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极控制变容管结构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442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容管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栅极控制变容管,可应用于需要外接或内置变容二极管的集成电路。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埋层的上面有外延;在外延内的上部有P型阱区;在P型阱区的上部有P+离子注入,并且从P+离子注入需要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该合金引出作为基准电位的输入端;在P型阱区的表面生长出栅氧化物和场氧化物,并且在栅氧化物和场氧化物的上面生长覆盖物栅多晶;在对应于场氧化物正上方的栅多晶处形成合金引出,作为变容管电容的控制端;在对应于埋层边缘处的外延内有深磷,并且深磷的下端与埋层相连;从深磷的上端需要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作为电源端;在栅多晶和合金引出以外的外延的上表面覆盖有场氧化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容管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栅极控制变容管,可应用于需 要外接或内置变容二极管的集成电路。技术背景目前市场上大量应用的变容管技术为P-N结型变容管,其技术方面的瓶颈 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简单,具有'漏电流;2、频率范围宽度不够;3、 C-V 曲线一般;4、寄生参数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该变容 管结构比较完善,克服了漏电流现象;同时其频率范围宽、C-V曲线较好;而 且寄生参数比较小,可大大提高使用该变容管的集成电路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方案在埋层的上面有外延;在外延内 的上部有P型阱区;在P型阱区的上部有P+离子注入,并且从P+离子注入需要 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该合金引出作为基准电位的输入端;在P型阱区的表 面生长出栅氧化物和场氧化物,并且在栅氧化物和场氧化物的上面生长覆盖物 栅多晶;在对应于场氧化物正上方的栅多晶处形成合金引出,作为变容管电容 的控制端;在对应于埋层边缘处的外延内有深磷,并且深磷的下端与埋层相连; 从深磷的上端需要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作为电源端;在栅多晶和合金引出 以外的外延的上表面覆盖有场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栅极控制变容管结构,其特征是:在埋层(10)的上面有外延(8);在外延(8)内的上部有P型阱区(6);在P型阱区(6)的上部有P+离子注入(12),并且从P+离子注入(12)需要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11’),该合金引出(11’)作为基准电位(3)的输入端;在P型阱区(6)的表面生长出栅氧化物(9)和场氧化物(5’),并且在栅氧化物(9)和场氧化物(5’)的上面生长覆盖物栅多晶(4);在对应于场氧化物(5’)正上方的栅多晶(4)处形成合金引出(11”),作为变容管电容(1)的控制端;在对应于埋层(10)边缘处的外延(8)内有深磷(7),并且深磷(7)的下端与埋层(10)相连;从深磷(7)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栅极控制变容管结构,其特征是在埋层(10)的上面有外延(8);在外延(8)内的上部有P型阱区(6);在P型阱区(6)的上部有P+离子注入(12),并且从P+离子注入(12)需要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11’),该合金引出(11’)作为基准电位(3)的输入端;在P型阱区(6)的表面生长出栅氧化物(9)和场氧化物(5’),并且在栅氧化物(9)和场氧化物(5’)的上面生长覆盖物栅多晶(4);在对应于场氧化物(5’)正上方的栅多晶(4)处形成合金引出(11”),作为变容管电容(1)的控制端;在对应于埋层(10)边缘处的外延(8)内有深磷(7),并且深磷(7)的下端与埋层(10)相连;从深磷(7)的上端需要引出的地方有合金引出(11),作为电源端(2);在栅多晶(4)和合金引出(11、11’、11”)以外的外延(8)的上表面覆盖有场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国华周烨贺洁胡斌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硅动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