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4201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以解决现有软轴接头在软轴护管增加配重块或吸振器不能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而且在软轴接头安装配重块存在位置不确定和不易于安装的技术问题。包括减振橡胶、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第一配重块侧面设置有垂直于中心孔的扇环形隔离槽,径向设置有一字型槽,一字型槽与中心孔和隔离槽均相通,且第一配重块上设有穿过一字型槽的连接孔,连接孔中设置有锁紧连接件;减振橡胶、第二配重块及第一配重块之间的接触面均采用硫化连接方式固连为一体,减振橡胶轴孔套设在软轴接头拉杆上,两者过渡配合;第二配重块后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螺纹孔。少两个螺纹孔。少两个螺纹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整车操纵换挡系统减振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整车驾乘舒适性及动力传输系统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是整车NVH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整车动力总成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几十到一百赫兹的弯曲弹性模态,当其与发动机的点火激励重合,会引起系统的弯曲共振,其振动经悬置
‑‑
车架
‑‑
驾驶室悬置传递驾驶室,也会经变速器
‑‑
变速器操纵
‑‑
换挡摇臂

软轴传递至驾驶室换挡杆。目前,经悬置传递的振动通过悬置隔振设计可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经换挡摇臂

软轴传递至换挡杆的振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手扶挡杆手球麻手问题,引起客户强烈抱怨。挡杆麻手问题的振动主要是经软轴拉线沿其轴线方向传递的,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降低或隔离传递路径上的振动响应。现有技术中,在软轴护管增加配重块或吸振器不能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特别中轻卡等商用车而言,其使用环境要求软轴拉线需护管保护,将配重块安装在拉线上需要截断护管,位置不确定且不易于安装,造成成本增加,拆卸不便。
[0003]CN202007824U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换挡拉索,其在拉索接头与拉杆之间设置波纹减震套管,同时在拉索套管的外圆上安装配重块。但是,该拉索的减震套管和配重块是分体设计、分别安装,且圆柱体配重块的两端通过铆压方式固定在拉索套管上,存在配重块安装困难、无法匹配配重块质量等问题。
[0004]CN204114090U则公开了一种汽车换挡操纵机构的改良型操纵杆,其在操纵杆本体下端外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缓冲层、连接套和配重体。虽然该方案采用同轴布局,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杠杆选择不同重量的配重体,但是,该技术采用了复杂的三层结构,且配重体直接压套在连接套外壁的直纹滚花上,导致安装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软轴接头减振技术中,在软轴护管增加配重块或吸振器不能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而且在软轴接头安装配重块存在位置不确定和不易于安装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能够有效解决加速过程中动力总成共振引起挡杆麻手问题,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位置易调,更换方便。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包括套设在软轴接头拉杆5上的减振橡胶3以及环形配重块,其特殊之处在于:
[0008]所述环形配重块包括同轴并排设置的第一配重块1和第二配重块4;
[0009]所述第一配重块1侧面设置有垂直于中心孔的扇环形隔离槽6,所述隔离槽6的底部与第一配重块1的中心孔相通;
[0010]所述隔离槽6将第一配重块1分割成一端相连的连接块12和锁紧块13,所述连接块12靠近第二配重块4,所述锁紧块13远离第二配重块4;
[0011]所述锁紧块13上径向设置有一字型槽7,且所述一字型槽7与中心孔和隔离槽6均相通;所述锁紧块13上贯穿设置有穿过一字型槽7的连接孔11;所述连接孔11中设置有锁紧连接件2;
[0012]所述减振橡胶3包括设置在软轴接头拉杆5和连接块12之间的第一减振轴套31、设置在软轴接头拉杆5和第二配重块4之间的第二减振轴套32,以及设置在第一配重块1和第二配重块4之间的环形减振垫33;所述第一减振轴套31、第二减振轴套32以及环形减振垫33为一体结构;
[0013]所述减振橡胶3、第二配重块4及第一配重块1之间的接触面均采用硫化连接方式固连为一体。
[0014]进一步地,所述减振橡胶3套设在软轴接头拉杆5上,两者过渡配合。
[0015]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槽6设置在第一配重块1距离环形减振垫33位置为2mm~3mm处,且隔离槽6为180
°
扇环形隔离槽。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块1中心孔设置为台阶孔,台阶的厚度及长度与第一减振轴套31相适配,便于拆装,可操作性好。
[0017]进一步地,为了装配方便,所述锁紧块13上在一字型槽7的上方设置有截面为L形切口8,L形切口8的一个切面与一字型槽7平行。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重块4远离第一配重块1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螺纹孔10,可根据不同动力总成匹配需求,连接不同质量的配重块,进行总体质量调整。
[0019]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孔10为4个,且4个螺纹孔10沿同一圆周均布。
[0020]进一步地,所述锁紧连接件2为螺钉或螺栓。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均具有一定质量,与减振橡胶的阻尼作用共同降低振动响应,以解决加速过程中的动力总成弯曲共振带来挡杆麻手等问题,提升整车驾乘舒适性及NVH性能。
[0023]2)本技术中通过第一配重块上锁紧螺钉与软轴接头拉杆锁紧进行固定,轴向位置可根据软轴安装空间及匹配需求灵活调整;减振橡胶轴孔与软轴接头拉杆过渡配合,便于拆装,可操作性好。
[0024]3)本技术可根据不同动力总成匹配需求,通过第二配重块后端均布的4个螺纹孔连接不同质量的配重块,进行总体质量调整,扩展性好,适用范围广。对于不同类型车辆及软轴系统发生批量挡杆抖动问题,可快速进行质量匹配设计,工程可实施性好,能够大幅提高解决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减振装置的剖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减振装置中第一配重块前视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减振装置中第一配重块俯视图;
[0029]图5为图3中A

A向剖视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减振装置中减振橡胶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减振装置中第二配重块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
第一配重块,2

锁紧连接件,3

减振橡胶,31

第一减振轴套,32

第二减振轴套,33

环形减振垫,4

第二配重块,5

软轴接头拉杆,6

隔离槽,7

一字型槽,8

L形切口,9

凸台,10

螺纹孔,11

连接孔,12

连接块,13

锁紧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匹配于换挡软轴接头拉杆的减振装置,包括套设在软轴接头拉杆(5)上的减振橡胶(3)以及环形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配重块包括同轴并排设置的第一配重块(1)和第二配重块(4);所述第一配重块(1)侧面设置有垂直于中心孔的扇环形隔离槽(6),所述隔离槽(6)的底部与第一配重块(1)的中心孔相通;所述隔离槽(6)将第一配重块(1)分割成一端相连的连接块(12)和锁紧块(13),所述连接块(12)靠近第二配重块(4),所述锁紧块(13)远离第二配重块(4);所述锁紧块(13)上径向设置有一字型槽(7),且所述一字型槽(7)与中心孔和隔离槽(6)均相通;所述锁紧块(13)上贯穿设置有穿过一字型槽(7)的连接孔(11);所述连接孔(11)中设置有锁紧连接件(2);所述减振橡胶(3)包括设置在软轴接头拉杆(5)和连接块(12)之间的第一减振轴套(31)、设置在软轴接头拉杆(5)和第二配重块(4)之间的第二减振轴套(32),以及设置在第一配重块(1)和第二配重块(4)之间的环形减振垫(33);所述第一减振轴套(31)、第二减振轴套(32)以及环形减振垫(33)为一体结构;所述减振橡胶(3)、第二配重块(4)及第一配重块(1)之间的接触面均采用硫化连接方式固连为一体。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虎森殷崇一陈晓利王鑫强登科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