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6701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艇,具体涉及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解决现有水陆两栖艇难以在水上实现高航速行驶的问题。包括艇体和滑水板组件;滑水板组件包括至少两组滑水板,至少两组滑水板铰接在艇体艉部两侧;滑水板包括底板组件及与底板组件铰接的姿态调整支撑组件;底板组件包括底板与顶板;底板为平板;顶板为弧形板,扣设在底板上;姿态调整支撑组件的一端与底板组件的顶板铰接,另一端与艇体艉部两侧铰接。在水陆两栖艇下水后,该滑水板不仅增加了滑行面,而且增大了排水体积,有效增加了水上航行的升力,减小航行阻力,缩短起滑时间;增加高速航行的稳定性,消除了水上高速航行时产生的海豚运动。上高速航行时产生的海豚运动。上高速航行时产生的海豚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艇,具体涉及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栖艇是通过在艇上增加汽车传动及悬架机构,实现在陆上行驶,受限于机动车宽度限制,需在壳体预留悬架机构安装及运动空间,因此而破坏了艇体线型,造成水上航行阻力急剧增大,因此水陆两栖艇难以实现高航速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以解决现有水陆两栖艇难以在水上实现高航速行驶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艇体和滑水板组件;上述滑水板组件包括至少两组滑水板,至少两组滑水板铰接在艇体艉部两侧;
[0005]上述滑水板包括底板组件及与底板组件铰接的姿态调整支撑组件;
[0006]上述底板组件包括底板与顶板;上述底板为平板;上述顶板为弧形板,扣设在底板上;
[0007]上述姿态调整支撑组件的一端与底板组件的顶板铰接,另一端与艇体艉部两侧铰接。
[0008]进一步地,上述滑水板为两组,关于艇体中轴线左右对称。
[0009]进一步地,滑水板前端距轮胎50mm至100mm,定义滑水板靠近轮胎的一端为滑水板前端。
[0010]进一步地,上述顶板由曲率半径不同的m1块子弧形板一体拼接成型,其中m1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0011]进一步地,m1等于4;将4块子弧形板依次定义为第一子弧板、第二子弧板、第三子弧板及第四子弧板;第一子弧板、第二子弧板、第三子弧板及第四子弧板的曲率半径比为1:2:5:10;第一子弧板、第二子弧板、第三子弧板及第四子弧板所对应的弦长比例为4:2:4:3。
[0012]进一步地,上述底板为矩形平板,长宽比位于1.4至1.5之间。
[0013]进一步地,上述底板组件的顶板上设有铰接块,上述姿态调整支撑组件的一端与铰接块铰接。
[0014]进一步地,上述姿态调整支撑组件包括一个固定连杆和两个可伸缩连杆;
[0015]上述铰接块为四块,靠近艇艏的2个铰接块为固定铰接块,靠近艇体侧的固定铰接块直接铰接固定在艇体上,远离艇体侧的固定铰接块通过固定连杆固定至艇体上;远离艇艏的2个铰接块为浮动铰接块,通过两个可伸缩连杆铰接固定至艇体上。
[0016]进一步地,上述顶板与底板之间形成第一中空腔体。
[0017]进一步地,上述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中空腔体内、形状与第一中空腔体相
适配的n1组第一支撑板,n1组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均与顶板接触,n1组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均与底板接触,其中n1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0018]进一步地,上述n1组第一支撑板相互平行,沿x方向间隔排布在第一中空腔体内;定义底板宽度方向为x方向,底板长度方向为y方向。
[0019]进一步地,相邻两组第一支撑板之间的间隔相等。
[0020]进一步地,相邻两组第一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内填充有轻质材料。
[0021]进一步地,上述轻质材料为发泡泡沫。
[0022]进一步地,n1等于4。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1、本技术水陆两栖艇,艉部铰接滑水板,增设艉部滑行面,在水陆两栖艇下水后,该滑水板不仅增加了滑行面,而且增大了排水体积,有效增加了水上航行的升力,减小航行阻力,缩短起滑时间;增加高速航行的稳定性,消除了水上高速航行时产生的海豚运动。
[0025]2、由于本技术滑动滑水板可根据两栖艇的航行倾角实时调整控制滑水板的角度,保证滑水板能够实时适应两栖艇的航速及姿态,因此能够使两栖艇能够快速进入滑行状态,具有更好的航行稳性。
[0026]3、本技术滑水板由底板组件与姿态调整支撑组件构成,且底板组件的顶板由曲率半径不同的多块子弧形板一体拼接成型,使得底板组件具有良好的迎水及排水效果。
[0027]4、本技术滑水板中底板组件为中空结构,重量较轻,能够有效增加水上航行升力、缩短起滑时间、增加高速航行的稳定性的同时,不会对水陆两栖艇艉部施加较大重量,因此对水陆两栖艇的浮心不会产生影响,保持初始纵倾角。
[0028]5、本技术通过数模搭建及仿真计算确定底板组件的最优结构参数,并通过拖模试验进行了验证,使得滑水板的效果达到最优。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实施例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结构示意图一;
[0030]图2为实施例中滑水板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实施例中底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实施例中底板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0033]图5为实施例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结构示意图二;
[0034]图中附图标记为:
[0035]01、艇体;011、艇体艉部;02、滑水板组件;
[0036]1、姿态调整支撑组件;11、固定连杆;12、可伸缩连杆;2、底板组件;22、底板;21、顶板;211、铰接块;213、第一子弧板;214、第二子弧板;215、第三子弧板;216、第四子弧板;23、第一中空腔体;231、第一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8]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39]再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顶、底、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或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0]如图1所示,因悬架系统对艇体切割后,艇体滑行面损失约1m2,约占高速滑行状态底面积的8%左右,造成升力不足,不利于高速滑行。因此,本实施例在艇体艉部两侧各增设一组滑动滑水板,该滑水板下水后根据艇体纵倾角、航速等信息可调节滑水板角度,保证滑水板能够实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该滑动滑水板需固定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包括艇体(01)和滑水板组件(02);所述滑水板组件(02)包括至少两组滑水板,至少两组滑水板铰接在艇体艉部(011)两侧;所述滑水板包括底板组件(2)及与底板组件(2)铰接的姿态调整支撑组件(1);所述底板组件(2)包括底板(22)与顶板(21);所述底板(22)为平板;所述顶板(21)为弧形板,扣设在底板(22)上;所述姿态调整支撑组件(1)的一端与底板组件(2)的顶板(21)铰接,另一端与艇体艉部(011)两侧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水板为两组,关于艇体中轴线左右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滑水板前端距轮胎50mm至100mm,定义滑水板靠近轮胎的一端为滑水板前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1)由曲率半径不同的m1块子弧形板一体拼接成型,其中m1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m1等于4;将4块子弧形板依次定义为第一子弧板(213)、第二子弧板(214)、第三子弧板(215)及第四子弧板(216);第一子弧板(213)、第二子弧板(214)、第三子弧板(215)及第四子弧板(216)的曲率半径比为1:2:5:10;第一子弧板(213)、第二子弧板(214)、第三子弧板(215)及第四子弧板(216)所对应的弦长比例为4:2:4: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2)为矩形平板,长宽比位于1.4至1.5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所述的带滑动滑水板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组件(2)的顶板(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魏立奇汪虹吉秦波刘聪聪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华雷船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