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8195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悬架,具体涉及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适用于水陆两栖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水陆两栖车在水中运行时,由于轮胎受到水的阻力较大,导致运行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该悬架,利用带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摇臂、油缸,以及连杆支架、摇臂支架和油缸支架的摇臂连杆单元,对减振器上端进行限位,并通过第一球销单元使上控制臂绕转向节端部进行翻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现有球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旋转副自由度,整个悬架翻转的过程中,上控制臂可以以固定点为轴旋转近180度,克服了现有球销结构摆动角度有限的问题,可以实现水陆两栖车的悬架的翻转,进而将车轮折叠在车架底部。在车架底部。在车架底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悬架,具体涉及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适用于水陆两栖车。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栖车具有车和船的双重性能,是一种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陆地行驶的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水陆两栖车存在的问题是在水中运行时,由于轮胎受到水的阻力较大,导致运行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水陆两栖车在水中运行时,由于轮胎受到水的阻力较大,导致运行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5]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包括转向节、上控制臂、下控制臂、上控制臂支架、下控制臂支架和减振器;所述转向节的一端与车轮的轮毂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销单元与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上控制臂的另一端与上控制臂支架铰接;所述下控制臂为V形(叉形)结构,其中部与转向节中部通过第二球销单元连接,V形结构前部与减振器的一端铰接,其两个端部与下控制臂支架铰接;上控制臂支架和下控制臂支架均固定在车架上;其特殊之处在于:
[0006]还包括摇臂连杆单元;
[0007]所述摇臂连杆单元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摇臂、油缸,以及连杆支架、摇臂支架和油缸支架;所述油缸包括缸体和缸杆;
[0008]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铰接,摇臂上靠近该端位置处还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缸杆端部和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连杆支架铰接;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摇臂支架铰接;缸体的端部与所述油缸支架铰接;连杆支架、摇臂支架和油缸支架均固定在车架上;
[0009]所述第一球销单元用于上控制臂绕转向节端部的翻转。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控制臂一端设有两个相对的侧耳,两个侧耳上均设有第二通孔;
[0011]所述第一球销单元包括第一球头销、第一球销座、第一锁紧螺母、安装座和两个轴承;
[0012]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壁与第一球销座侧壁相适配,安装座的侧壁上相对位置处固连有两个固定轴,两个固定轴的轴线与第一通孔轴线垂直;
[0013]两个固定轴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轴承装入两个第二通孔内;
[0014]所述第一球头销包括球头和销端,球头通过第一球销座安装于第一通孔内,销端穿过转向节端部的第三通孔后,通过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紧固。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卡簧;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靠外一端均设有凸缘,卡簧
设置于凸缘与轴承之间。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油封环,两个油封环分别套设于两个固定轴上且位于第二通孔内,油封环的两侧端面分别接触安装座与轴承。
[0017]进一步地,所述轴承采用滚针轴承。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球销单元包括第二球头销、第二球销座和第二锁紧螺母;
[0019]所述第二球头销包括球头和销端,球头通过第二球销座安装于转向节上设置的安装孔内,销端穿过转向节中部设置的第四通孔后,通过所述第二锁紧螺母紧固。
[0020]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利用带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摇臂、油缸,以及连杆支架、摇臂支架和油缸支架的摇臂连杆单元,对减振器上端进行限位,并通过第一球销单元使上控制臂可以绕转向节端部进行翻转,本技术在现有球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旋转副自由度,整个悬架翻转的过程中,上控制臂以固定点为轴旋转近180度,克服了现有球销结构摆动角度有限的问题,可以实现水陆两栖车悬架的翻转,进而将车轮折叠在车架底部,提高了运行速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至图6为本技术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上控制臂与第一球销单元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的爆炸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转向节、2

上控制臂、3

下控制臂、4

上控制臂支架、5

下控制臂支架、6

减振器、7

第一球销单元、71

第一球头销、72

第一球销座、73

第一锁紧螺母、74

安装座、75

轴承、76

固定轴、77

侧耳、78

卡簧、79

油封环、8

第二球销单元、82

第二球销座、83

第二锁紧螺母、9

摇臂连杆单元、91

第一连杆、92

第二连杆、93

摇臂、94

油缸、941

缸体、942

缸杆、95

连杆支架、96

摇臂支架、97

油缸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
[0028]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如图1至6所示,包括转向节1、上控制臂2、下控制臂3、上控制臂支架4、下控制臂支架5和减振器6;所述转向节1的一端与车轮的轮毂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销单元7与上控制臂2的一端连接,上控制臂2的另一端与上控制臂支架4铰接;所述下控制臂3为V形(叉形)结构,其中部与转向节1中部通过第二球销单元8连接,V形结构前部与减振器6的一端铰接,其两个端部与下控制臂支架5铰接;上控制臂支架4和下控制臂支架5均固定在车架上;还包括摇臂连杆单元9;所述摇臂连杆单元9包括第一连杆91、第二连杆92、摇臂93、油缸94,以及连杆支架95、摇臂支架96和油缸支架97;所述油缸94包括缸体941和缸杆942;所述摇臂93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6的另一端铰接,摇臂93上靠近该端位置处还与第一连杆9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9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缸杆942端部和第二连杆9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92的另一端与连杆支架95铰接;摇臂93的另一端与所述摇臂支
架96铰接;缸体941的端部与所述油缸支架97铰接;连杆支架95、摇臂支架96和油缸支架97均固定在车架上;所述第一球销单元7用于上控制臂2绕转向节1端部的翻转。
[0029]如图7至图8所示,所述上控制臂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相对的侧耳77,两个侧耳77上均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球销单元7包括第一球头销71、第一球销座72、第一锁紧螺母73、安装座74、两个轴承75、两个卡簧78和两个油封环79;所述安装座74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包括转向节(1)、上控制臂(2)、下控制臂(3)、上控制臂支架(4)、下控制臂支架(5)和减振器(6);所述转向节(1)的一端与车轮的轮毂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销单元(7)与上控制臂(2)的一端连接,上控制臂(2)的另一端与上控制臂支架(4)铰接;所述下控制臂(3)为V形结构,其中部与转向节(1)中部通过第二球销单元(8)连接,V形结构前部与减振器(6)的一端铰接,其两个端部与下控制臂支架(5)铰接;上控制臂支架(4)和下控制臂支架(5)均固定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摇臂连杆单元(9);所述摇臂连杆单元(9)包括第一连杆(91)、第二连杆(92)、摇臂(93)、油缸(94),以及连杆支架(95)、摇臂支架(96)和油缸支架(97);所述油缸(94)包括缸体(941)和缸杆(942);所述摇臂(93)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6)的另一端铰接,摇臂(93)上靠近该端位置处还与第一连杆(9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9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缸杆(942)端部和第二连杆(9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92)的另一端与连杆支架(95)铰接;摇臂(93)的另一端与所述摇臂支架(96)铰接;缸体(941)的端部与所述油缸支架(97)铰接;连杆支架(95)、摇臂支架(96)和油缸支架(97)均固定在车架上;所述第一球销单元(7)用于上控制臂(2)绕转向节(1)端部的翻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限位机构的可翻转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2)的一端设有两个相对的侧耳(77),两个侧耳(7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盼锋刘聪聪赵向东白叶赵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华雷船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