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及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4828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及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涉及特种车辆散热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闭式泵、斜盘方向控制阀、变量活塞、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和梭阀,斜盘方向控制阀用于改变闭式泵的泵油方向,变量活塞用于调节闭式泵的泵油流量,该装置应用于闭式系统时每一个控制电流与系统工作压力存在唯一对应的关系;该系统为包括有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定量液压马达装置和轴流风机的闭式散热系统,其可为装备的轻量化设计打下坚实基础,其根据监测并诊断的各冷却介质温度信号,输出相应的控制电流,即可实现轴流风机转速的动态调节,控制过程极为简单。为简单。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及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特种车辆散热
,具体为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及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标准的不断提升,特种车辆的散热系统也逐步由集成式散热系统转化为独立式散热系统,通过监测水散热器、中冷器、液压油散热器、变矩器/变速箱油散热器、分动箱油散热器的进出口温度,对风机转速进行实时调节,实现风机转速依据车辆散热需求的动态链接,提升车辆的节能减排效果。
[0003]现有技术中的独立散热系统通常以开式系统为主,油箱总体偏大,导致整车重量加重。传统的独立散热系统一般是通过比例电磁溢流阀来调节风机驱动马达的流量,从而控制风机的转速,实现按需散热,这使得系统回路中多余的流量只能通过溢流回到油箱,造成液压系统发热,能量损耗。另外,传统的散热系统都是采用液压马达驱动轴流风扇,风扇效率低,只能通过加大散热器或提高风扇的转速、直径等方式来满足系统的散热需求。其最终将导致散热器偏大、偏厚,重量过重,或风机的噪音偏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闭式液压泵装置及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其采用闭式独立散热系统,可通过采集实时温度信号作为控制的依据,结合风机的特性,通过限定系统压力来限定马达功率/转速的控制方式,从而实现对风机转速的实时调节,实现按需散热的要求,提升车辆的节能减排效果。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包括闭式泵、斜盘方向控制阀、变量活塞、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和梭阀,所述闭式泵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通设置有油口A和油口B,所述闭式泵的泄油口连通设置有油口T,所述斜盘方向控制阀用于改变所述闭式泵的泵油方向,所述变量活塞用于调节所述闭式泵的排量,所述变量活塞包括缸筒,活塞,活塞杆和弹簧,所述活塞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缸筒内,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分隔成c腔和d腔,所述弹簧和所述活塞杆均设置于所述c腔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塞和缸筒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缸筒并与所述闭式泵的斜盘连接,所述c腔与所述油口T连通,所述d腔通过所述第二节流阀与所述油口T连通,
[0007]所述梭阀的两个进油口分别与所述油口A和油口B连通,所述梭阀的出油口与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的压力油口连通,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的工作油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阀与所述变量活塞远离所述闭式泵的活塞腔连通,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的回油口与所述油口T连通。
[0008]一种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包括上述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还包括油箱、定
量液压马达装置和轴流风机;
[0009]所述定量液压马达装置包括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的进油口和回油口分别与油口A和油口B连通,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轴流风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液压马达的泄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油口T与所述油箱连通。
[0010]进一步的,该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还包括补油装置,所述补油装置包括补油泵、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补油溢流阀,所述补油泵的动力轴与所述闭式泵的动力轴传动连接,所述补油泵的吸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补油泵的泵油口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第二单向阀的进油口和补油溢流阀的进油口均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口A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口B连通,所述补油溢流阀的溢流口与所述油箱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补油泵与所述油箱之间设置有吸油过滤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定量液压马达装置还包括冲洗阀,所述冲洗阀包括三位三通电磁阀和冲洗溢流阀,所述三位三通电磁阀的O口和P口分别与所述油口A和油口B连通,三位三通电磁阀的A口与所述冲洗溢流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冲洗溢流阀的溢流口与液压马达的泄油口连通。
[0013]进一步的,该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还包括冷却器,所述液压马达的泄油口、所述补油溢流阀的溢流口和所述油口T均与所述油箱通过所述冷却器连通。
[0014]进一步的,该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斜盘方向控制阀和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电连。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该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在应用时闭式泵直接与机车的发动机传动连接,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不断增加,液压泵排量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0017]应用该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应用于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中,可实现机车的独立散热,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油箱总体偏大,导致整车重量加重的问题,液压油箱及液压油使用量大幅减小,为装备的轻量化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装备的载重量及机动性。采用轴流风机替代传统的轴流风扇,大大减小散热器的体积和重量,为装甲车辆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保障。
[0018]设置液压马达和轴流风机,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包括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其线圈电流与系统工作压力存在唯一对应的关系;根据液压泵和轴流风机的功率特性,每一个系统工作压力值,均可以计算出风机的对应最大转速。由此,在实际控制时,通过每输出一个控制电流即可确定系统的工作压力,限制该系统工作压力下液压马达及风机的最大功率及转速。
[0019]该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设置有斜盘方向控制阀,在该散热系统长时间工作后,可改变风机旋转方向,反吹散热器上的灰尘或其它杂物,确保散热效率,具有建构紧凑、操作简单,维护便捷等优势。
[0020]该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仅需确定轴流风机的转速与控制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监测并诊断的各冷却介质温度信号,输出相应的控制电流,即可实现轴流风机转速的动态调节,控制过程极为简单。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的液压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种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一种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中定量液压马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一种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的系统压力与控制电流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5]图5为根据轴流风机和液压马达的功率特性得出的转速

功率关系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一种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各工况下温度

转速对应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8]如图1所示,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200为集成设置,其包括闭式泵220、斜盘方向控制阀210、变量活塞230、第一节流阀240、第二节流阀250、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260和梭阀270。闭式泵220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通设置有油口A和油口B,闭式泵2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200),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500)、闭式泵(220)、斜盘方向控制阀(210)、变量活塞(230)、第一节流阀(240)、第二节流阀(250)、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260)和梭阀(270),所述闭式泵(220)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通设置有油口A和油口B,所述闭式泵(220)的泄油口连通设置有油口T,所述油口T与所述油箱(500)连通,所述斜盘方向控制阀(210)用于改变所述闭式泵(220)的泵油方向,所述变量活塞(230)用于调节所述闭式泵(220)的排量,所述变量活塞(230)包括缸筒,活塞,活塞杆和弹簧,所述活塞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缸筒内,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分隔成c腔和d腔,所述弹簧和所述活塞杆均设置于所述c腔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塞和缸筒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缸筒并与所述闭式泵(220)的斜盘连接,所述c腔与所述油口T连通,所述d腔通过所述第二节流阀(250)与所述油口T连通;所述梭阀(270)的两个进油口分别与所述油口A和油口B连通,所述梭阀(270)的出油口与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260)的压力油口连通,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260)的工作油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阀(240)与所述变量活塞(230)的d腔连通,所述二位三通电液控制阀(260)的回油口与所述油口T连通。2.一种全地形装甲车独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闭式液压泵装置(200),还包括定量液压马达装置(600)和轴流风机(400);所述定量液压马达装置(600)包括液压马达(620),所述液压马达(620)的进油口和回油口分别与油口A和油口B连通,所述液压马达(620)的输出轴与所述轴流风机(400)的输入轴连接,所述液压马达(62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太东吴泓良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百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