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4780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包括:其上形成有放电维持电极的第一基板,以及在其上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地址电极的相对第二基板。基板之间的阻挡肋限定了其中形成有荧光层的多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维持电极具有在各个放电单元中形成相应对的总线电极,和从总线电极延伸至各个放电单元中以形成相向对的延伸电极。各个延伸电极具有一个端部,其包含具有第一宽度2α的较长延伸部分,以及具有第二宽度β的较短延伸部分。较长延伸部分之间的间距限定第一间隙,而较短延伸部分之间的间距限定比第一间隙长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和第二宽度满足1.5≤α/β≤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在下文为PDP),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表面放电型PDP,其具有一种电极构造,其中在一个基板上形成有一对放电维持电极并在两个基板之间的每个放电单元中具有一个相应对的总线电极,以便引起显示放电。
技术介绍
通常,等离子显示板为一种显示装置,在所述装置中,通过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发荧光体来实现预定的图像。这种等离子显示板对于宽荧幕显示装置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其能够实现具有高分辨率的大荧幕规格的制造。参照图4,熟知的PDP被形成为具有后基板110上沿一个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的地址电极112,并在后基板110的表面上形成覆盖所述地址电极112的电介质层113。在电介质层113上,形成条形图案的阻挡肋(barrierrib)115以将其设置在各个地址电极112之间,并在各个阻挡肋115上形成红色(R)、绿色(G)和蓝色(B)荧光层117。另外,具有一对透明电极102a和103a以及总线电极102b和103b的放电维持电极102、103沿着与地址电极112相交的方向(图中的Y轴方向)被形成在与后基板110相对的前基板100表面上。透明电介质层106和MgO保护膜108被形成为覆盖前基板100表面上的放电维持电极。在后基板110上的地址电极112与前基板100上的放电维持电极102、103相交的区域,将是形成放电单元的部分。在地址电极112和放电维持电极102、103之间施加寻址电压Va以便引起寻址放电,为一对放电维持电极102、103施加维持电压Vs以引起维持放电。随后,产生的真空紫外线激发荧光体使得它们发出可见光穿过前基板100并由此显示PDP图像。可是,具有放电电极102、103和图4中所示条形结构的阻挡肋115的PDP,可以引起邻近阻挡肋115的放电单元之间的串扰。另外,因为放电区域沿着阻挡肋115形成的方向彼此连接,所以可以引起邻近放电单元之间的误放电(misdischarge)。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对应于相邻像素的放电维持电极102、103之间的距离必须在一定水平以上,而这降低了效率的改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5所示,已经研究了具有改进电极和阻挡肋的PDP。所述PDP具有一种构造,使得在各个放电单元中放电维持电极123的透明电极123a从总线电极123b成对地彼此面对延伸。为了减少邻近放电单元之间串扰以及通过增加荧光体涂覆面积而增加发射效率的目的,要求PDP具有矩阵型阻挡肋125,其由彼此正交的垂直阻挡肋125a和水平阻挡肋125b形成。申请号为1998-149771的日本专利特开描述了这种等离子显示板。具有上述构造的PDP如此运作,使得等离子放电发射在一对相对放电电极之间的维持区域中开始,并在边缘附近扩散直到其散尽(extinct)。相应地,形成放电单元的部件的形状特性对于维持放电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地,引起维持放电的放电维持电极123和限定放电单元形状的阻挡肋125的形状很大程度地影响维持放电。可是,上述放电维持电极123的形状引起部分处于放电间隙中的强烈初始放电,并且如果局部地产生初始放电,则等离子放电不能有效地在放电单元内扩散,并由此使得放电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PDP,其中通过有效的电极布局和设计来降低击穿电压,通过改善中心处的局部放电来在放电单元的大面积上产生主要放电,并因此可以最大化发射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等离子显示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以限定多个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形成在各个放电单元中的荧光层;以及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所述放电维持电极具有沿着与地址电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便在各个放电单元中形成相应对的总线电极,和从总线电极延伸至各个放电单元中以形成相向对的延伸电极。对应各个放电单元的一对放电维持电极在彼此相对的延伸电极之间形成了相互具有不同间距的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并且所述第二间隙G2形成为比第一间隙G1长。各个延伸电极具有一个端部,其具有第一宽度2α的较长延伸部分,以及具有第二宽度β的较短延伸部分。较长延伸部分之间的间距限定第一间隙,而较短延伸部分之间的间距限定比第一间隙长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和第二宽度满足1.5≤α/β≤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隙G2被形成在延伸电极的相对端部的中心之间,并且各个延伸电极能被形成得适合随邻近总线电极的其后端部远离放电单元中心,在总线电极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在于延伸电极的相对端的中心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的情况中,用于形成第一间隙G1的端部位于相对端的中心的两侧的每一侧上,并且用于形成第一间隙G1的各个端部的宽度为α。用于形成第一间隙G1的延伸电极端部和用于形成第二间隙G2的延伸电极端部之间的间距D,可被形成为处于10至30μm的范围内。可以利用透明电极形成所述延伸电极。此外,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的阻挡肋可限定除多个放电单元以外的非放电区域,并且所述非放电区域被形成在由通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与通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坐标所围绕的区域中。所述非放电区域可被形成为具有由阻挡肋限定的单独单元构造,并且各个放电单元可如下形成设置在地址电极方向上的其两个端部随着它们远离放电单元中心而宽度变窄。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意性实施例的PDP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意性实施例的PDP的部分平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意性实施例的PDP的单位放电单元的放大平面图;图4为常规PDP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5为具有延伸电极和矩阵型阻挡肋构造的常规PDP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意性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板通常由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形成,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预定距离相分开并彼此相对。在基板10和20之间的空间中,由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27R、27G、27B以引起等离子放电,并且放电维持电极12、13和地址电极21被分别形成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详细地,沿着与第一基板10相对的第二基板20的一个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形成多个地址电极21。所述地址电极21被形成为条形图案并与相邻地址电极21以预定的距离相分开,并同时彼此平行行进。电介质层23也被形成在设置有地址电极21的第二基板20上。所述电介质层23被形成在该基板的整个表面上以覆盖所述地址电极21。应当注意到,尽管以上提及了条形的地址电极,但地址电极的形状并不限制于该图形并可以以各种方式予以形成。阻挡肋25被设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空间内,以便限定多个放电单元27R、27G、27B以及非放电区域26。优选地,阻挡肋25被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20上的电介质层23的顶面上。所述放电单元27R、27G、27B指定这样的区域,即其中提供有放电气体并且通过施加寻址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能够产生气体放电的区域。所述非放电区域26是这样的区域,即未施加电压而在其中不期望产生气体放电(也就是照明)的区域。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放电区域26被形成为具有至少比阻挡肋25的顶部宽度大的区域。如图2所示,由阻挡肋25限定的非放电区域26被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坐标H和纵坐标V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地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限定多个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形成在各个放电单元中的荧光层;以及 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所述放电维持电极具有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便在各个放电单元中形成相应对的总线电极,和从所述总线电极延伸至各个放电单元中以形成相向对的延伸电极,各个延伸电极具有一个端部,所述端部包含具有第一宽度2α的较长延伸部分和具有第二宽度β的较短延伸部分,其中延伸电极的各相向对中较长延伸部分之间的间距限定第一间隙,而延伸电极的各相向对中较短延伸部分之间的间距限定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比所述第一间隙长,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宽度和所述 第二宽度满足1.5≤α/β≤4。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禹锡均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