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气压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72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气压棒,包括双层外立管,导向套,端盖,气压芯棒,平面轴承,端卡簧,缓冲垫,将导向套设置于双层外立管内的中间位置,使气压芯棒插入双层外立管和导向套后,气压芯棒延伸至最底端通过端卡簧固定于双层外立管底端时,其上面一部分则始终位于导向套的上面,从而润滑油脂仅在其位于导向套下面的一部分,升降时,气压芯棒升出双层外立管的部分始终为干净部分。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气压棒外观美感度高且用户体验效果好。果好。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气压棒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压棒
,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升降/旋转座椅的新型气压棒。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升降转椅大多是采用高压气压棒来使椅子实现升降调节及转动功能。气压棒是在气缸内充入高压氮气,利用气缸内活塞两端的压力差来推动活塞杆移动进而推动椅子的升降。这种利用气压棒的椅子,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因此在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气压棒在升降的过程中,气压棒芯的表面会将导向套中的润滑油脂附着带出外露于外立管,而这些润滑脂为了保持润滑的长久,一般都采用高粘性的润滑脂,因此若手或衣服触碰到气压芯棒表面时,会令人极为不舒服感觉,用户体验效果差。同时,气压芯棒升降多次后,表面附着的油脂便会形成一道道黑色的圆环,影响了座椅产品的观感及品质感。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新型气压棒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观美感度高且用户体验效果好的新型气压棒。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气压棒,包括:
[0007]双层外立管,所述双层外立管包括内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并与所述内管间隔的外管、由所述内管的顶端向所述外管弯折并与所述外管固定连接的翻边、由所述内管的内侧凸出延伸的上止回凸钉和下止回凸钉、以及位于所述内管底端的垫圈,所述垫圈与所述内管同轴设置并将所述内管的底端和所述外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止回凸钉距离所述内管的顶端一段距离,所述下止回凸钉距离所述内管的底端一段距离,且所述上止回凸钉与所述下止回凸钉间隔设置;
[0008]导向套,所述导向套插设于所述内管内并同轴设置,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内管形成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导向套的外周侧分别凹陷形成沿其轴向间隔的上止回环和下止回环;所述上止回环与所述上止回凸钉配合卡接,所述下止回环与所述下止回凸钉卡接,并同共将所述导向套形成其轴向限位;
[0009]端盖,所述端盖沿所述双层外立管的轴向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气压芯棒的外径;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双层外立管的顶端并使所述通孔与所述内管呈同轴设置;
[0010]气压芯棒,所述气压芯棒包括棒体、设置于所述棒体顶端的启动杆以及设置于所述棒体底端的活塞杆;所述气压芯棒经所述通孔插入所述内管并使得所述导向套套设于所述棒体且与所述棒体抵接形成轴向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杆朝向所述垫圈并穿过所述垫圈;
[0011]平面轴承,所述平面轴承套设固定于所述活塞杆并固定于所述垫圈上;以及,
[0012]端卡簧,所述端卡簧位于所述垫圈远离所述平面轴承的一侧,所述端卡簧与所述活塞杆的端部连接并将所述活塞杆固定于所述垫圈。
[0013]优选的,所述气压芯棒为打点封闭式气压芯棒或旋压封闭式气压芯棒。
[0014]优选的,所述端盖包括设有所述通孔的端盖本体和由所述端盖本体的顶端周缘向外延伸的端盖盖缘;所述端盖本体插设于所述内管并与所述内管形成过盈配,所述端盖盖缘压设于所述外管的顶端。
[0015]优选的,所述端盖盖缘的外径与所述外管的外径相同。
[0016]优选的,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呈环状,其套设固定于所述活塞杆并抵接于所述平面轴承远离所述垫圈的一侧。
[0017]优选的,所述缓冲垫为橡胶制成。
[001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将外立管结构设置呈双层外立管,并在其内管形成上止回凸钉和下止回凸钉,导向套沉入并固定在双层外立管的内管中间位置,同与上止回凸钉和下止回凸钉配合使其轴向和径向限位,通过上述结构设置,气压芯棒穿过导向套降到底时,气压芯棒的上端还有很大一部分不会进入导向套内,而是一直位于导向套的上面,该部分也作为升起时延伸出双层外立管的部分,因此,设置好气压芯棒的升高行程后,升高时仅让气压芯棒的该部分干净无油段伸出双层外立管,有效的避免了使用时将油污粘到手上,极大程度提高了用户体验感;同时该部分气压芯棒因表面干净无油,升出时有效提高了新型气压棒的外观美感。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的部分立体结构剖示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的双层外立管的内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的双层外立管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的导向套立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新型气压棒的端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请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气压棒100,包括:双层外立管1,导向套2,端盖3,气压芯棒4,平面轴承5,端卡簧6,缓冲垫7。
[0027]所述双层外立管1包括内管11、套设于所述内管11并与所述内管11间隔的外管12、由所述内管11的顶端向所述外管12弯折并与所述外管12固定连接的翻边13、由所述内管11的内侧凸出延伸的上止回凸钉14和下止回凸钉15、以及位于所述内管11底端的垫圈16。
[0028]所述垫圈16与所述内管11同轴设置并将所述内管11的底端和所述外管12的底端固定连接,同时所述内管11的顶端向所述外管12弯折的翻边13与所述外管12固定连接,从而形成双层结构,可通焊接成一整体结构。双层结构的双层外立管1在内管11形成的上止回凸钉14和下止回凸钉15用于固定导向套2使得导向套2在轴向限位。
[0029]具体的,所述上止回凸钉距14离所述内管11的顶端一段距离,所述下止回凸钉15距离所述内管11的底端一段距离,且所述上止回凸钉14与所述下止回凸钉15间隔设置。也所述上止回凸钉距14和下止回凸钉15整体位于所述内管11的中间位置,从而可使得导向套2定位于中间位置。
[0030]所述导向套2插设于所述内管11内并与内管11同轴设置,所述导向套2与所述内管11形成过盈配合连接,从而使得导向套2的外周侧压入至内管11中,保持其不会径向转动,使其在径向限位。
[0031]所述导向套2的外周侧分别凹陷形成沿其轴向间隔的上止回环21和下止回环22。所述上止回环21与所述上止回凸钉14配合卡接,所述下止回环22与所述下止回凸钉15卡接,从而同共将所述导向套2形成其轴向限位。
[0032]所述端盖3沿所述双层外立管1的轴向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30,所述通孔30的孔径大于所述气压芯棒4的外径,从而不与气压芯棒4接触,则不会产生对气压芯棒4的表面磨损或污染。所述端盖3盖设于所述双层外立管1的顶端并使所述通孔30与所述内管11呈同轴设置。
[0033]具体的,所述端盖3包括设有所述通孔30的端盖本体31和由所述端盖本体31的顶端周缘向外延伸的端盖盖缘32。所述端盖本体31插设于所述内管11并与所述内管11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气压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外立管,所述双层外立管包括内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并与所述内管间隔的外管、由所述内管的顶端向所述外管弯折并与所述外管固定连接的翻边、由所述内管的内侧凸出延伸的上止回凸钉和下止回凸钉、以及位于所述内管底端的垫圈,所述垫圈与所述内管同轴设置并将所述内管的底端和所述外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止回凸钉距离所述内管的顶端一段距离,所述下止回凸钉距离所述内管的底端一段距离,且所述上止回凸钉与所述下止回凸钉间隔设置;导向套,所述导向套插设于所述内管内并同轴设置,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内管形成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导向套的外周侧分别凹陷形成沿其轴向间隔的上止回环和下止回环;所述上止回环与所述上止回凸钉配合卡接,所述下止回环与所述下止回凸钉卡接,并同共将所述导向套形成其轴向限位;端盖,所述端盖沿所述双层外立管的轴向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双层外立管的顶端并使所述通孔与所述内管呈同轴设置;气压芯棒,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气压芯棒的外径;所述气压芯棒包括棒体、设置于所述棒体顶端的启动杆以及设置于所述棒体底端的活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齐维新杨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德悦强气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