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8654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包括多个由上至下设置的防水板,所述防水板与防水板之间插接连接,且插接形成厢体的围板;所述防水板为双层板,防水板内部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防水板从上至下依次分隔为插接头、中间腔、插接腔。通过将车厢的所有围板均设置为横向且相互插接的防水板,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板与板的插接位置处容易进水的问题;还能够彻底避免雨水由上至下流动时,雨水容易在板的底部累积,更加容易渗入到车厢内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雨水或湿润空气将插接腔与防水板外部进行封闭,使插接腔与外部形成压强差,从而利用大气压实现防水板在雨天时的稳定插接。接。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


[0001]本技术涉及组装式车厢防水
,具体涉及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载货汽车领域,轻卡厢式车普遍采用钢制、焊接结构。钢制结构厢式车重量较重、不利于汽车轻量化;而焊接结构的厢式货厢想要分片组装,对加工环境场地、工装设备及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要求非常之高,体积庞大的厢式车整车从主机厂到终端用户的发运成本高,发运成本最终转嫁到终端用户头上,这无疑增加了厢式车整车出厂的困难。经销商和用户更倾向于在当地找改装车为汽车进行上装,使得整车一致性难以得到保证。随着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整车一致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解决整车轻量化及厢式整车发运问题,轻量化材料货厢及厢式货厢分片组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0003]而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车厢侧墙体与底板的连接结构(CN208181218U),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渗透进入车厢内壁、车厢使用性能差的问题,但是该结构所用的围板为整体的铝型材板;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可分片组装的厢式货厢(CN210191645U),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听到用户抱怨,采用分片组装式车厢,在降雨时,雨水会从车厢围板插接处渗入,车厢内货物被雨水打湿,造成不小损失和困扰。因此,需要提出具有一种防水功能的分片组装式车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解决雨水容易从分片式组装插接处渗入车厢内,货物被雨水打湿,造成损失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包括多个由上至下设置的防水板,所述防水板与防水板之间插接连接,且插接形成厢体的围板;所述防水板为双层板,防水板内部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防水板从上至下依次分隔为插接头、中间腔、插接腔,所述插接头能够插入到插接腔的内腔中,插接头的外侧壁与插接腔内侧壁接触配合。本方案是在现有的分片式组装的厢式货厢中做出的改进,现有的分片式组装货厢的围板部分采用竖直拼接且部分采用横向拼接,并采用插接的方式集成为围板,主要是为了解决轻量化、分片组装的技术问题;而在实际使用时,在围板竖直设置的部分,雨水从车厢顶部沿围板往下流动,车辆在雨天运输时,由于车厢为分体式组装结构,那么车辆运输时难免会使车厢围板发生振动,导致板与板之间的插接位置处缝隙加大,雨水则容易从车厢的外侧面进入到板与板之间的插接缝隙中,缝隙过大时可能从插接缝隙进入至车厢内部;或者雨水在重力和车辆振动的双重作用下,容易沿缝隙沿板向板的底部流动,并在围板的底部进行积累,当缝隙中的水积累过多并且车辆在持续振动时,板与板之间难免产生挤压,而在挤压时缝隙中的部分水会被挤压至货厢内部,造成货物被雨水打湿的问题;因此申请人在现有的分片式组装车厢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容易从车厢底部向车厢内渗水,造成货物被雨水打湿的问题,具体的实现方式如下:
[0006]将现有的竖直防水板全部改为横向设置,并且采用插接连接;由于防水板为双层板,且双层板中有分隔板将防水板分隔为插接头、中间腔和插接腔三部分,所述插接头也存在两个间隔的板面,而间隔板面与分隔板间同样形成了腔体,即插接头中内设置为腔体结构,为集水腔;采用双层板,并用分隔板分隔和连接的方式,将防水板设置为中空板,能够有效减轻车厢围板的重量,满足车厢的轻量化需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防水板插接头所在一侧位于上方,此时腔体的开口向上,防水板插接时,插接头部分插入到插接腔内部,此时插接腔的内表面与插接头的外表面接触配合;即使在车辆运输振动的情况下,插接头与插接腔的插接深度在时刻变换,形成进水间隙,雨水想要进入到插接位置需要先从沿插接腔的内壁上行,上行后当插接头和插接腔存在间隙时,雨水只能先流入到插接头的腔体内,当腔体内的水积累满或者水位较高时,才有可能沿插接腔内壁流入到车厢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雨水在震动过程中自然上行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插接腔和插接头的震动挤压下,及其少量的水才有可能流至插接腔顶部的分隔板处,当遇到分隔板阻碍时,水无法继续上行,只能流入至插接头的腔体中,而由于防水板的长度较长,集水腔的容积较大,而能够进入到集水腔的水极少,能够将集水腔装满或者水位过高的几率微乎其微,因此能够彻底避免雨水进入从防水板的插接位置进入到车厢内的问题。并且,现有竖直设置的围板还存在一个缺陷:由于雨水在自然状态下会向下方流动,以及进入到板与板插接缝隙中的水绝大多数也会向下流动,雨水容易在板的底部插接处累积,此时板与板之间振动所产生的挤压,更容易使雨水进入到车厢内部;申请在实际使用本方案带有防水结构的厢体中发现:在降雨过程中,大部分的雨水会沿围板向下流动,绝大部分的水沿围板流下后掉落到底面,极少数的雨水进入到防水板的插接位置,少数粘附在围板的表面,而将防水板拆卸来看,各防水板的集水腔中的水,由上至下依次减少,位于较底部的集水腔中未积累雨水,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进入集水腔的雨水极少;申请人分析得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防水板的位置越高,在车辆振动时的晃动幅度也就越大,那么防水板在晃动时出现的插接缝隙也就越大,雨水相对更加容易进入到位置更高的防水板的集水腔之中,而本方案中横向设置的防水板的集水腔由上往下间隔设置,位于防水板底部的集水腔则几乎不存在渗水的现象,也就是横向设置的防渗板能够使雨水的压力由上至下逐步衰减,直至无法进入底部防水板插接位置的微小缝隙,从而彻底解决现有竖直设置的板的底部容易渗水的问题,能够彻底保证雨水不会进入到车厢内部。此外,现有的横向设置的板存在缺陷:位于较顶部的板在运输中的晃动幅度相对较大,可能出现顶部板脱离的问题;而申请人在实际实施本方案的过程中发现:车辆在雨天行驶的过程中,车厢顶部的防水板的晃动幅度更小,因为当雨水进入到插接腔中时,插接腔的内壁与插接头之间为湿润状态,或者存在少量的雨水,雨水位于插接腔内壁与插接头外壁之间时,雨水将插接腔与防水板外部封闭,由于插接腔的容积相对于防水板的外部空间而言极其微小,防水板外的大气压相较于插接腔内的气压较大,外部气压能够将插接头与插接腔压在一起,即插接头与插接腔存在相吸的作用力,能够使防水板之间的插接更加稳定;因此,本方案除解决现有技术中板与板的插接位置处容易进水的问题外;还能够彻底避免雨水由上至下流动时,雨水容易在板的底部累积,更加容易渗入到车厢内的问题;并且利用雨水或湿润空气将插接腔与防水板外部进行封闭,使插接腔与外部形成压强差,从而利用大气压实现防水板在雨天时的稳定插接,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0007]具体的,所述插接头包括由下至上连接的支撑段、弯曲段、配合段,所述弯曲段设
置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向防水板厚度方向的中垂线凹陷,所述配合段能够插入至插接腔内,配合段的外侧壁与插接腔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插接头与插接腔插接时,所述弧形段的外表面与插接腔的内表面间形成防水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防水槽分别设置在防水板的内外两侧,且防水槽向防水板内部凹陷,两个防水槽位于同一水平方向;本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防水板的插接腔位置的底端与支撑段的顶端接触,并且防水板的插接腔处的厚度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由上至下设置的防水板(1),所述防水板(1)与防水板(1)之间插接连接,且插接形成厢体的围板;所述防水板(1)为双层板,防水板(1)内部设置有分隔板(12),所述分隔板(12)将防水板(1)从上至下依次分隔为插接头(14)、中间腔(11)、插接腔(13),所述插接头(14)能够插入到插接腔(13)的内腔中,插接头(14)的外侧壁与插接腔(13)内侧壁接触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头(14)包括由下至上连接的支撑段、弯曲段(16)、配合段(15),所述弯曲段(16)设置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向防水板(1)厚度方向的中垂线凹陷,所述配合段(15)能够插入至插接腔(13)内,配合段(15)的外侧壁与插接腔(13)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插接头(14)与插接腔(13)插接时,所述弧形段的外表面与插接腔(13)的内表面间形成防水槽(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段(15)的顶端与插接腔(13)顶部的分隔板(12)相间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防水结构的厢体,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底部的防水板(1)的外侧面设置斜板(6),所述斜板(6)用于防止雨水进入防水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万赟蔡刚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