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95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包括本体码垛送料单元、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第一作业机器人、第一螺柱焊接部、第二作业机器人、第一夹持转台、第二夹持转台、第三作业机器人、第四作业机器人、第二螺柱焊接部、第三夹持转台、第五作业机器人、第六作业机器人、第一视觉检测单元、扭力检测单元以及抓取单元;该设备将堆垛进料的本体或者加强件进行分料后进料,对两者的结合部进行多次点焊与螺柱焊接,形成成品车身通道组件;车身通道组件送入第三夹持转台,由第一视觉检测单元、扭力检测单元进行焊点检测以及扭力检测,由第六作业机器人上的抓取单元进行成品或者不良品分区存放。者不良品分区存放。者不良品分区存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组件加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车身的组装加工中,会使用到车身通道组件,如图1所示,该车身通道组件包括一个本体及两个加强件,两个加强件固定设置在加强件突起部的边缘位置。为便于该车身通道组件的安装,通常需要在本体上设置螺柱,并将两个加强件与本体进行焊接,在实现大批量连续生产时,现有方法是采用人工分别对本体或者加强件进行逐个送件并进行组合,然后进行后续自动焊接,最后人工检测和人工取料,进料和取料效率很低,人员配备比较多;而且由于车身通道组件的焊点较多,焊接后需要对焊点及螺柱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产品品质合格。由于加工工序繁多,如果采用人工进行逐个上料检测和取料,不仅需要人员比较多设备布局松散占地面积大,还会导致大量工序中的浪费,加工和检测效率会受到不利影响。
[0003]综上所述,开发一种能够对车身通道组件的各部件进行自动的上料、连续加工以及自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和自动下料,从而保证车身通道组件批量生产时的连续性与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进行批量的堆垛进料、单件流组件组装、螺栓与本体焊接以及质量检测均能自动完成的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包括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第一作业机器人(3)、第一螺柱焊接部(4)、第二作业机器人(5)、第一夹持转台(6)、第二夹持转台(7)、第三作业机器人(8)、第四作业机器人(9)、第二螺柱焊接部(10)、第三夹持转台(101)、第五作业机器人(102)、第六作业机器人(103)、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扭力检测单元(105)以及抓取单元(106);
[0006]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与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并排设置;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远离进料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作业机器人(3),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远离进料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作业机器人(5);第一作业机器人(3)远离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夹持转台(6),第二作业机器人(5)远离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的方向设置有第二夹持转台(7);第一夹持转台(6)远离第一作业机器人(3)一侧方向设置有第三作业机器人(8),第二夹持转台(7)远离第二作业机器人(5)的一侧方向设置有第四作业机器人(9)和第二螺柱焊接部(10);第三夹持转台(101)水平延伸方向一端用于第四作业机器人(9)并放置待检测的车身通道组件,第三夹持转台(101)水平延伸方向另一端设置有第五作业机器人(102),第三夹持转台(101)水平延伸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第六作业机器人(103);第一视觉
检测单元(104)与扭力检测单元(105)均设置在第五作业机器人(102)的工作部上;抓取单元(106)设置在第六作业机器人(103)的工作部上;
[0007]其中,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用于将堆垛状态的本体进行输送,并将堆垛状态顶部的一个本体进行分离放置;
[0008]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用于将堆垛状态的成对设置的加强件进行输送,并将堆垛状态顶部的一对加强件进行分离放置;
[0009]第二作业机器人(5)用于将加强件堆垛最上方分离放置的一对加强件搬运至第一夹持转台(6)处;
[0010]第一作业机器人(3)用于将本体堆垛最上方分离放置的一个本体搬运至第一螺柱焊接部(4),将第一螺柱与本体进行焊接,然后第一作业机器人(3)将焊接后的本体搬运至第一夹持转台(6)处;第一夹持转台(6)对放置的一对加强件及本体进行夹持后旋转至第三作业机器人(8)所在一侧;并由第三作业机器人(8)对一对加强件及本体的贴合面进行一次焊接,一次焊接后第一夹持转台(6)带动加强件及本体复位,由第二作业机器人(5)将一次焊接后的加强件及本体搬运至第二夹持转台(7)处;
[0011]第二夹持转台(7)带动强件及本体旋转至第四作业机器人(9)所在一侧;第四作业机器人(9)对放置在第二夹持转台(7)上的加强件及本体进行二次焊接;二次焊接后再由第四作业机器人(9)将加强件及本体搬运至第二螺柱焊接部(10),将第二螺柱与本体进行焊接得到车身通道组件;
[0012]由第四作业机器人(9)将焊接后的车身通道组件放置在第三夹持转台(101)的一端,第三夹持转台(101)带动车身通道组件旋转至第五作业机器人(102)所在方向;第五作业机器人(102)通过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分别检测车身通道组件的焊点或者螺柱的数量或位置,通过扭力检测单元(105)检测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的扭力;抓取单元(106)抓取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或者扭力检测单元(105)检测后的车身通道组件,并将该检测后的车身通道组件放置在合格品区域或者不合格品区域。
[00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包括第一底座(11)、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若干第一固定托架(13)、本体分离机构(14)和本体精定位托架(15);第一底座(1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第一底座(11)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本体进料端,第一底座(11)水平延伸方向的另一端的顶部为本体出料端;第一底座(11)远离地面的一端表面固定设置有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和本体分离机构(14),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分别沿着第一底座(11)水平延伸方向布置且间隔设置,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的活动端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固定托架(13),第一固定托架(13)与本体的边缘或者其靠近地面的端面相抵持,各第一固定托架(13)分别用于堆垛放置本体,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将堆垛放置的本体由本体进料端水平的向本体出料端输送;第一底座(11)的本体出料端位置设置有一本体精定位托架(15);本体分离机构(14)跨设在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上方且靠近本体出料端方向,本体分离机构(14)抓取并夹持本体出料端的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的活动端上堆垛顶部的一个本体,并放置在本体精定位托架(15)内。
[0014]优选的,所述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包括第二底座(21)、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两第二固定托架(23)、加强件分离机构(24)和加强件精定位托架(25);第二底座(2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第二底座(21)远离地面的一端为加强件进料端,第二底座(21)水平延
伸方向的另一端的顶部为加强件出料端;第二底座(21)远离地面的一端表面固定设置有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和加强件分离机构(24),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分别沿着第二底座(21)水平延伸方向布置且间隔设置,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的活动端上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托架(23),第二固定托架(23)竖直向上延伸并分别与两个对称设置的加强件的边缘处或者其靠近地面的端面相抵持,堆垛放置的两个加强件相对且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第一作业机器人(3)、第一螺柱焊接部(4)、第二作业机器人(5)、第一夹持转台(6)、第二夹持转台(7)、第三作业机器人(8)、第四作业机器人(9)、第二螺柱焊接部(10)、第三夹持转台(101)、第五作业机器人(102)、第六作业机器人(103)、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扭力检测单元(105)以及抓取单元(106);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与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并排设置;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远离进料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作业机器人(3),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远离进料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作业机器人(5);第一作业机器人(3)远离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夹持转台(6),第二作业机器人(5)远离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的方向设置有第二夹持转台(7);第一夹持转台(6)远离第一作业机器人(3)一侧方向设置有第三作业机器人(8),第二夹持转台(7)远离第二作业机器人(5)的一侧方向设置有第四作业机器人(9)和第二螺柱焊接部(10);第三夹持转台(101)水平延伸方向一端用于第四作业机器人(9)并放置待检测的车身通道组件,第三夹持转台(101)水平延伸方向另一端设置有第五作业机器人(102),第三夹持转台(101)水平延伸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第六作业机器人(103);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与扭力检测单元(105)均设置在第五作业机器人(102)的工作部上;抓取单元(106)设置在第六作业机器人(103)的工作部上;其中,本体码垛送料单元(1),用于将堆垛状态的本体进行输送,并将堆垛状态顶部的一个本体进行分离放置;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用于将堆垛状态的成对设置的加强件进行输送,并将堆垛状态顶部的一对加强件进行分离放置;第二作业机器人(5)用于将加强件堆垛最上方分离放置的一对加强件搬运至第一夹持转台(6)处;第一作业机器人(3)用于将本体堆垛最上方分离放置的一个本体搬运至第一螺柱焊接部(4),将第一螺柱与本体进行焊接,然后第一作业机器人(3)将焊接后的本体搬运至第一夹持转台(6)处;第一夹持转台(6)对放置的一对加强件及本体进行夹持后旋转至第三作业机器人(8)所在一侧;并由第三作业机器人(8)对一对加强件及本体的贴合面进行一次焊接,一次焊接后第一夹持转台(6)带动加强件及本体复位,由第二作业机器人(5)将一次焊接后的加强件及本体搬运至第二夹持转台(7)处;第二夹持转台(7)带动强件及本体旋转至第四作业机器人(9)所在一侧;第四作业机器人(9)对放置在第二夹持转台(7)上的加强件及本体进行二次焊接;二次焊接后再由第四作业机器人(9)将加强件及本体搬运至第二螺柱焊接部(10),将第二螺柱与本体进行焊接得到车身通道组件;由第四作业机器人(9)将焊接后的车身通道组件放置在第三夹持转台(101)的一端,第三夹持转台(101)带动车身通道组件旋转至第五作业机器人(102)所在方向;第五作业机器人(102)通过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分别检测车身通道组件的焊点或者螺柱的数量或位置,通过扭力检测单元(105)检测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的扭力;抓取单元(106)抓取第一视觉检测单元(104)或者扭力检测单元(105)检测后的车身通道组件,并将该检测后的车身通道组件放置在合格品区域或者不合格品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
体码垛送料单元(1)包括第一底座(11)、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若干第一固定托架(13)、本体分离机构(14)和本体精定位托架(15);第一底座(1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第一底座(11)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本体进料端,第一底座(11)水平延伸方向的另一端的顶部为本体出料端;第一底座(11)远离地面的一端表面固定设置有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和本体分离机构(14),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分别沿着第一底座(11)水平延伸方向布置且间隔设置,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的活动端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固定托架(13),第一固定托架(13)与本体的边缘或者其靠近地面的端面相抵持,各第一固定托架(13)分别用于堆垛放置本体,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将堆垛放置的本体由本体进料端水平的向本体出料端输送;第一底座(11)的本体出料端位置设置有一本体精定位托架(15);本体分离机构(14)跨设在两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上方且靠近本体出料端方向,本体分离机构(14)抓取并夹持本体出料端的第一直线输送机构(12)的活动端上堆垛顶部的一个本体,并放置在本体精定位托架(15)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码垛送料单元(2)包括第二底座(21)、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两第二固定托架(23)、加强件分离机构(24)和加强件精定位托架(25);第二底座(2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第二底座(21)远离地面的一端为加强件进料端,第二底座(21)水平延伸方向的另一端的顶部为加强件出料端;第二底座(21)远离地面的一端表面固定设置有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和加强件分离机构(24),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分别沿着第二底座(21)水平延伸方向布置且间隔设置,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的活动端上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托架(23),第二固定托架(23)竖直向上延伸并分别与两个对称设置的加强件的边缘处或者其靠近地面的端面相抵持,堆垛放置的两个加强件相对且间隔的设置在第二固定托架(23)上;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分别独立的将堆垛设置的两个加强件从加强件进料端水平的输送至加强件出料端;第二底座(21)的加强件出料端位置还设置有一加强件精定位托架(25);加强件分离机构(24)跨设在两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上方并靠近加强件出料端设置;加强件分离机构(24)抓取位于加强件出料端的第二直线输送机构(22)的活动端堆垛顶部的一对加强件,并放置在第二底座(21)的加强件出料端处的加强件精定位托架(25)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通道无人化自动焊接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转台(6)包括第三底座(61)、第一回转机构(62)、隔板(63)和两第一夹持机构(64);第三底座(6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第三底座(61)远离地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回转机构(62),第一回转机构(62)可相对于第三底座(61)水平旋转,第一回转机构(62)的回转部上中心对称的设置有两第一夹持机构(64),两第一夹持机构(64)间隔设置且两第一夹持机构(64)之间的第一回转机构(62)的回转部上设置有隔板(63);所述本体的突起部的端面上间隔的设置有两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两第一通孔分别位于本体突起部延伸方向的两端位置;第二通孔位于两第一通孔之间;加强件上设置有贯穿的第三通孔;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秀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德恒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