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566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包括塑料架、接线铜排、磁圈、第一抗干扰模块、第二抗干扰模块和两个接地铜排,塑料架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磁圈槽、第一接线槽、第一磁槽、组件槽、第二磁槽和第二接线槽,接线铜排设置在塑料架内,接线铜排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接线槽内和第二接线槽内,中间段穿过第一磁槽、组件槽和第二磁槽,磁圈安装在磁圈槽内,第一抗干扰模块安装在第一磁槽内环绕接线铜排,第二抗干扰模块安装在第二磁槽内环绕接线铜排,两个接地铜排安装在塑料架内并且位于组件槽的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性能强、体积小集成度高、装配方便等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控制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整车性能也不断提高。电机控制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装置,功率密度也不断提升,其内部逆变整流装置的峰值电压和电流也显着提高,传统的硅基IGBT模块也正向开关频率更高的SiC模块转变。高频开关的高电压和大电流不可避免地对整车的高压电源系统注入了一定的噪声干扰,同时高频变化的电压和电流也以电磁辐射的方式对车辆的电子设备造成了干扰,降低了整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003]传统电机控制器为降低电磁干扰普遍采用一道磁环或一对Y电容的设计方案,来满足普通新能源汽车的电磁兼容需求。但其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高频高压电控平台,已经很难再满足整车厂带载5级以上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需求了。为此,市场亟需需要开发一款结构紧凑的高集成EMI(抗电子干扰)装置,替代传统的电磁滤波方案,来满足5级以上的整车带载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包括塑料架、接线铜排、磁圈、第一抗干扰模块、第二抗干扰模块和两个接地铜排,所述塑料架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磁圈槽、第一接线槽、第一磁槽、组件槽、第二磁槽和第二接线槽,所述接线铜排设置在塑料架内,接线铜排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接线槽内和第二接线槽内,中间段穿过第一磁槽、组件槽和第二磁槽,所述磁圈安装在磁圈槽内,所述第一抗干扰模块安装在第一磁槽内环绕接线铜排,所述第二抗干扰模块安装在第二磁槽内环绕接线铜排,两个接地铜排安装在塑料架内并且位于组件槽的两侧,所述接线铜排的中间段为两块平行分离的竖直导板,将组件槽分割中间槽和两个边槽,在中间槽内设置差模器件,该差模器件连接两块分离的竖直导板,在边槽内设置共模器件,共模器件两端分别连接一块竖直导板和一侧的接地铜排。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干扰模块包括第一导座和第一导板,所述第一导座为“山”形,所述接线铜排的中间段将第一磁槽分割为三个空腔,所述第一导板位于第一磁槽的底部并且位于接线铜排下,所述第一导座的三个凸起部插入三个空腔后紧贴底部的第一导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抗干扰模块包括第二导座和第二导板,所述第二导座为“山”形,所述接线铜排的中间段将第二磁槽分割为三个空腔,所述第二导板位于第二磁槽的底
部并且位于接线铜排下,所述第二导座的三个凸起部插入三个空腔后紧贴底部的第二导板。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M型卡簧夹,所述第一磁槽和第二磁槽的两侧设置有卡扣,所述M型卡簧夹的中间下凹处抵靠第一导座或第二导座,M型卡簧夹的两端连接卡扣。
[0010]进一步地,所述M型卡簧夹的中间下凹处设有两个圆形下凸槽,用于抵靠第一导座或第二导座,并且在两个圆形下凸槽的中间设置长方形缝。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槽和第二磁槽的侧壁底部设有侧抽口,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通过侧抽口安装到第一磁槽或第二磁槽内。
[0012]进一步地,所述组件槽内的两块竖直导板上设有卡钳,用于连接差模器件或共模器件。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接线铜排上设有接地卡钳,用于连接共模器件,并且该接地卡钳嵌合在组件槽的侧壁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磁圈为纳米晶材质磁圈。
[0015]进一步地,第一抗干扰模块和第二抗干扰模块均为锰锌和镍锌复合模块。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将磁圈、第一抗干扰模块、第二抗干扰模块、共模器件和差模器件进行高度集成,使其具有高标准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可效率滤除电路中高中低频噪音,满足5级以上的整车带载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需求。
[0018]2、本技术的集成结构采用在塑料架上依次设置各个安装槽,并且将接线铜排包塑在塑料架内穿过各个安装槽,尤其是在组件槽内通过接线铜排直接将其分割为三个空间,当差模器件和共模器件装入时候,即可直接完成其和接线铜排的对接,从而显着减小了装置的占用空间,使结构紧凑、装配便捷;同时,本技术便于用户根据不同车辆不同的电磁环境合理配置差模器件和共模器件和抗干扰模块,具有较好的适配性和扩展性。
[0019]3、本技术中的抗干扰模块采用了导板配合“山”形的导座结构,实现对接线铜排的两块竖直导板的分别独立缠绕,提高滤除噪音的效果。
[0020]4、抗干扰模块通过M型卡簧夹完成导板和导座的固定,结构简单,便于装配,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和更换。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塑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接线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M型卡簧夹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塑料架,101、磁圈槽,102、第一接线槽,103、第一磁槽,104、组件槽,1041、中间槽,1042、边槽,105、第二磁槽,106、第二接线槽,2、接线铜排,201、P极导电板,201a、正极卡钳,202、N极导电板,202a、负极卡钳,3、磁圈,4、第一抗干扰模块,401、第一导座,402、第一导板,5、第二抗干扰模块,501、第二导座,502、第二导板,6、接地铜排,601、接地卡钳,7、差模器件,8、共模器件,9、侧抽口,10、M型卡簧夹,11、卡扣,12、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7]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包括塑料架1、接线铜排2、磁圈3、第一抗干扰模块4、第二抗干扰模块5和两个接地铜排6。在塑料架1上依次设置有磁圈槽101、第一接线槽102、第一磁槽103、组件槽104、第二磁槽105和第二接线槽106。磁圈3安装在磁圈槽101内。接线铜排2包塑在塑料架1内,具体为并排设置的P极导电板201和N极导电板202。P极导电板201和N极导电板202的一端并拢设置在第一接线槽102内,另一端并拢设置在第二接线槽106内。P极导电板201和N极导电板202的中间段分离一段距离平行设置,并且穿过第一磁槽103、组件槽104和第二磁槽105,将第一磁槽103和第二磁槽105均分割为三个空腔,同时将组件槽104分割中间槽1041和两个边槽1042。两个接地铜排6安装在塑料架1内并且位于组件槽104的两侧,在中间槽1041内设置差模器件7,该差模器件7连接两块分离的P极导电板201和N极导电板202。在边槽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架(1)、接线铜排(2)、磁圈(3)、第一抗干扰模块(4)、第二抗干扰模块(5)和两个接地铜排(6),所述塑料架(1)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磁圈槽(101)、第一接线槽(102)、第一磁槽(103)、组件槽(104)、第二磁槽(105)和第二接线槽(106),所述接线铜排(2)设置在塑料架(1)内,接线铜排(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接线槽(102)内和第二接线槽(106)内,中间段穿过第一磁槽(103)、组件槽(104)和第二磁槽(105),所述磁圈(3)安装在磁圈槽(101)内,所述第一抗干扰模块(4)安装在第一磁槽(103)内环绕接线铜排(2),所述第二抗干扰模块(5)安装在第二磁槽(105)内环绕接线铜排(2),两个接地铜排(6)安装在塑料架(1)内并且位于组件槽(104)的两侧,所述接线铜排(2)的中间段为两块平行分离的竖直导板,将组件槽(104)分割中间槽(1041)和两个边槽(1042),在中间槽(1041)内设置差模器件(7),该差模器件(7)连接两块分离的竖直导板,在边槽(1042)内设置共模器件(8),共模器件(8)两端分别连接一块竖直导板和一侧的接地铜排(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干扰模块(4)包括第一导座(401)和第一导板(402),所述第一导座(401)为“山”形,所述接线铜排(2)的中间段将第一磁槽(103)分割为三个空腔,所述第一导板(402)位于第一磁槽(103)的底部并且位于接线铜排(2)下,所述第一导座(401)的三个凸起部插入三个空腔后紧贴底部的第一导板(4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集成EMI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干扰模块(5)包括第二导座(501)和第二导板(502),所述第二导座(501)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登峰周诗君张舟云陈雷叶茂魏粲然位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