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820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温控器,包括面盖、双金属片、外壳、触片组和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露于外壳外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凹孔。(*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温控器,特别是一种双金属片温控器。
技术介绍
在2003年11月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告CN2585393Y中公开了申请号为02249356的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名为“大功率温控器”的技术方案,包括上盖、双金属片、顶杆、底座、端子、固定铆钉、动触点、静触点、底盖及底盖铆钉组件,上盖是用金属材料做成椭圆形帽状,上盖的下面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底座,底座是形结构,上部是圆柱,圆柱中心有一小圆柱,小圆柱四周是空腔环,小圆柱中心穿孔,安放陶瓷圆柱体顶杆;顶杆顶部放片状双金属片,封装上盖内,上盖固接在底座上部;底座下方空腔安装焊接有动作弹片、动触点的端子和焊接有静触点的端子,分别固装在底座上左、右端。上述温控器靠自动复位,即双金属片动作后,当温度恢复到其复位温度后,动触片在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用户一般情况下不知其是否动作过,所以,后来出现了一种手动复位的双金属片温控器,其结构是在动触片下侧设置一伸出外壳外的复位顶杆,当双金属片动作后,不能自动复位,必须人工将顶杆压下,顶杆将动触片和双金属片一起复位;但这种手动复位的温控器中,伸出外壳外的顶杆端面为一平面且靠近接线柱,如果用手直接将顶杆压下,容易造成触电,如果用其它长条状的物品将顶杆压下,则物品顶压顶杆的端面容易滑动而使操作者手部触到接线柱,同样容易造成触电;所以其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动复位的双金属片温控器中存在的安全性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温控器。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温控器,包括面盖、双金属片、外壳、触片组和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露于外壳外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凹孔。其作用是使操作者可以用长条状物品插入该孔内,通过压下顶杆而使双金属片复位,好处是长条状物品不会滑出该孔外。所述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顶杆端面上设置的凹孔为锥形。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操作者可以使用铅珠笔等长条形物品将温控器复位,其操作是将笔头伸入顶杆的凹孔内,推动铅珠笔即可,使用十分方便,铅珠笔不会滑出该凹孔外,与现有的手动复位双金属片温控器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使用方便、安全性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温控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2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图3是图2沿A--A线的剖视图。图中1、金属面盖,2、双金属片,3、顶杆,301、顶臂,51、52、61、62、定触片,53、63、动触片,54、64、弹簧,531、定位台,6、外壳,601、导向槽,9、螺丝。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温控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结合图1、图2、图3可见,所述温控器包括金属面盖1,双金属片2,外壳6,静触片51、52、61、62,动触片5 3、6 3,弹簧54、64,顶杆3;其中静触片51、52、弹簧54和动触片53构成一组触片组,静触片61、62、弹簧64和动触片63构成另一组触片组,顶杆3设有两只横向伸出的顶臂301用以推动动触片与静触片分离,外壳6内设有与顶臂301相配的导向槽601,顶杆3露于外壳6外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锥形凹孔302。从图2中可见,当双金属片2动作时,推动顶杆3向下运动,顶杆3上的顶臂301推动动触片53和63与各自的静触片分离,手工复位时,用笔尖插入顶杆的凹孔302内将顶杆3向上推,使之将双金属片2复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器,包括面盖、双金属片、外壳、触片组和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露于外壳外的一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登隆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腾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