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485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5
本技术涉及预应力管桩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包括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具有围合在预应力管桩外周的围合环,所述围合环固定抵接在预应力管桩的外周上;所述吊装结构通过连接带与挖掘机的铲斗固定连接,所述铲斗的前端具有铲齿,所述铲齿与吊装结构活动连接;这样,在将预应力管桩起吊至充满浆体的桩孔上后,通过上述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将管桩固定在铲斗上,再取下起吊预应力管桩桩身上的吊具,再通过移动铲斗来调整预应力管桩,最后再通过将铲齿与吊装结构脱离连接,使围合环呈松弛状,预应力管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沉植入到桩孔中,实现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预应力管桩的,具体而言,涉及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


技术介绍

1、预应力管桩具有施工便利、成桩高效、现场管理便捷等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包括静压法和锤击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减少管桩送桩量,通常选择在基坑内进行施工。当项目位于建筑物密集区时,由于锤击管桩噪声大,优先采用静压法。然而,在基坑底部作业时,因受静压管桩机尺寸的限制,距离基坑边缘约4m范围内的预应力管桩施工时,无法正常施工。

3、现有技术中,在距离基坑边缘约4m范围内的边桩施工时,由于边桩距离支护桩过近,静压管桩机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只能采用边桩器压入,但边桩器压力值偏低,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且无法达到设计承载力要求。

4、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土桩与预应力管桩结合的方式来成桩,即通过钻杆旋挖形成桩孔,而后提升钻杆过程中,往桩孔中注浆,再利用重力将预应力管桩植入注满浆体的桩孔中,但是仍然存在预应力管桩难以植入,植入后预应力管桩桩身上的吊具无法取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具有围合在预应力管桩外周的围合环,所述围合环固定抵接在预应力管桩的外周上;所述吊装结构通过连接带与挖掘机的铲斗固定连接,所述铲斗的前端具有铲齿,所述铲齿与吊装结构活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吊装带,所述吊装带具有所述围合环;所述吊装带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吊装带的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固定端上设有对穿孔,所述活动端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吊装带沿着所述预应力管桩的外周缠绕,且所述活动端穿过所述对穿孔,形成所述围合环。

3.如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具有围合在预应力管桩外周的围合环,所述围合环固定抵接在预应力管桩的外周上;所述吊装结构通过连接带与挖掘机的铲斗固定连接,所述铲斗的前端具有铲齿,所述铲齿与吊装结构活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吊装带,所述吊装带具有所述围合环;所述吊装带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吊装带的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固定端上设有对穿孔,所述活动端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吊装带沿着所述预应力管桩的外周缠绕,且所述活动端穿过所述对穿孔,形成所述围合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带具有延伸出所述围合环外部的外延段,所述外延段的端部与铲齿活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段的端部设有所述连接孔,所述铲齿穿过所述连接孔,使所述外延段与所述铲齿相互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应力管桩植入桩孔的牵引植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斗的后端具有挂钩,所述连接带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欣霖雷斌唐树平刘杰栋杨永杰王凯林泽纯黄晓锋王新桥王健宇左向洋曹文强王增运陈笑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