不同的凹坑(100,102)彼此的中心间最小尺寸设为(K),将不同的凹坑群间的凹坑(104,100)的中心间最小尺寸设为(L)的情况下,比L/K为3.5以上且10.0以下,中心间最小尺寸L为20mm以上且接地长度以下。以下。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平衡性良好地提高了湿地操纵稳定性能和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胎面花纹开发中,要求湿地操纵稳定性能与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兼顾,关于实现这两性能的提高的技术,提出了在轮胎胎面形成多个凹坑(孔群)的技术。
[0003]例如,公开了如下的充气轮胎:设置于胎面部的陆部的表面至少包括一个具有3个以上的孔的孔群,关于该孔群内的任意2个孔i及孔j,在平面视图中,在将孔i的外接圆Ci的半径设为ri,将孔j的外接圆Cj的半径设为rj,以及将两方的外接圆Ci、Cj的中心间距离设为dij的情况下,关于所有的孔i,在自身所属的孔群中,至少存在1个满足dij≤(ri+rj)
×
2且深度不同的孔j,并且,关于至少1个孔i,在自身所属的孔群中,至少存在2个满足dij≤(ri+rj)
×
2且深度不同的孔j。根据该充气轮胎,充分实现了冰上性能(湿地性能)与干地性能的兼顾。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897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近年,以更高的水平要求湿地操纵稳定性能与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兼顾,关于在胎面部形成凹坑的技术,对于凹坑的配置等,存在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性良好地改善了湿地操纵稳定性能和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表面形成多个凹坑群,上述凹坑群由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凹坑构成,在将同一凹坑群内的不同的凹坑彼此的中心间最小尺寸设为K,将不同的凹坑群间的凹坑的中心间最小尺寸设为L的情况下,比L/K为3.5以上且10.0以下,上述中心间最小尺寸L为20mm以上且接地长度以下。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对构成凹坑群的凹坑彼此的位置关系加以改良。其结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改善湿地操纵稳定性能和干地操纵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平面图。
[0015]图2是将位于图1所示的周向主槽的胎宽方向两侧的凹坑群分别放大示出的平面
图。
[0016]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倾斜槽、主刀槽花纹以及凹坑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0017]图4是沿着图1的A

A

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基本形态及附加的形态1~15)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这些实施方式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置换且显而易见的、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而且,该实施方式所包含的各种形态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言自明的范围内任意组合。
[0019][基本形态][0020]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说明其基本形态。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离开旋转轴的一侧。另外,轮胎周向是指将上述旋转轴作为中心轴的周向。而且,胎宽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胎宽方向内侧是指在胎宽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的一侧,胎宽方向外侧是指在胎宽方向上离开轮胎赤道面的一侧。此外,轮胎赤道面是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
[002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平面图。该图所示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10。胎面部10由橡胶材料(胎面橡胶)构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该胎面部10的表面形成为装配充气轮胎1的车辆(未图示)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面即胎面表面12。
[0022]在胎面表面12,如图1所示,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周向主槽14、16、18和在轮胎周向上断续地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成一对的周向副槽20、20,由这些槽14~20中的2条槽夹着而区划形成了由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多个陆部构成的陆部列L1(在图1中包括陆部L11~L13)、陆部列L2(在图1中包括陆部L21~L24)、陆部列L3(在图1中包括陆部L31~L35)以及陆部列L4(在图1中包括陆部L41~L4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意味着形成有磨损指示器的槽。
[0023]以下,作为构成各陆部列L1~L4的陆部的代表例,分别对陆部L12、L22、L32、L42进行说明。
[0024]陆部L12通过在轮胎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从周向主槽14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22、从周向主槽16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24、以及连接这些槽22、24的主刀槽花纹26而区划形成。另外,分支刀槽花纹28从主刀槽花纹26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并在陆部L12内终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刀槽花纹意味着轮胎表面上的宽度为1.5mm以下的槽,该宽度不包括后述的倒角部的宽度。
[0025]另外,从周向主槽14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30与倾斜槽2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主刀槽花纹32向倾斜槽30的胎宽方向内侧延伸并在陆部L12内终止,并且,分支刀槽花纹34从主刀槽花纹32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并在陆部L12内终止。
[0026]而且,从周向主槽14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36以轮胎周向的恒定的间隔,设置于倾斜槽22与倾斜槽30之间,在陆部L12内终止。此外,关于构成陆部列L1的其他
陆部L11、L13等,也具有与上述的陆部L12相同的构成。
[0027]接着,陆部L22通过在轮胎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从周向主槽18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42、从周向主槽16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44、以及连接这些槽42、44的主刀槽花纹46而区划形成。另外,分支刀槽花纹48从主刀槽花纹46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并在陆部L22内终止。
[0028]另外,从周向主槽18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50与倾斜槽4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主刀槽花纹52向倾斜槽50的胎宽方向内侧延伸并在陆部L22内终止,并且,分支刀槽花纹54从主刀槽花纹52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并在陆部L52内终止。
[0029]而且,从周向主槽18相对于胎宽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56以轮胎周向的恒定的间隔,设置于倾斜槽42与倾斜槽50之间,在陆部L22内终止。此外,关于构成陆部列L2的其他陆部L21、L23、L24等,也具有与上述的陆部L22相同的构成。
[0030]接着,陆部L32通过在轮胎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从周向主槽14向大致胎宽方向延伸的横槽62、从周向副槽20向大致胎宽方向延伸的横槽64、以及连接这些槽62、64的主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表面形成有多个凹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群由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凹坑构成,在将同一凹坑群内的不同的凹坑彼此的中心间最小尺寸设为K,将不同的凹坑群间的凹坑的中心间最小尺寸设为L的情况下,比L/K为3.5以上且10.0以下,所述中心间最小尺寸L为20mm以上且接地长度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将同一凹坑群内的、中心间的轮胎周向尺寸最大的2个凹坑的中心彼此连结的基准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的绝对值为15
°
以下,距所述凹坑群最近的槽即附近槽的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最短尺寸M为1.5mm以上且10.0m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距所述凹坑群最近的槽即附近槽为周向主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周向主槽形成于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接地宽度的40%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至少包括1个如下的凹坑群:同一凹坑群内的全部凹坑的中心存在于由与连结同一凹坑群内的、中心间的轮胎周向尺寸最大的2个凹坑的中心彼此的基准线平行且距所述基准线的距离为2mm的2条平行线围成的范围。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在任何一个由2条周向主槽围成的区域中,全部凹坑的中心均存在于由与连结同一凹坑群内的、中心间的轮胎周向尺寸最大的2个凹坑的中心彼此的基准线平行且距所述基准线的距离为2mm的2条平行线围成的范围。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凹坑的外接圆的直径为距所述凹坑群最近的槽即附近槽的宽度的20%以上且70%以下。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凹坑的外接圆的直径为2.0mm以上且6.0mm以下。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凹坑的深度为距所述凹坑群最近的槽即附近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甲田启竹森谅平笹谷雄贵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