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713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介质暂栖飞行器,采用多旋翼结构,旋翼的数量N为偶数,且N≥4;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包括n*N个动力单元,n为正整数,各旋翼上均安装n个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包括螺旋桨和用于驱动螺旋桨的电机,动力单元在空中时的推力小于在水中时的推力;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机身上设置有吸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两栖式跨介质飞行器,采用多旋翼结构,有效提高对两种工作环境的兼容性,能够快速入水,通过动力系统功率设计,解决水面波动对稳定出水造成的严重影响,出水可靠性可达99.8%以上。机身增加吸盘,使之能够吸附在静止物体或大型移动物体上,借助外力实现定点或慢速移动,缓解了电池能量密度小的问题。缓解了电池能量密度小的问题。缓解了电池能量密度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介质暂栖飞行器


[0001]本申请属于无人机
,具体涉及一种跨介质暂栖飞行器。

技术介绍

[0002]跨介质飞行器将空中飞行器、水面航行器和水下潜航器三种无人工作系统集成一体,在单一平台上就可以同时具备空中飞行、水面航行和水下潜航三种功能。该平台不仅机动灵活,也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具有一定通用性和隐蔽性。
[0003]跨介质飞行器突破了传统单一介质无人系统平台的局限性,它既有水面飞行器的飞行特点,又有水下航行器的潜行特点,因而具备极佳的环境适应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探测设备的盲区,快速、隐蔽地突破目标防御系统,高效便捷地执行远程侦察、打击等任务。
[0004]跨介质飞行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热衷研究的新型飞行器。以往的研究和设计制作通常围绕固定翼外形的飞行器而展开,水和空气两种介质环境的差异给此类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数百倍的密度差使得固定翼外形的跨介质飞行器难以应对复杂的升力、阻力、浮力。同时,飞行器跨介质瞬间,由兴波阻力和地面效应等因素带来的控制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0005]目前的固定翼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为多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的数量N为偶数,且N≥4;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包括n*N个动力单元,n为正整数,各所述旋翼上均安装n个所述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包括螺旋桨和用于驱动螺旋桨的电机,所述动力单元在空中时的推力小于在水中时的推力;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机身上设置有吸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中各电机的总功率P≥3P1、总推力F≥1.5G,其中P1为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在悬停状态下所需的动力系统中各电机的总功率,G为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重力;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水平尺寸t与待进出水域的波浪的波长λ满足:t≥4λ或t≤0.25λ;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整体密度大于ρ0,ρ0为待进入水域的水密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的直径D和螺距p满足:D1≤D≤D2,p1≤p≤p2,其中D1和p1分别为相同推力、相同流体介质密度和相同螺旋桨转速的条件下,船用螺旋桨的对应直径和对应螺距;D2和p2分别为相同推力、相同流体介质密度和相同螺旋桨转速的条件下,飞机用螺旋桨的对应直径和对应螺距;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的水平尺寸t与待进出水域的波浪的波长λ满足:t≥10λ或t≤0.1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的直径D为6~8英寸,所述螺旋桨的螺距p<D;所述螺旋桨的桨叶具有翼梢小翼,所述翼梢小翼的倾斜角为10
°
~30
°
,所述翼梢小翼的安装角为

40
°
~0
°
;所述电机为大扭矩无刷电机,所述大扭矩无刷电机的扭矩范围是0.1~10N
·
m。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包括吸附脱附装置,所述吸附脱附装置包括所述吸盘、牵拉件和脱附动力元件;所述吸盘为软性吸盘,所述吸盘的两个外型面分别为操作面和用于吸附的吸附面;所述牵拉件的一端与所述脱附动力元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牵拉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吸盘的操作面的边部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介质暂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包括位于中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徽赵雪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双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