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7219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包括车体、前轮、后桥总成和后轮,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后桥总成上,还包括前伸缩机构和后伸缩机构;所述前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前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前轮升降;所述后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端并与所述后桥总成连接,所述后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后桥总成升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前后车轮进行升降,适应不同的行驶场景,降低行驶成本,同时提高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


[0001]本技术属于两栖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用车又名水陆两栖船,水陆两栖船,水陆两用车,水陆两用艇;它是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的特种车辆。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运输上,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多用于军事,救灾救难,探测等专业领域。后经开发改造用于旅游。
[0003]现有的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驶时,由于其前后轮无法收回,导致在水中水阻力较大,影响行驶速度,同时增加了行驶成本。另外,水陆两用车在野地行驶时,由于地面不平整,碰到坑洼路面,因为底盘较低,极易刮伤底盘,甚至损坏车体内部机械零件,导致水陆两用车无法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其可以前后车轮进行升降,适应不同的行驶场景,降低行驶成本,同时提高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寿命。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包括车体、前轮、后桥总成和后轮,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后桥总成上,还包括前伸缩机构和后伸缩机构;
[0006]所述前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前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前轮升降;
[0007]所述后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端并与所述后桥总成连接,所述后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后桥总成升降。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9]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伸缩机构包括第一伸缩缸、套筒、第一滑动架;所述套筒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伸缩缸的缸筒部的左右两侧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呈冂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上侧,所述第一滑动架的上部与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的左右两侧端对应滑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滑动架的左右两下侧端从所述套筒内伸出并与所述前轮连接。
[001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右两侧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杆身从所述套筒内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伸缩机构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
座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之间,所述连接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缸的缸筒部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
[0012]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后伸缩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架、第二伸缩缸和第二滑动架;所述第二连接架呈匚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缸的前侧,所述第二滑动架呈三角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后侧,所述第二伸缩缸的缸筒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缸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后端还与所述后桥总成连接。
[0013]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前端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左右两侧端对称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向轮的外轮面与所述滑槽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壁相接触。
[0014]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前端左右对称设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的滚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轮相垂直,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外轮面与所述滑槽的槽底相接触。
[0015]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第二滑动架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
[0016]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后端水平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口,所述第二伸缩缸的缸筒部从所述第一限位口中穿过。
[0017]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后端水平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口,所述第二伸缩缸的伸缩端从所述第二限位口中穿过。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前伸缩机构和后伸缩机构,前伸缩机构用于控制前轮升降,后伸缩机构用于控制后桥总成升降,从而带动后轮升降,前后轮可以升降使得本技术的水陆两用车可以在水中行驶时,可减少水阻力,同时,在碰到坑洼路面时,可以抬升车体底盘,避免车体刮蹭,本技术结构新颖,可以适应多种行驶场景。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
[0024]1、前伸缩机构;11、第一伸缩缸;12、套筒;13、第一滑动架;131、第一连接板;132、第一连接杆;14、连接座;2、后伸缩机构;21、第二连接架;211、滑槽;212、第一限位板;22、第二伸缩缸;23、第二滑动架;231、第一导向轮;232、第二导向轮;233、第二连接杆;234、第二
限位板;3、车体;4、前轮;5、后桥总成;51、减震杆;6、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0026]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包括车体3、前轮4、后桥总成5和后轮6,所述后轮6设置在所述后桥总成5上,本实施例还包括前伸缩机构1和后伸缩机构2;
[0027]所述前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前端并与所述前轮4连接,所述前伸缩机构1可带动所述前轮4升降;
[0028]所述后伸缩机构2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后端并与所述后桥总成5连接,所述后伸缩机构2可带动所述后桥总成5升降。
[0029]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前伸缩机构1和后伸缩机构2,在本实施例中,前伸缩机构1为倾斜设置在车体1的前端,后伸缩机构2为水平设置在车体1的后端。前伸缩机构1与前轮4连接,前伸缩机构1还与两栖船的转向机构连接,或者前伸缩机构1与两栖船的前减震机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或者前减震机构均为现有技术。前伸缩机构1可以带动前轮4升降,而后伸缩机构2与后桥总成5连接,后伸缩机构2可带动后桥总成5升降,进而带动后轮6升降,使得车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包括车体、前轮、后桥总成和后轮,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后桥总成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伸缩机构和后伸缩机构;所述前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前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前轮升降;所述后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端并与所述后桥总成连接,所述后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后桥总成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伸缩机构包括第一伸缩缸、套筒、第一滑动架;所述套筒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伸缩缸的缸筒部的左右两侧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呈冂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上侧,所述第一滑动架的上部与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的左右两侧端对应滑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滑动架的左右两下侧端从所述套筒内伸出并与所述前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右两侧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杆身从所述套筒内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伸缩机构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之间,所述连接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缸的缸筒部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信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两栖游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