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7775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包括一个荧光灯发光管;以及一个用于向该荧光灯发光管提供电流的电子发光电路,该电子发光电路包括一对位于该荧光灯发光管内的电极灯丝、一个与该荧光灯发光管并联的电容器、一个与该对电极灯丝之一串联的电感器、及与该对电极灯丝中的至少一个灯丝并联的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该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具有电阻阻抗,并根据该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的阻抗变化而启动荧光灯发光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它采用高频转换器型电子发光电路点亮荧光灯发光管。近年来,随着节约能源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荧光灯发光装置采用高频变换器型电子发光电路,取代以往所采用的铜铁镇流器。特别是对于设置在发光装置中的灯泡型荧光灯,作为一种取代灯泡的节能光源,为了使灯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或光发射效率,采用这种电子发光电路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改善灯泡型荧光灯的电子发光电路的发光效率,有人试图改善该电子发光电路的电路转换效率,结果,电路转换效率从大约80%最大增大至约92%。该改善的实现是通过在电子发光电路中引入一个串接的转换器电路系统,或是通过采用MOS场致发射功率晶体管作为电子元件。这个约92%的值几乎是对于电路转换效率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为了进一步改善该发光效率,需要一种不同的新技术,例如,一种用以减少因荧光灯发光管中电极灯丝线圈发热而引起的功率损耗的技术。图4所示说明了常规的高频转换器型电子发光电路119(以下简称为“电子发光电路119”)的基本结构。该电子发光电路119包括一个转换器电路单元125,该单元由一商业电源113驱动。该转换器电路单元125点亮荧光灯发光管120。该荧光灯发光管120包括一对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该电极灯丝线圈121包括端子121a和121b,该电极灯丝线圈122包括端子122a和122b。端子121a和122a比端子121b和122b更接近电源113,以提供电流至该荧光灯发光管120。电极灯丝线圈122的端子122a直接连在转换器电路单元125上,电极灯丝线圈121的端子121a经电感器124连至转换器电路单元125,所设置的该电感器用于电流控制。该电感器124与端子121a串联。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的端子121b和122b经电容器123相互连接。该电容器123和电感器124被包括在一个谐振电路中。在图4中,电感器124的电感用“L”表示,电容器123的电容用“Cs”表示。常规的电子发光电路119完成启动操作并使荧光灯处于持续的发光状态,它采用了热阴极启动系统。以下将做描述。在启动灯以前,该转换器电路单元125使得电流通过电容器123流至荧光灯发光管120的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以便预热该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并因此使得该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发射足够量的热电子。该电容器123与该荧光灯发光管120并联。当预热电流流到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时,一个启动电压在大约1秒钟内加在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之间,因此该荧光灯发光管120被启动。该启动电压对应于该谐振电路的谐振电压,该谐振电路包括电容器123和电感器124。该荧光灯发光管120在被启动后,进入持续的发光状态。在此状态中,电流经电容器123仍流到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并因此在该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中产生热量。如上所述,常规的电子发光电路119在预热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再启动荧光灯发光管120后,实现了荧光灯发光管120的持续发光状态。在荧光灯发光管120进入持续发光状态后,用于加热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的电流基本上是不必要的。然而,由于常规的方法需要电流以预热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即使是在荧光灯发光管120进入持续发光状态后,电流仍不可避免地流过,并因此在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中产生热量,这样的发热就导致功率损耗。在目前使用的灯泡型荧光灯中(例如一个14瓦或25瓦的灯泡),对于其光通量与普通的60瓦或100瓦灯泡的光通量相当的荧光灯,在每个电极灯丝线圈上因发热而损耗的功率是0.4瓦至0.5瓦。在荧光灯发光管120中,在每个电极灯丝线圈上因发热而损耗的功率是0.8瓦至1.0瓦。这些值并非是可忽略的。图5A至图5C显示出在荧光灯发光管120的持续发光状态期间、用于减小这种在电极灯丝线圈中因发热造成的功率损耗的公知电子发光电路。与图4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5A中所示的电子发光电路119a采用所谓的冷阴极启动系统。荧光灯发光管120的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分别由引线126和127短路。引线126和127分别与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并联。荧光灯发光管120在冷阴极状态中被启动且无热电子发射。由于这一结构,在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中因发热导致的功率损耗被减少。图5B中所示的电子发光电路119b被公开在日本专利公开号10-199686文献中。二极管128和129分别与荧光灯发光管120的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并联。由于这一结构,流至每一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上的电流量减少一半,因此,因发热导致的功率损耗也大约减少一半。图5C中所示的电子发光电路119c被公开在日本专利公开号5-13186文献中。电容器131和132分别与荧光灯发光管120的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并联。电容器131使电流分流至电容器131和电极灯丝线圈121,电容器132使电流分流至电容器132和电极灯丝线圈122。也是由于这一结构,流至每一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上的电流量被减少,因此,因发热导致的功率损耗也被减少。目前荧光灯有望应用于住宅中,而住宅是灯泡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此外还有在百货公司、饭店、旅馆和其他的商业场所,其中主要使用荧光灯。一般在荧光灯中,有一种填充电极灯丝线圈的电子辐射物质,该物质在灯启动时容易发生散射。因此,已经得知,随着荧光灯的开灯或关灯次数的增加,灯的寿命缩短。对于灯泡型荧光灯也是如此。用于住宅的灯的开关次数不可避免地要大于用于商业场所的灯。这就要求增加在灯的寿命结束前灯所能开关的次数〔在下文中,在灯的寿命结束前灯所能开关的次数将被称之为“灯寿命开关参数”(lamp life lighting on/off characteristic)〕。常规的灯寿命开关参数约为5000次。现在,灯寿命开关参数要求增大4倍,也就是至少20000次。根据本专利技术人完成的试验,常规灯的平均寿命是6000小时,这对应于在测试中所获得的平均寿命,在该试验中,灯保持开2.5小时,再保持关0.5小时。为了适应此要求,在日本专利公开号62-126596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如图6所示的电子发光电路140。一个温度正特性电阻元件(正特性热敏电阻或PCT)133与电容器123并联,以便根据荧光灯发光管120而与商业电源113相反。由于这一结构,在荧光灯发光管120被启动前,大量预热电流经温度正特性电阻元件133流至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因此,灯寿命开关参数得到改善。本专利技术人对采用电子发光电路的荧光灯,特别是对于一种设有内部电子发光电路的灯泡型荧光灯进行了一项研究,以便减少该灯的电极灯丝线圈在持续发光状态中因发热导致的功率损耗,并提高灯寿命开关参数。结果,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图5A至图5C所示的电子发光电路具有令人不快的可能性,即,灯寿命开关参数并未提高。在图5A所示的冷阴极启动系统中未发射热电子,因线圈中发热导致的功率损耗可以被充分地减少。然而,用于启动荧光灯发光管120的电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荧光灯发光管120刚被启动后的辉光放电时间也相对较长。结果,填充电极灯丝线圈121和122的电子辐射物质比起在采用普通热阴极启动系统的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包括:一个荧光灯发光管;以及一个用于向该荧光灯发光管提供电流的电子发光电路,其中,该电子发光电路包括:一对位于该荧光灯发光管内的电极灯丝,一个与该荧光灯发光管并联的电容器,一个与该对电极灯丝 之一串联的电感器,一个与该电容器并联的温度正特性电阻元件,及与该对电极灯丝中的至少一个灯丝相并联的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6-14 2000-1791791.一种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包括一个荧光灯发光管;以及一个用于向该荧光灯发光管提供电流的电子发光电路,其中,该电子发光电路包括一对位于该荧光灯发光管内的电极灯丝,一个与该荧光灯发光管并联的电容器,一个与该对电极灯丝之一串联的电感器,一个与该电容器并联的温度正特性电阻元件,及与该对电极灯丝中的至少一个灯丝相并联的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其中,该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数为两个,这两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分别与该对电极灯丝相并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其中,该至少一个温度负特性电阻元件被连接至该对电极灯丝中的任一个灯丝。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其中,该电子发光电路还包括用于提供电流以点亮荧光发光管的转换器电路单元。5.一种灯泡型荧光灯发光装置,包括一个荧光灯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博喜田原哲哉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