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478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其具有设置在形成地址电极方向上的放电单元的两侧并且与显示电极相连接的加强电极。该加强电极可以包括碳基材料,如碳纳米管或石墨,他们可以被堆叠成两层或更多层且被一电介质层和一保护层覆盖。该电介质层可以被穿插在加强电极和显示电极之间。该电介质层可以暴露加强电极使得保护层覆盖加强电极。保护层对应于加强电极的部分具有约在300nm到700nm的表面粗糙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等离子显示板(PDP),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提高的放电效率的PDP。
技术介绍
近来,包含液晶显示器(LCDs)、场发射显示器(FEDs)、PDPs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设备的平板显示设备对更大和更重的阴极射线管(CRT)进行了改进。在这些平板显示设备中,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来显示特性或成像的大的PDPs可被容易地生产。现在将结合图13、14和15阐示一种典型的三电极表面放电交流电(AC)PDP。图13示出了一种传统三电极表面放电AC PA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4示出了制造后的图13中的PDP的局部横截面图。地址电极3形成在后基板1上,由扫描电极11和维持电极13组成的显示电极15形成在前基板9上。扫描电极11和维持电极13可具有由铟锡氧化物(ITO)和类似物质形成的透明电极11a、13a。透明ITO电极很好的发射可见射线,并且均匀地形成在具有与临近材料极其亲和的大尺寸面板上。但是,由于透明电极11a、13a是高阻的,所以在ITO电极11a、13a上形成金属的总线电极11b、13b从而增强电传导性。第一电介质层17覆盖地址电极3,第二电介质层19覆盖显示电极15。典型的由氧化镁(MgO)形成的保护层21可以覆盖第二电介质层19。将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11、13设置成与地址电极3交叉。可以形成在地址电极3之间且与地址电极3平行的阻挡肋5被形成在第一电介质层17上,从而定义且防止放电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地址电极3和显示电极对15的交叉点确定了一放电单元,该放电单元可以被放电气体,如氖-氙混和气填满。通过上述结构的PDP,向地址电极3和扫描电极11施加驱动电压Va,在电极之间产生地址放电,因此在放电单元中形成壁电荷。此时,对应于扫描电极或维持电极11、13极性的(+)和(-)电荷(壁电荷)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中被充电。壁电荷可以形成在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11和13之间的空间电压(壁电压Vw),用于选择放电单元。如果跨过一对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施加放电维持电压Vs,则该放电维持电压可以与壁电压Vw相加。当总电压(Vs+Vw)超过启动电压Vf时,维持放电在放电单元中进行,从而刺激放电气体。被受激放电气体产生紫外线,其轮流刺激荧光层7以产生可见射线并显示所需图像。在地址电极结束选择这些放电单元之前,一复位期间可以被进行消除先前维持放电的壁电荷。传统上,在PDP的复位期间中,(+)电荷堆积在第一电介质层17对应于地址电极3的部分上,(-)电荷堆积在第二电介质层19对应于扫描电极11的部分上。然后电荷可以被消除或定位。结果地址放电可以平稳地进行。图14和图15示出了等离子放电路径以及在如上操作的PDP的放电单元中维持放电处的壁电荷分布。参考图14,等离子放电在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之间的间隙G中产生,以延伸进放电单元。放电强度远离间隙G而减少。因此,发射真空紫外线的放电路径可以被限制成图14中的路径①、②、③。由于短的维持放电路径和放电可以被定位在间隙G的中心部分,传统的PDP可以具有低的放电效率。此外,参考图15,示出了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上充电的壁电荷的壁电荷分布曲线在间隙G处具有最小值,在从间隙G向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约50μm至100μm处具有最大值。也就是说,电荷分布曲线趋向于减少在间隙G外围的壁电荷的数量。通过上述结构传统的PDP,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上可以局部地产生壁电荷。因此,第二电介质层19没有被有效地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增强放电效率的PDP。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有效地利用电介质层来覆盖显示电极的PDP。本专利技术附加的特征将在下述的说明书中阐明,一部分将从说明书中很明显的看出,另一部分将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PDP,其包括第一和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以及一对形成在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第二衬底上相互平行的显示电极。通过地址电极和该对显示电极的交叉而形成的放电单元。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第一加强电极。该第一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PDP,包括一第一衬底和一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阻挡肋,一对相互平行的、形成在第二衬底上、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显示电极。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加强电极,且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阻挡肋定义放电单元和非放电区,且非放电区被放电单元包围。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PDP,包括一第一衬底和一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阻挡肋,以及一对相互平行的、形成在第二衬底上、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显示电极。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加强电极,并且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显示电极包括具有在放电单元中心的最大宽度且在放电单元两端的最小宽度的突出电极。以上概述和以下详述都可以理解为是示范性的和解释性的,并且根据权利要求为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为了提供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理解,包括的附图被合并并且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以及和说明书一起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PDP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PDP放电路径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PDP的壁电荷分布曲线。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概要平视图。图12是图10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图13是传统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4是显示传统PDP的放电路径的局部剖视图。图15是传统PDP的壁电荷分布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PDP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第一衬底2正对一第二衬底4,且与第二衬底分开一预定距离。该第一和第二衬底2、4之间具有放电单元6R、6G、6B。该放电单元6R、6G、6B根据独立的放电机制发射可见射线,来实现彩色图像。更具体地,被一第一电介质层10覆盖的多个地址电极8在同一方向上(图1中X轴方向)形成在第一衬底2上。该地址电极8可以被排列成例如一条形图案的图案。阻挡肋12可以与地址电极8平行的被排列在第一电介质层10上。阻挡肋12定义涂附有红、绿和蓝色荧光层14R、14G和14B的区域。但是,阻挡肋12不限于条形图案。因此,它们可以被排列成格子结构、密闭结构或其它图案。而且,在与地址电极8垂直的方向(图1中Y轴的方向)上将多个显示电极20形成在第二衬底4的表面上。显示电极20包括交替形成的扫描电极16和维持电极18。一透明的第二电介质层22覆盖显示电极20,可以由氧化镁形成的保护层24覆盖该第二电介质层22。在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扫描和维持电极16、18是条形的。扫描和维持电极16、18具有透明电极16a、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包括:    一第一衬底和一第二衬底;    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    一对相互平行的、形成在第二衬底上、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显示电极;    通过地址电极和该对显示电极的交叉而形成的放电单元;和    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设置在放电单元两端的第一加强电极,    其中,第一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正哲孙承贤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