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23225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河道治理系统,包括:河道,底部设置有集泥渠;排泥机构,包括预埋在河道底部的吸泥主管、输送管和动力机构,吸泥主管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输送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的两侧外的循环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河道治理方法,包括:在河道的底部挖设集泥渠;在集泥渠的两侧埋入吸泥主管,吸泥主管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在河道的两侧分别铺设输送管,输送管的侧壁的开口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在河道的两侧外挖设循环区域,当需要抽吸污泥时,动力机构形成负压动力,第一阀门开,当需要排放泥沙时,动力机构形成正压动力,第二阀门开。本发明专利技术清除淤泥快速、不影响河道正常使用,清淤彻底。清淤彻底。清淤彻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治理
,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船运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货物利用水利、河道、航道等进行运输。并且,随着居民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各种类型水分流不明确,导致大量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体生态环境失衡,河道、航道中堆积大量污泥等问题。现有的污泥清理方式一是停止使用河道,调水换水,彻底清理,然而费时费力,影响河道的正常运输。二是通过挖泥船进行清理。挖泥船的清理能力有限,清理效率较低。因此,亟需建立一种新的河道治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河道治理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另有一个目的是提供河道治理方法。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河道治理系统,包括:
[0008]河道,其底部设置有集泥渠;
[0009]排泥机构,其包括预埋在河道底部的吸泥主管、沿所述河道两侧向上设置的输送管和动力机构,所述吸泥主管均垂直于水流动的方向设置,所述吸泥主管的一端具有开口,而另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泥主管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输送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0010]循环系统,其包括设置在所述河道的两侧外的循环区域,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循环区域中。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中,所述河道的底部、所述集泥渠的两侧还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固定桩,所述固定桩上固定有植草板。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还包括:
[0013]支撑机构,其固定在所述植草板的下方,所述吸泥主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机构上。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中,所述排泥机构还包括:
[0015]衔接管道,其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连通,而另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衔接管道为柔性管道;
[0016]滑动机构,其包括环箍和固定在环箍下方的滑轮,所述衔接管道固定在所述环箍内。
[0017]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中,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0018]污泥处理设备,其位于所述循环区域的下部空间内;
[0019]水生植物,其种植在所述循环区域的上部空间内,所述循环区域的上部空间和下
部空间之间设置有隔板。
[0020]一种河道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在河道的底部挖设集泥渠;
[0022]在所述集泥渠的两侧埋入吸泥主管,所述吸泥主管的一端开口延伸入所述集泥渠内,所述吸泥主管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
[0023]在所述河道的两侧分别铺设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侧壁的开口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0024]在所述河道的两侧外挖设循环区域,在循环区域内设置动力机构,
[0025]其中,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泥主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连通;
[0026]当需要抽吸污泥时,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输送管的连接处形成正压动力,保持所述第一阀门开、第二阀门关的状态,通过所述吸泥主管的一端进行抽泥,当需要排放泥沙时,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输送管的连接处形成正压动力,保持所述第一阀门关、第二阀门开的状态,通过所述输送管的侧壁的开口进行排泥。
[0027]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方法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0028]在所述河道的底部、所述集泥渠的两侧安装固定桩和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桩和支撑机构交错设置;
[0029]将吸泥主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机构上;
[0030]并在固定桩上安装植草板。
[0031]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0032]在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之间连接衔接管道,所述衔接管道为柔性管道,
[0033]将衔接管道固定在滑动机构的环箍内,使其能够滑动。
[0034]优选的是,所述的河道治理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0035]将所述循环区域的下部空间分割为污泥处理区和清洁泥土区,所述污泥处理区内设置有污泥处理设备,用于处理抽吸来的污泥,所述清洁泥土区用于容纳清洁的泥沙,所述动力机构分别通过污泥排出管道和泥沙抽吸管道与所述污泥处理设备和所述清洁泥土区分别连通;
[0036]并在所述循环区域的上部空间内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循环系统。
[0037]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8]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治理系统在河道的底部设置有集泥渠,可定期通过排泥机构将集泥渠内的污泥分段清除,能够方便地清除河道底部污泥,降低清淤的成本。同时,本专利技术在河道两侧外设置有循环系统,可将污泥集中输送至循环系统后再运输至其他污泥处理厂进行处理,也可在循环系统内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改变动力机构提供的动力的方向将处理后的泥土(可混合河沙)再排入河道内,保持河道的底部清洁。将水生植物种植在循环区域的上部空间内,一是美观,二是遮挡和吸收污泥的异味。水生植物可根据当地气候及水体污染情况等进行种植。所述循环区域与所述护坡结构可拆卸地连通。可将处理后的清洁水源直接排入河道中。并将吸泥主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机构上。避免吸泥主管随河流冲刷等产生移动。将衔接管道设置为柔性管道并在底部设置滑动机构,便于在与动力机构连接过程中的旋
转,避免其旋转带来的管路不通等问题。并且,在所述河道的底部、所述集泥渠的两侧还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固定桩,所述固定桩上固定有植草板。植草板上可种植或自然生长一些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并且,植草板便于更换,如某一区域发生污染,将此处植草板挖出即可快速解决此处水体污染现象,避免其扩散。
[0039]本专利技术清除淤泥快速、不影响河道正常使用,清淤彻底。
[0040]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41]图1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河道治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2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滑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3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部件连接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45]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4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治理系统,包括:
[0047]河道,其底部设置有集泥渠1;所述河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护坡结构。净化流入河道中的水。
[0048]排泥机构,其包括预埋在河道底部的吸泥主管2、沿所述河道两侧向上设置的输送管3和动力机构4,所述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河道,其底部设置有集泥渠;排泥机构,其包括预埋在河道底部的吸泥主管、沿所述河道两侧向上设置的输送管和动力机构,所述吸泥主管均垂直于水流动的方向设置,所述吸泥主管的一端具有开口,而另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泥主管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输送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循环系统,其包括设置在所述河道的两侧外的循环区域,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循环区域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的底部、所述集泥渠的两侧还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固定桩,所述固定桩上固定有植草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其固定在所述植草板的下方,所述吸泥主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机构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机构还包括:衔接管道,其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连通,而另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衔接管道为柔性管道;滑动机构,其包括环箍和固定在环箍下方的滑轮,所述衔接管道固定在所述环箍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设备,其位于所述循环区域的下部空间内;水生植物,其种植在所述循环区域的上部空间内,所述循环区域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之间设置有隔板。6.一种河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河道的底部挖设集泥渠;在所述集泥渠的两侧埋入吸泥主管,所述吸泥主管的一端开口延伸入所述集泥渠内,所述吸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向阳李宁彭小平郝意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