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1502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第一顶升载具结构,用于将第一托盘载具结构中的托盘依次抬升至顶层承托结构中;抓取及运输结构,用于抓取第一托盘载具结构中的托盘并输至移动托盘结构上;移动托盘结构用于将托盘从初始位置运输至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并返回;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用于放置装载物料的托盘;抓取及运输结构还用于抓取移动托盘结构上的装载物料的托盘,并运输至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用于将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的装载物料的托盘依次运输至底层承托结构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生产线自动上下托盘的功能,从而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力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设备逐渐在各行各业普及,在大多的自动化设备上均会涉及到托盘的上料和下料问题。目前在生产线上自动上下料的自动化程度不完善,并且装料后余下的用于承装产品的托盘需要人工进行回收,自动化程度低、上料及回收过程易导致人身安全问题,且对于有洁净度要求的产品人工上、下料容易污染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本专利技术具有生产线自动上下托盘的功能,即自动从载具中取下托盘、将托盘自动放置生产线末端、在生产线末端进行物料收集后再将托盘移至相应的托盘载具的功能,从而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力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的控制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包括:第一托盘载具结构,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用于放置托盘,且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包括多层承托结构,每层承托结构对应放置一个托盘;第一顶升载具结构,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能够沿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做上下往返运动,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中的每层承托结构中的托盘依次抬升至第一顶升载具结构的顶层承托结构中;抓取及运输结构,所述抓取及运输结构用于抓取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的顶层承托结构中的托盘,并将抓取的托盘运输至移动托盘结构上;所述移动托盘结构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方向上做往返运动,所述移动托盘结构用于将其上放置的托盘从所述初始位置运输至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以将所述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输出的物料装载进所述托盘,并将装载物料的托盘从所述物料输出位置运输至所述初始位置;第二托盘载具结构,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用于放置所述装载物料的托盘,且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包括多层承托结构,每层承托结构对应放置一个所述装载物料的托盘;所述抓取及运输结构还用于抓取所述移动托盘结构上的装载物料的托盘,并将抓取的装载物料的托盘运输至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的顶层承托结构;第二顶升载具结构,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能够沿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做上下往返运动,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的承托结构中的装载物料的托盘依次向下运输一层。
[0007]本专利技术上述提出的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1,所述第一支架11由14根钣金以及10根金属板组成,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与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相
同。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包括:第二支架21、钢板22、第一电机23、第一丝杠模组24、第一导轨25、固定板26、连接板27、载具托手28、同步带轮29,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与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相同,其中,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包括:第二支架21、钢板22、第一电机23、第一丝杠模组24、第一导轨25、固定板26、连接板27、载具托手28、同步带轮29,其中,所述第二支架21由10根方钢连接组成,所述所第一电机23、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和所述第一导轨25均安装在所述钢板22上,所述固定板26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25的滑块上,所述连接板27安装在所述固定板26上,所述载具托手28安装在所述连接板27上,所述同步带轮29包括2个,2个所述同步带轮29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23和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上。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还包括:第一接近传感器81、第二接近传感器82和第一传感器挡片107,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81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25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末端,第二接近传感器82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25的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首端,所述第一传感器挡片107安装于所述固定板26右侧边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板26纵向正中位置;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还包括:第十三接近传感器83、第十四接近传感器84和第六传感器挡片108,且所述第十三接近传感器83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的第一导轨25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末端,且与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81对称安装,所述第十四接近传感器84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的第一导轨25的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首端,且与所述第二接近传感器82对称安装,所述第六传感器挡片108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的固定板26右侧边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板26纵向正中位置,且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挡片107对称安装。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抓取及运输结构包括:第三支架31、横板32、第一安装板33、同步齿形带34,第二导轨35、第三导轨78、同步带轮36、第二电机37、第三电机38、第四电机73、第五电机79、第一丝杠74、第二丝杠77、第三丝杠99、第一丝杠螺母100、第二丝杠螺母101、第三丝杠螺母102、电机支撑块39、第一固定块70、渡洛棒71、无油衬套72、抓手75、抓手安装板76、第三接近传感器88、第四接近传感器89、第五接近传感器90、第六接近传感器91、第七接近传感器92、第八接近传感器93、第九接近传感器94、第十接近传感器95、第十一接近传感器87、第二传感器挡片96、第三传感器挡片97、第四传感器挡片98、第五传感器挡片106、第一联轴器103、第二联轴器104和第三联轴器105,其中,所述同步齿形带34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33侧边上,所述第二导轨35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33底部,所述同步带轮36安装在所述第三电机38上并配合所述同步齿形带34,所述第二电机37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块70凹槽中,所述第三电机38安装在所述电机支撑块39上,所述电机支撑块39安装在第一固定块70上,所述第一固定块70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35的滑块上,所述渡洛棒71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块70上并穿过所述无油衬套72,所述无油衬套72安装在所述抓手安装板76里,所述第四电机73和所述第五电机79均包括两个,所述第四电机73和所述第五电机79安装在所述抓手安装板76上并形成对称安装,所述第二丝杠77的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104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7,所述第二丝杠7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丝杠螺母101接连于所述抓手安装板76,所述抓手75连接所述第一丝杠螺母100和第三丝杠螺母102后安装在所述第三导轨78上,所述第一丝杠74通过第一联轴器103连接所述第四电机上后与所述抓手75连接,所述
第三丝杠99通过所述第三联轴器105连接所述第五电机79上后所述抓手75连接,所述第三导轨78包括4组,且4组第三导轨成对角对称安装在所述抓手安装板76底部,所述第二传感器挡片96和所述第三传感器挡片97分别安装于所述抓手75上,所述第四传感器挡片98安装于所述抓手安装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托盘载具结构,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用于放置托盘,且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包括多层承托结构,每层承托结构对应放置一个托盘;第一顶升载具结构,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沿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做上下往返运动,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中的每层承托结构中的托盘依次抬升至第一顶升载具结构的顶层承托结构中;抓取及运输结构,所述抓取及运输结构用于抓取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的顶层承托结构中的托盘,并将抓取的托盘运输至移动托盘结构上;所述移动托盘结构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方向上做往返运动,所述移动托盘结构用于将其上放置的托盘从所述初始位置运输至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以将所述生产线上物料输出位置输出的物料装载进所述托盘,并将装载物料的托盘从所述物料输出位置运输至所述初始位置;第二托盘载具结构,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用于放置所述装载物料的托盘,且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包括多层承托结构,每层承托结构对应放置一个所述装载物料的托盘;所述抓取及运输结构还用于抓取所述移动托盘结构上的装载物料的托盘,并将抓取的装载物料的托盘运输至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的顶层承托结构;第二顶升载具结构,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能够沿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做上下往返运动,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的承托结构中的装载物料的托盘依次向下运输一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1),所述第一支架(11)由14根钣金以及10根金属板组成,所述第二托盘载具结构与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包括:第二支架(21)、钢板(22)、第一电机(23)、第一丝杠模组(24)、第一导轨(25)、固定板(26)、连接板(27)、载具托手(28)、同步带轮(29);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包括:第二支架(21)、钢板(22)、第一电机(23)、第一丝杠模组(24)、第一导轨(25)、固定板(26)、连接板(27)、载具托手(28)、同步带轮(29);其中,所述第二支架(21)由10根方钢连接组成,所述所第一电机(23)、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和所述第一导轨(25)均安装在所述钢板(22)上,所述固定板(26)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25)的滑块上,所述连接板(27)安装在所述固定板(26)上,所述载具托手(28)安装在所述连接板(27)上,所述同步带轮(29)包括2个,2个所述同步带轮(29)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23)和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载具结构还包括:第一接近传感器(81)、第二接近传感器(82)和第一传感器挡片(107),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81)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25)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末端,第二接近传感器(82)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25)的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首端,所述第一传感器挡片(107)安装于所述固定板(26)右侧边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板(26)纵向正中位置;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还包括:第十三接近传感器(83)、第十四接近传感器(84)和第
六传感器挡片(108),且所述第十三接近传感器(83)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的第一导轨(25)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末端,且与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81)对称安装,所述第十四接近传感器(84)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的第一导轨(25)的右侧并靠近所述第一丝杠模组(24)的首端,且与所述第二接近传感器(82)对称安装,所述第六传感器挡片(108)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升载具结构的固定板(26)右侧边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板(26)纵向正中位置,且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挡片(107)对称安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产线的托盘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及运输结构包括:第三支架(31)、横板(32)、第一安装板(33)、同步齿形带(34),第二导轨(35)、第三导轨(78)、同步带轮(36)、第二电机(37)、第三电机(38)、第四电机(73)、第五电机(79)、第一丝杠(74)、第二丝杠(77)、第三丝杠(99)、第一丝杠螺母(100)、第二丝杠螺母(101)、第三丝杠螺母(102)、电机支撑块(39)、第一固定块(70)、渡洛棒(71)、无油衬套(72)、抓手(75)、抓手安装板(76)、第三接近传感器(88)、第四接近传感器(89)、第五接近传感器(90)、第六接近传感器(91)、第七接近传感器(92)、第八接近传感器(93)、第九接近传感器(94)、第十接近传感器(95)、第十一接近传感器(87)、第二传感器挡片(96)、第三传感器挡片(97)、第四传感器挡片(98)、第五传感器挡片(106)、第一联轴器(103)、第二联轴器(104)和第三联轴器(105),其中,所述同步齿形带(34)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33)侧边上,所述第二导轨(35)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33)底部,所述同步带轮(36)安装在所述第三电机(38)上并配合所述同步齿形带(34),所述第二电机(37)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块(70)凹槽中,所述第三电机(38)安装在所述电机支撑块(39)上,所述电机支撑块(39)安装在第一固定块(70)上,所述第一固定块(70)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35)的滑块上,所述渡洛棒(71)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块(70)上并穿过所述无油衬套(72),所述无油衬套(72)安装在所述抓手安装板(76)里,所述第四电机(73)和所述第五电机(79)均包括两个,所述第四电机(73)和所述第五电机(79)安装在所述抓手安装板(76)上并形成对称安装,所述第二丝杠(77)的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104)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7),所述第二丝杠(7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丝杠螺母(101)接连于所述抓手安装板(76),所述抓手(75)连接所述第一丝杠螺母(100)和第三丝杠螺母(102)后安装在所述第三导轨(78)上,所述第一丝杠(74)通过第一联轴器(103)连接所述第四电机上后与所述抓手(75)连接,所述第三丝杠(99)通过所述第三联轴器(105)连接所述第五电机(79)上后所述抓手(75)连接,所述第三导轨(78)包括4组,且4组第三导轨成对角对称安装在所述抓手安装板(76)底部,所述第二传感器挡片(96)和所述第三传感器挡片(97)分别安装于所述抓手(75)上,所述第四传感器挡片(98)安装于所述抓手安装板(76)上,第五传感器挡片(106)安装于所述抓手安装板(76)后侧边上并处于抓手安装板(76)横向正中位置,第三接近传感器(88)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3)侧边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3)横向正中位置,第四接近传感器(89)平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3)并位于所述第一托盘载具结构横向正中位置,所述第五接近传感器(90)安装于所述抓手安装板(76)上并靠近所述第三导轨(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为戈庄永丰袁伟南金明月侯虎梅善瑜孟凡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