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汽车座椅、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5502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47
本申请提供一种减振装置、汽车座椅、汽车,包括,套筒主体,通过贯通管道连接的两个腔体,以及设置在贯通管道外部的线圈。本申请在贯通管道及其所连接的两个腔体中设置有磁流变液,磁流变液中填充有可磁化软铁微粒。可磁化软铁微粒在线圈的磁场作用下,相互结合排列形成纤维结构,或者相互分散随液体流动,从而响应于振源振动状况调节磁流变液的流动性。由此,本申请能够改变套筒主体往复伸缩过程中的阻尼系数,可动态调节减振装置阻尼,适应不同振源强度,有效实现主动减振。有效实现主动减振。有效实现主动减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汽车座椅、汽车


[0001]本申请涉及振动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减振装置、汽车座椅、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发动机、水泵等本身即为振源的设备,设备本身工作状态下的振动将破坏其周边仪器或地基、建筑物等。对于振源来自支承的设备,例如汽车座椅、舰艇导弹架等,设备支承结构的振动将影响人体乘坐的舒适性或影响设备自身的可靠性。
[0003]现有减振技术中所采取的减振措施,通常首先考虑降低振源的激励强度,如未达到预期的减振要求或无法降低激励,则可进一步考虑加装隔振装置。如增加隔振装置后仍达不到预期减振要求,则需使用额外减振装置进行振动耗散。
[0004]目前常用的减振装置多由机械弹簧等结构组成。现有的减振装置其原理上均属于被动式减振,其从动于振源的位移而相应产生形变,从而耗散原本作用于设备上的振动。现有的机械方式的减振装置,其结构刚性较强,减振效果有限,并且无法根据振源强度而动态调整减振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汽车座椅、汽车。本申请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调节磁流变液的流动性而改变套筒主体往复伸缩过程中的阻尼系数,可动态调节减振装置阻尼,适应不同振源强度,有效实现主动减振。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减振装置,其包括:套筒主体,其连接在振源与减振主体之间,所述套筒主体随振源振动而沿减振方向往复伸缩;第一腔体,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容纳有磁流变液;第二腔体,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容纳有磁流变液,所述第二腔体随振源振动而沿减振方向被往复的压缩或恢复;贯通管道,其连接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供磁流变液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流通交换;线圈,其设置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且位于贯通管道外部,用于产生磁场,所述磁场作用于磁流变液,调节所述磁流变液的流动性而改变套筒主体往复伸缩过程中的阻尼系数。
[0007]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套筒主体包括:第一套筒,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端与振源固定连接,并在接近振源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腔体;第二套筒,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二端,与减振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与第一套筒的外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中部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封闭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套筒沿第一套筒的外周在减振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密封结构随同第二套筒同步移动而相应的压缩或恢复所述第二腔体。
[0008]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套筒中还设置有导向轴,所述导向轴沿减振方向由第二套筒的内部延伸至第二腔体内。
[0009]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贯通管道均匀的布置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所述减振装置均匀的布置在振源与减振主体之间。
[0010]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线圈的电流变化率与所述阻尼系数成正比关系。
[0011]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磁流变液为填充有可磁化软铁微粒的液体,所述磁流变液中的可磁化软铁微粒在磁场作用下,相互结合,排列形成纤维结构。
[0012]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的坐垫下方包括至少一个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
[0013]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中安装有至少一个如上任一所述的减振装置。
[0014]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汽车,其中,第一数量个所述减振装置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与车轮和/或车桥之间。
[0015]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汽车,其中,第二数量个所述减振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座椅与车架和/或底盘之间。
[0016]本申请和现有方案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本申请提供的减振装置在贯通管道及其所连接的两个腔体中设置有磁流变液,磁流变液中填充有可磁化软铁微粒。可磁化软铁微粒在线圈的磁场作用下,相互结合排列形成纤维结构,或者相互分散随液体流动,从而响应于振源振动状况,调节磁流变液的流动性。由此,本申请能够改变套筒主体往复伸缩过程中的阻尼系数,从而动态调节减振装置阻尼,适应不同振源强度,有效实现主动减振。
[0018]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申请中减振装置的第一种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申请中减振装置的第二种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申请的减振装置应用于汽车中的一种安装方式示意图。
[0023]图中,1表示第一腔体;2表示第二腔体;3表示贯通管道;4表示线圈;51表示第一套筒;52表示第二套筒;6表示密封结构;7表示导向轴;8表示可磁化软铁微粒。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25]本申请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0026]本申请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套筒主体本身而言,指向其内部磁流变液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而非对本申请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0027]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0028]参考图1、2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减振装置,其设置在振源与减振主体之间,包括:
[0029]套筒主体,其两端分别与振源和减振主体固定连接,套筒主体随振源振动而沿减振方向往复伸缩;
[0030]第一腔体1,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一端,第一腔体1的内部容纳有磁流变液;
[0031]第二腔体2,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二端,第二腔体2的内部容纳有磁流变液,第二腔体2随振源振动而沿减振方向被往复的压缩或恢复;
[0032]贯通管道3,其连接在第一腔体1与第二腔体2之间,供磁流变液在第一腔体1与第二腔体2之间流通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贯通管道3为多个,均匀布置在第一腔体1与第二腔体2之间;
[0033]线圈4,其设置在第一腔体1与第二腔体2之间且位于贯通管道3外部,用于产生磁场,磁场作用于磁流变液,调节磁流变液的流动性而改变套筒主体往复伸缩过程中的阻尼系数;
[0034]其中的磁流变液为填充有可磁化软铁微粒8的液体,磁流变液中的可磁化软铁微粒8在磁场作用下,相互结合,排列形成纤维结构;而在无磁场的作用下在磁流变液中随机分布。
[0035]即,在线圈未通电、无磁场作用下,软铁微粒随机分布,磁流变液具有牛顿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主体,其连接在振源与减振主体之间,所述套筒主体随振源振动而沿减振方向往复伸缩;第一腔体,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容纳有磁流变液;第二腔体,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容纳有磁流变液,所述第二腔体随振源振动而沿减振方向被往复的压缩或恢复;贯通管道,其连接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供磁流变液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流通交换;线圈,其设置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且位于贯通管道外部,用于产生磁场,所述磁场作用于磁流变液,调节所述磁流变液的流动性而改变套筒主体往复伸缩过程中的阻尼系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主体包括:第一套筒,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端与振源固定连接,并在接近振源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腔体;第二套筒,其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第二端,与减振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与第一套筒的外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中部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封闭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套筒沿第一套筒的外周在减振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益帆徐银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