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819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纳米气体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包括中转箱,气体供应罐,控制模块和溶气罐,所述中转箱与溶气罐底部循环回路连接,并且设置在溶气罐左侧;本实用通过溶气罐内循环管、分流口、分流盘一、分流盘二的相互配合,实现了气液混合流在溶气罐中的多次整流混合,提高了气体溶于液体的溶解量;通过溶气罐球形装置的设置,减少了在溶气罐中各个气液混合流在流动过程中的动能损耗,节约了装置运行的成本。节约了装置运行的成本。节约了装置运行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微纳米气体生成
,尤其涉及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步的走到了人们的面前,在这其中微纳米气泡从中脱颖而出,微纳米气泡应用的领域很广,用于清洗晶片、矿石浮选、管道输油、除去残留氯、改善氧化还原电位、防止贮水腐败、化学药品、染料液的分解和脱色、除臭、及二恶英等化学物的分解处理、高效增氧、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抗病性、改善品质、改良土壤、杀菌、治疗癌症、高氧泡浴、去除老化角质、滋美皮肤、水生态系统修复、改善水质等等,由于微纳米气泡优越的技术优势,所以微纳米气泡领域的发展同样迅捷。
[0003]现有技术产生气泡的方法大都通过将气体与液体分别从溶气罐的底部注入到溶气罐中,并通过装置对气体与液体进行混合搅拌或者对射混合,达到了增加气体与液体接触面积的目的;但是这种混合方案有些液体和气体存在不能相互接触的死角,不能完全循环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溶气罐的内部装置,通过对进入溶气罐的气体进行分离、分层、分区域的设计,在溶气罐中进行小区域的融合,然后在进行大区域的融合,小区域与大区域的相互配合,更进一步的促进气体与液体的循环混合,从而增加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量,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5]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包括中转箱,气体供应罐,控制模块和溶气罐,所述中转箱与溶气罐底部循环回路连接,并且设置在溶气罐左侧;所述气体供应罐设置在溶气罐左侧并与其底部相通连接;所述连通装置设置在溶气罐右侧;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溶气罐右下侧;所述溶气罐底部设置有进气管和进液管;所述进气管和进液管分别与分气管与分液管连接;所述分气管与分液管末端设置有溶解管;所述溶解管上端设置有喷射管;所述喷射管上方设置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顶部设置有分流口,分流口外侧设置有分流盘一;所述分流口上方设置有分流层,分流层上端设置有分流盘二。
[0006]优选的,所述溶气罐顶部设置有压力计,气液分离器和电磁压力阀。
[0007]优选的,所述气体供应罐与溶气罐之间管路上设置有气阀和控制阀。
[0008]优选的,所述中转箱与溶气罐之间管路上设置有泵和液阀。
[0009]优选的,所述连通装置上设置有传感器。
[0010]优选的,所述分流盘二顶部中间设置有顶板。
[0011]优选的,所述分流盘二和分流盘一结构相同;所述分流盘一由三个弧形板组成,其中中间弧形板中间开设有分流盘口一。
[0012]本技术有益效果:
[0013]1、通过溶气罐内循环管、分流口、分流盘一、分流盘二的相互配合,实现了气液混合流在溶气罐中的多次整流混合,提高了气体溶于液体的溶解量;
[0014]2、通过溶气罐球形装置的设置,减少了在溶气罐中各个气液混合流在流动过程中的动能损耗,节约了装置运行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流程装置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溶气罐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溶气罐的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溶气罐中的液流路线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间弧形板仰视图。
[0020]附图说明:11、中转箱;12、泵;13、气体供应;14、控制模块;15、气阀; 16、控制阀;17、液阀;18、循环阀;19、溶气罐;21、压力计;22、气液分离器;23、电磁压力阀;24、连通装置;25、传感器;31、进气管;32、进液管;33、分气管;34、分液管;35、溶解管;36、喷射管;37、循环管;38、分流口;39、分流盘一;391、分流盘口一;40、分流盘二;41、分流层;42、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0022]如图1所示,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包括:中转箱11、泵12、气体供应13、控制模块14、气阀15、控制阀16、液阀17、循环阀18、溶气罐19、压力计21、气液分离器22、电磁压力阀23、连通装置24、传感器25;
[0023]所述中转箱11位于溶气罐19的一侧,用于储存和中转气液混合液;
[0024]所述泵12位于中转箱11和溶气罐19连接的管道上,用于装置液体流的驱动;
[0025]所述气体供应13位于中转箱11的一侧,用于提供有压力的气体;
[0026]所述控制模块14用于装置的调控与协调;
[0027]所述气阀15位于气体供应13和溶气罐19连接的管道上,用于控制气体排放的装置;
[0028]所述控制阀16位于气体供应13和溶气罐19连接的管道上,用于控制模块14 对气体排放进行控制;
[0029]所述液阀17位于中转箱11和溶气罐19连接的管道上,用于控制液体流动的阀门;
[0030]所述循环阀18位于溶气罐19循环管道与中转箱11连接管道上,用于控制循环的装置;
[0031]所述溶气罐19位于中转箱11的一侧,用于气体溶解与液体的装置;
[0032]所述压力计22位于溶气罐19的上方,用于测量溶气罐19内部的压强;
[0033]所述气液分离器21位于溶气罐19的内部上方,用于分离气体和液体,避免影响装
置对数据的检测;
[0034]所述电磁压力阀23位于压力计22的一侧,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21;
[0035]所述连通装置24位于溶气罐19的一侧,用于比对溶气罐19内部气体与液体的含量;
[0036]所述传感器25位移连通装置24上,用于检测连通装置24中液面的位置;
[0037]如图2、3所示,所述溶气罐19内部设置有进气管31、进液管32、分气管33、分液管34、溶解管35、喷射管36、循环管37、分流口38、分流盘一39、分流盘口一 391、分流盘二40、分流层41、顶板42;
[0038]所述进气管31位于溶气罐19的下方,用于气体进入溶气罐19的通道;
[0039]所述进液管32位于进气管31的上方,用于液体进入溶气罐19的通道;
[0040]所述分气管33位于进气管31的一侧,用于连接进气管31和溶解管35;
[0041]所述分液管34位于分气管33的上方,用于连接进液管32和溶解管35;
[0042]所述溶解管35位于分液管34的两侧,用于气体和液体的混合;
[0043]所述喷射管36位于溶解管35的上方,用于向溶气罐19注射气液混合液;
[0044]所述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段分离式气体溶解装置,包括中转箱(11),气体供应罐(13),控制模块(14)和溶气罐(19),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箱(11)与溶气罐(19)底部循环回路连接,并且设置在溶气罐(19)左侧;所述气体供应罐(13)设置在溶气罐(19)左侧并与其底部相通连接;连通装置(24)设置在溶气罐(19)右侧;所述控制模块(14)设置在溶气罐(19)右下侧;所述溶气罐(19)底部设置有进气管(31)和进液管(32);所述进气管(31)和进液管(32)分别与分气管(33)与分液管(34)连接;所述分气管(33)与分液管(34)末端设置有溶解管(35);所述溶解管(35)上端设置有喷射管(36);所述喷射管(36)上方设置有循环管(37);所述循环管(37)顶部设置有分流口(38),分流口(38)外侧设置有分流盘一(39);所述分流口(38)上方设置有分流层(41),分流层(41)上端设置有分流盘二(40)。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哲张国城周欣缘陈春利
申请(专利权)人:微纳气泡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