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5700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锚杆张拉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包括锚杆、对接钢筋,锚杆具有裸露在构建物的外表面的外延段,外延段固定连接有抵压在构建物的外表面上的锚具,锚具固定连接有对接架,对接钢筋的下端穿过对接架,且与对接架固定连接,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张拉器,对接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张拉器,张拉器的顶部与对接钢筋的上端固定连接。锚具与锚杆的外延段固定连接,通过在锚具上固定连接对接架,在对接架穿设对接钢筋,改变锚杆预留长度不足的现状,在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张拉器,张拉器朝外拉伸对接钢筋,对接钢筋朝外拉伸对接架和锚具,进而对锚杆进行张拉,解决了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的问题。行张拉的问题。行张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锚杆张拉的
,具体而言,涉及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施工中,由于锚杆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难度较小、施工占地小、造价较低等优点,对边坡、隧道、坝体进行主体加固时,通常会用到锚杆;特别是在煤矿巷道支护中,普遍采用锚杆支护技术。
[0003]目前,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确定锚杆荷载的大小,通常需要进行锚杆抗拔载荷测试;锚杆抗拔载荷测试的实施,通常都是对锚杆预留一定长度,通过使用张拉工具对预留的部分进行张拉。
[0004]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采用张拉工具对锚杆预留的部分进行张拉,对于锚杆预留长度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对锚杆进行张拉,但这种方法往往受锚杆预留长度的影响,当锚杆预留长度不够或已经进行封锚时,就无法对锚杆进行张拉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包括锚杆、对接钢筋,所述锚杆具有裸露在构建物的外表面的外延段,所述外延段固定连接有抵压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的锚具;所述锚具上固定连接有对接架,所述对接钢筋的下端穿过所述对接架,且与所述对接架固定连接;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对所述对接钢筋施加朝上拉力以张拉所述锚杆的张拉器,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所述张拉器,延伸至所述张拉器的顶部,且与所述张拉器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张拉器包括千斤顶、固定件和支撑凳,所述支撑凳安装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所述千斤顶的底部置于所述支撑凳上,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依序穿过所述支撑凳及所述千斤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所述千斤顶的中部内具有上下贯穿所述千斤顶的中空区,所述对接钢筋穿过所述中空区。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的承压板和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的上夹持块,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所述中空区及所述承压板,延伸至所述承压板的上方,所述上夹持块夹持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所述上夹持块自上而下抵接在所述承压板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对接架的下部固定套设在所述锚具的外周,所述对接架具有两个相向布置的垂直壁,所述垂直壁垂直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布置,两个所述垂直壁之间围合形成两侧贯通的夹持间隔,所述垂直壁的下端朝所述夹持间隔凸设有卡合条,所述卡合条
具有朝向所述夹持间隔布置的卡合面;
[0011]所述锚具包括锚具体和两个分别对应固定在所述锚具体的两侧的楔形体,所述楔形体具有朝向所述卡合面的外侧面,沿着背离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的方向,所述外侧面偏离所述锚具体倾斜布置,所述楔形体的外侧面与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之间具有卡合区域,所述卡合条插入在所述卡合区域中,所述楔形体的所述外侧面与所述卡合条的所述卡合面之间固定贴合布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锚具体包括朝上布置的顶端面、朝下布置且抵接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的底端面以及外周环面,所述外周环面形成在所述顶端面与所述底端面之间,所述楔形体具有朝向所述外周环面的内侧面,所述楔形体的所述内侧面与所述锚具体的所述外周环面之间固定贴合布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对接架具有布置在两个所述垂直壁之间的顶板,所述顶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垂直壁的上端对接,所述对接钢筋的下端穿过所述顶板,且延伸至所述夹持间隔,所述对接钢筋的下端连接有下夹持块,所述下夹持块自下而上抵接着所述顶板的底部。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凳呈筒状,所述对接架布置在所述支撑凳的内部,所述支撑凳包括筒顶壁以及环状布置的筒周壁,所述筒周壁垂直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布置,所述筒顶壁连接在所述筒周壁的顶部;所述支撑凳内具有开口朝下布置的筒腔,所述筒腔填充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底部与所述筒周壁的底部平齐布置;
[0015]所述弹性体的下部设有开口朝下布置的限制腔,所述限制腔的外形与所述对接架的外形相似,且所述限制腔的体积小于所述对接架的体积,所述对接架自下而上嵌入在所述限制腔中,所述对接架侧向抵压所述弹性体压缩变形,所述弹性体的底部及所述筒周壁的底部分别与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具有弹性间隔;
[0016]当所述千斤顶抵压所述支撑凳的底部及所述弹性体的底部至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后,所述对接架朝上抵压所述弹性体压缩变形及侧向抵压所述弹性体压缩变形。
[0017]进一步地,所述对接架的顶部朝上凸设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垂直布置,多个所述定位柱环绕所述对接钢筋间隔布置,所述弹性体的上部具有多个开口朝下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开口贯穿所述限制腔的顶部,多个所述定位柱对应插入在多个所述定位孔中。
[0018]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定位柱的长度,所述定位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柱的直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锚具与锚杆的外延段固定连接,通过在锚具上固定连接对接架,在对接架穿设对接钢筋,改变锚杆预留长度不足的现状,在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张拉器,张拉器朝外拉伸对接钢筋,对接钢筋朝外拉伸对接架和锚具,进而对锚杆进行张拉,解决了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的锚具和对接架的立体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的部分剖视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的锚具体的立体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的楔形体的立体图;
[0025]图中:锚杆100、对接钢筋101、外延段102、构建物103、锚固段104、自由段105、锚具106、对接架107、千斤顶108、支撑凳109、中空区110、承压板111、上夹持块112、垂直壁113、卡合条115、锚具体116、楔形体117、外侧面118、顶端面119、底端面120、外周环面121、内侧面122、顶板123、下夹持块124、筒顶壁125、筒周壁126、弹性体127、弹性间隔128、定位柱129、定位孔130、卡合面13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7]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8]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锚杆、对接钢筋,所述锚杆具有裸露在构建物的外表面的外延段,所述外延段固定连接有抵压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的锚具;所述锚具上固定连接有对接架,所述对接钢筋的下端穿过所述对接架,且与所述对接架固定连接;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对所述对接钢筋施加朝上拉力以张拉所述锚杆的张拉器,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所述张拉器,延伸至所述张拉器的顶部,且与所述张拉器的顶部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器包括千斤顶、固定件和支撑凳,所述支撑凳安装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所述千斤顶的底部置于所述支撑凳上,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依序穿过所述支撑凳及所述千斤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所述千斤顶的中部内具有上下贯穿所述千斤顶的中空区,所述对接钢筋穿过所述中空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的承压板和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的上夹持块,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所述中空区及所述承压板,延伸至所述承压板的上方,所述上夹持块夹持所述对接钢筋的上端,所述上夹持块自上而下抵接在所述承压板上。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利用锚具进行锚杆张拉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架的下部固定套设在所述锚具的外周,所述对接架具有两个相向布置的垂直壁,所述垂直壁垂直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布置,两个所述垂直壁之间围合形成两侧贯通的夹持间隔,所述垂直壁的下端朝所述夹持间隔凸设有卡合条,所述卡合条具有朝向所述夹持间隔布置的卡合面;所述锚具包括锚具体和两个分别对应固定在所述锚具体的两侧的楔形体,所述楔形体具有朝向所述卡合面的外侧面,沿着背离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的方向,所述外侧面偏离所述锚具体倾斜布置,所述楔形体的外侧面与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之间具有卡合区域,所述卡合条插入在所述卡合区域中,所述楔形体的所述外侧面与所述卡合条的所述卡合面之间固定贴合布置。6.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志宇张伟帆马君伟宋晨旭黄向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