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82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阀孔内部由左至右依次装配有弹簧,阀杆,阀芯和螺堵,弹簧的位置与泄油口相连通,阀杆的尾部插接于弹簧内,头部设有阀杆球面,与阀芯的阀芯锥面相配合形成圆形密封,阀芯内部设有通孔,阀芯表面设有进油孔和过油孔,进油孔与进油口相连通,阀芯的外周上平行设有三个均压槽,阀芯与螺堵直接接触,螺堵外螺纹与阀孔内螺纹配合锁紧,并打相应的扭力,螺堵表面设有出油孔,出油孔与进油孔通过阀芯内部的通孔相连通,出油孔与出油口相连通,螺堵的外周上装配有O型圈,螺堵的外端面上设有阀座内六角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节约空间,零部件少,安装方便,且有利于降低零部件的更换成本。的更换成本。的更换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


[0001]本技术涉及溢流阀
,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

技术介绍

[0002]减压溢流阀是一种控制阀孔内阀芯的开口度来调节液压油的流量,将液压油的压力降低,同时将多余的流量通过阀芯阀杆间开口进行溢流,使阀后压力波动与弹簧力相平衡,使阀口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压力控制阀。
[0003]现有的减压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叠加式减压阀,这种减压阀由于是板式连接,所以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但是阀体体积大,安装不便,而且对安装面要求高;另一种为插装式减压阀,这种减压阀一般通过螺纹安装,插入到相匹配的插装孔内,所以阀体体积小,安装方便,但是阀的结构复杂,对阀体的精度要求高,而且零部件比较多。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节约空间,零部件少,安装方便,且有利于降低零部件的更换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用推广应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一端开设有阀孔,所述阀孔的周围垂直于阀孔方向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泄油口,所述阀孔内部由左至右依次装配有弹簧,阀杆,阀芯和螺堵,所述弹簧的位置与泄油口相连通,所述阀杆的尾部插接于弹簧内,所述阀杆的头部设有阀杆球面,与阀芯的阀芯锥面相配合形成圆形密封,所述阀芯内部设有通孔,所述阀芯表面设有进油孔和过油孔,所述进油孔与进油口相连通,所述阀芯的外周上平行设有三个均压槽,所述阀芯与螺堵直接接触,所述螺堵外螺纹与阀孔内螺纹配合锁紧,并打相应的扭力,所述螺堵表面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与进油孔通过阀芯内部的通孔相连通,所述出油孔与出油口相连通,所述螺堵的外周上装配有O型圈,所述螺堵的外端面上设有阀座内六角槽。
[0007]优选地,所述过油孔与进油孔之间设有一个均压槽,所述进油孔的右侧设有两个均压槽。
[0008]优选地,所述三个均压槽的形状、大小相同。
[0009]优选地,所述阀杆球面的中心处为平面,四周为曲面。
[0010]优选地,所述过油孔呈喇叭状,其外端呈锥状,内部呈圆柱状。
[00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由阀体,弹簧,阀杆,阀芯,O型圈和螺堵直接装配而成,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节约空间,零部件少,安装方便,且有利于降低零部件的更换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用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剖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阀孔内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阀孔内部组件的分解结构剖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阀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阀芯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螺堵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
[0020]1.阀孔 2.弹簧 3.阀杆 4.阀芯 5.螺堵 6.O型圈 7.进油口 8.出油口 9.泄油口 10.进油孔 11.出油孔 12.过油孔 13.均压槽 14.阀杆球面 15.阀芯锥面 16.阀座内六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技术的内容。
[0022]如图1

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剖视图,阀孔内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结构剖视图。该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一端开设有阀孔1,所述阀孔1的周围垂直于阀孔1方向开设有进油口7,出油口8和泄油口9,所述阀孔1内部由左至右依次装配有弹簧2,阀杆3,阀芯4和螺堵5,所述弹簧2的位置与泄油口9相连通。
[0023]如图4

6所示,分别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的阀杆,阀芯和螺堵结构示意图。所述阀杆3的尾部插接于弹簧2内,所述阀杆3的头部设有阀杆球面14,所述阀杆球面14的中心处为平面,四周为曲面,其与阀芯4的阀芯锥面15相配合形成圆形密封,以防止压力油在稳压条件下的泄漏。所述阀芯4内部设有通孔,所述阀芯4表面设有进油孔10和过油孔12,所述进油孔10与进油口7相连通,所述过油孔12呈喇叭状,其外端呈锥状,内部呈圆柱状。所述圆柱状的直径很小,相当于内置阻尼。所述阀芯4的外周上平行设有三个均压槽13,用于在阀芯4工作时均衡压力,保持阀芯4竖直不会卡滞。优选地,所述过油孔12与进油孔10之间设有一个均压槽13,所述进油孔10的右侧设有两个均压槽13,所述三个均压槽13的形状、大小相同。所述阀芯4与螺堵5直接接触,所述螺堵5外螺纹与阀孔1内螺纹配合锁紧,并打相应的扭力,以保证阀孔1内组件不会被弹出。所述螺堵5表面设有出油孔11,所述出油孔11与进油孔10通过阀芯4内部的通孔相连通,所述出油孔11与出油口8相连通,所述螺堵5的外周上装配有O型圈6,用于密封防止漏油,所述螺堵5的外端面上设有阀座内六角槽16,方便使用内六角扳手安装拆卸。
[002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25]本技术工作时高压的压力油从阀孔1的进油口7进入,通过阀芯4的进油孔10进入阀芯4内通孔,压力油在弹簧2的弹力作用后,将减压后的压力油通过出油孔11送至出油口8,同时多余的压力油通过推动阀杆3压缩弹簧2,使阀杆3与阀芯4的接触面打开,通过
泄油口9流出,泄漏到系统的泄油回路。当系统压力上升时,超过减压压力的油液均通过泄油口9流出,以保证减压后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当压力稳定时,阀杆3与阀芯4的接触面闭合,该减压溢流阀稳定工作。
[0026]本技术由阀体,弹簧2、阀杆3、阀芯4,O型圈6和螺堵5直接装配而成,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节约空间,零部件少,安装方便,且有利于降低零部件的更换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用推广应用。
[0027]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技术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技术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力控制的减压溢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一端开设有阀孔,所述阀孔的周围垂直于阀孔方向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泄油口,所述阀孔内部由左至右依次装配有弹簧,阀杆,阀芯和螺堵,所述弹簧的位置与泄油口相连通,所述阀杆的尾部插接于弹簧内,所述阀杆的头部设有阀杆球面,与阀芯的阀芯锥面相配合形成圆形密封,所述阀芯内部设有通孔,所述阀芯表面设有进油孔和过油孔,所述进油孔与进油口相连通,所述阀芯的外周上平行设有三个均压槽,所述阀芯与螺堵直接接触,所述螺堵外螺纹与阀孔内螺纹配合锁紧,并打相应的扭力,所述螺堵表面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与进油孔通过阀芯内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全东刘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海弗液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